目录
3.数据链路层
3.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3.2组帧
3.3差错控制
3.4流量控制与可靠传输机制
3.5介质访问控制
部分习题
1.数据链路层协议的功能不包括()
A.定义数据格式 B.提供结点之间的可靠传输
C.控制对物理传输介质的访问 D.为终端结点隐蔽物理传输的细节
2.为避免传输过程中帧丢失,数据链路层采用的方法是()
A.帧编号机制 B.循环冗余机制 C.海明码 D.计时器超时重发
3.假设物理信道的传输成功率是95%,平均一个网络层分组需要10个数据链路层帧来发送。若数据链路层采用无确认无连接服务,发送网络层分组的成功率是()
A.40% B.60% C.80% D.95%
4.通过提高信噪比可以减弱其影响的差错是()
A.随即差错 B.突发差错 C.数据丢失差错 D.干扰差错
5.为纠正2比特错误,编码的海明距为()
A.2 B.3 C.4 D.5
6.一个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为4kb/s,单向传播时延30ms,如果使停止-等待协议信道利用率最大为80%,要求的数据帧长度至少为()
A.160bit B.320bit C.560bit D.960bit
7.对于窗口大小为n的滑动窗口,最多可以有()帧已发送但没有确认
A.n B.n-1 C.n D.n/2
8.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链路层采用后退N帧协议(GBN)传输数据,数据传输速率为16kb/s,单向传播时延270ms,数据帧长范围128~512字节,接收方总是以数据帧等长的帧进行确认,使信道利用率达到最高,帧序号的比特数至少为()
A.5 B.4 C.3 D.2
9.主机甲和主机乙之间使用后退N帧协议(GBN)传输数据,甲的发送窗口尺寸为1000,数据帧长为1000字节,信道带宽为100Mb/s,乙每收到一个数据帧立即利用一个短帧进行确认(即忽略传输延迟),若甲、乙单向传播时延是50ms,则甲可以达到的最大平均数据传输速率约为()
A.10Mb/s B.20Mb/s C.80Mb/s D.100Mb/s
10.主机甲通过128kb/s卫星链路,采用滑动窗口协议向主机乙发送数据,链路单向传播时延为250ms,帧长为1000字节,不考虑确认帧的开销,使链路利用率不小于80%,比特数至少是()
A.3 B.4 C.7 D.8
11.对于滑动窗口协议,若分组序号采用3比特编号,发送窗口大小为5,则接收窗口最大是()
A.2 B.3 C.4 D.5
12.TDM所用的传输介质的性质是()
A.介质的带宽大于结合信号的位速率 B.介质的带宽小于单个信号的带宽
C.介质的位速率小于最小信号的带宽 D.介质的位速率大于单个信号的位速率
13.以太网中,当数据传输速率提高时,帧的发送时间会相应的缩短,可能影响到冲突的检测,为能有效检测冲突,可以使用的解决方案有()
A.减少电缆介质的长度或减少最短帧长
B.减少电缆介质的长度或增加最短帧长
C.增加电缆介质的长度或减少最短帧长
D.增加电缆介质的长度或增加最短帧长
14.长度为10km,数据传输速率为10Mb/s的CSMA/CD以太网,信号传播速率为200m/us,那么该网络的最小帧长为()
A.20bit B.200bit C.100bit D.1000bit
15.一条广播信道上接有3个站点A、B、C,介质访问控制采用信道划分方法,采用码分复用技术,A、B要向C发送数据,设A的码序列为+1,-1,-1,+1,+1,+1,+1,-1,站B可选用的码序列是()
A.-1,-1,-1,+1,-1,+1,+1,+1
B.-1,+1,-1,-1,-1,+1,+1,+1
C.-1,+1,-1,+1,-1,+1,-1,+1
D.-1,+1,-1,+1,-1,+1,+1,+1
16.站点A、B、C通过CDMA共享链路,A、B、C的码序列分别是(1,1,1,1)、(1,-1,1,-1)、(1,1,-1,-1),若C从链路上收到的序列是(2,0,2,0,0,-2,0,-2,0,2,0,2),则C收到A发送的数据是()
A.000 B.101 C.110 D.111
17.如图,在Hub再生比特流的过程中会产生1.535us延时(100Base-T设备),信号传播速率为200m/us,不考虑以太网帧的前导码,H3和H4之间理论上可以相距的最远距离是()
1.D
为终端结点隐蔽物理传输的细节是物理层的功能,数据链路层不必考虑如何实现无差别比特传输
2.D
为保证接收方不会接收到重复帧,需要对每个发送的帧编号;海明码和循环冗余码用于差错控制
3.D
≈0.598,大约只有60%的成功率
4.A
数据的传输差错是由噪声引起的,分为两类:热噪声和冲击噪声,热噪声是信道固有的,引起的差错是随机差错,可提高信噪比来降低影响;冲击噪声是外界电磁干扰引起的,突发差错,无法通过提高信噪比避免
5.D
海明码”纠错“d位,需要码距为2d+1的编码方案;”检错“d位,码距只需d+1
6.D
设C为数据传输速率,L为帧长,R为单程传播时延,信道最大利用率=(L/C)/(L+C+2R)=80%,得出L=960bit
7.B
在连续ARQ协议中,发送窗口大小≤窗口总数-1;对于回退N帧协议,发送窗口的大小可以等于窗口总数-1,因为接收窗口大小为1
8.B
数据帧长度不确定,范围是128~512B,但计算至少窗口大小时,为保证信道利用率最高,应以最短帧长计算。发送一帧的时间=128*8/16*=64ms,发送一帧到收到确认的时间=64+270*2+64=668ms,这段时间可以发送668/64=10.4帧,发送这么多帧至少需要4位比特进行编号
9.C
传输速率一定小于或等于信道带宽;其次要考虑最多能发送多少数据;取这两个值中小的那个。甲的发送窗口位1000,即最多能发送1000个数据帧,可发送1000*1000=1MB的内容,总时间=1000B/100Mb/s+50ms+50ms=0.10008s,此时最大传输速率=1MB/0.10008s≈10MB/s=80Mb/s,信道带宽为100Mb/s,因此取最小的80Mb/s
10.B
T=1000B/128kb/s+RTT=0.5625s,设数据大小L字节,则(L/128kb/s)/T≥0.8,得L≥7200B,7200/1000=7.2,发送这么多帧n至少为4
11.B
发送窗口大小+接收窗口大小≤,采用3比特编号,发送窗口大小为5,接收窗口大小应≤3
12.D
时分复用TDM共享带宽,分时利用信道。显然这种情况下介质的位速率大于单个信号的位速率
13.B
最短帧长等于争用期内发出的比特数,当传输速率提高时,可减少电缆介质长度或增加最短帧长
14.D
往返时延RTT=10000*2/(200*)=,最小帧长度=W*RTT=1000bit
15.D
分别计算与各项的内积,只有D符合序列正交,且规格化内积为0:(+1)*(-1)+(-1)*(+1)+...+(+1)*(+1)+(-1)*(+1)/8=0
16.B
把收到的序列分成每4个数字一组,与A站的码序列(1,1,1,1)做内积运算,结果分别是1,-1,1,即C接收的数据为101
17.B
以太网规定的最短帧长为64B,Hub为100Base-T集线器,线路传输速率为100Mb/s,单程传输时延64B/(100Mb/s)/2=2.56us,又因为产生时延1.535us,则单程传播时延为2.56-1.535=1.025us,最远距离理论上为200m/us*1.025us=20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