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天 读《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第一章  亲子教养的传承

  1.过往经历的影响。

    我们婴幼儿时期获得的亲子教养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养育我们的孩子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会没有任何察觉地复制我们上一代的育儿模式,沟通模式,思考模式。

    不要让上一代错误的养育方式留在你身上的阴影,再影响到你的下一代。

    你可以冷静地拆解、分析你的童年,回顾过去,在家庭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当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又是什么感受。做完分析后,请把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彻底忘掉,只留下你需要的有积极影响的回忆。

    如果在你成长过程中,家人都把你当成独特的、有价值的个体看待,给你无条件的爱,也给你足够的正面关注,你们全家关系融洽,那么你会获得一份培养正面关系的蓝图,长太成人的你也有信心可以为家庭与社区做出贡献。

    如果很不幸,你没有那样的童年(多数人如此),回顾过往可能会令你感到心理不适。你要正视这种不适的感觉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传到孩子那里。我们从上一代承袭了很多东西却不自知,这使我们有时很难判断,自己究竟是对孩子当下的行为产生反应,还是受过去影响而产生本能反应。

    当你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提高要求的事情感到愤怒时(或产生其他负面情绪,包括怨恨、挫折感、嫉妒、厌恶、恐慌、恼怒、恐惧等等),最好把它视为一个警报。那个警报不是在提醒你,孩子肯定做错了什么,而是表明你的记忆闸门又被打开了。

      模式通常是这样的:当你对孩子发飙或表现出过于激动的情绪时,是因为你必须用那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你感觉到你在孩子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感受。你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可能触发你过去的绝望、渴望、孤独、嫉妒,或不自信的感觉。所以,不知不觉中,你挑了一个简单的做法:你不去试图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直接发飙,或陷入沮丧,或开始恐慌。

2.破裂与修复

    在理想世界里,我们在出现冲动反应以前,会先克制自己;我们永远不会对孩子大喊大叫,威胁他们,或让他们感到难过。可惜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是绝对做不到的。

    破裂是指我们误解彼此,做了错误的判断,伤害了他人。在每个重要、亲密的家庭关系中,翻脸决裂是无可避免的。重点不在于关系破裂,而是要加以修复。

    首先要努力改变你的反应。也就是说,找出触发情绪的原因,并利用那种认知,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已经懂事了,你可以通过言语道歉。即使你是在事情发生几个月后,才意识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错了,你还是可以告诉他,你哪里做错了。

      父母试图与孩子修复关系,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即使孩子已经成年。

      有位家长曾经问我,向孩子道歉会不会有负面作用。她说:“如果孩子发现你并不总是正确的,会不会没有安全感?”我可以肯定地说:不会!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真实可信,而不是十全十美。

      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们必须先释放暗藏在心底的悲伤,才能释放内心的爱。

      想把孩子从自己身边赶走、想让孩子睡久一点、想让孩子独立玩耍以免占用你时间的感觉,会在你不想去理解孩子的时候出现,因为孩子让你痛苦地想起自己的童年。正因为如此,你无法迎合孩子的需要。

    你可能会告诉自己,之所以把孩子推开,是因为你想要体验生活的其他部分,例如工作、朋友、追剧、娱乐,但你要知道,孩子这么黏人只是一个阶段的表现,等小孩慢慢长大,不再那么黏人以后,你可以重拾工作、朋友和休闲娱乐,而且未来肯定会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你,并想方设法远离你。

    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很难阻止自己把幼时受到的对待继续传给下一代。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感受,然后反思。正视自己想要采取的不当的因应方式,会让人产生愧疚感,但愧疚感不是坏事,当我们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时,可以把愧疚转化为庆幸,因为它提醒我们需要改变。

    对家长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和孩子轻松自在地相处,让孩子感到安全,让孩子觉得你想要陪伴他。我们的言语也会发挥小小的作用,但更大的作用体现在我们展现出的温情、触碰、善意和尊重: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他们的个性、观点,以及看世界的角度。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在孩子清醒时,表达对他们的爱,而不仅仅是在他们安静入睡时才展现出来。

3.如何自我对话?

    我们承袭下来的习惯和行为,往往可以从我们自我对话的方式中发现端倪,主要是通过内在那个吹毛求疵的自我。

      几乎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持续不断的唠叨或评价的声音,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以至于根本没有注意到它在说什么。那个声音可能是一种严厉的内在批评,让你不断暗示自己:“这不是我这种人应得的。”“我不能相信任何人。”“我没救了。”“我永远做得不够好,还是趁早放弃吧。”“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我太胖了。”或“我真是一无是处。”

    对于这种内心对话,你要特别小心,因为那些话不仅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强大的引导作用,也会影响你的孩子的生活,并影响孩子对自己及他人的判断。

    内在的负面声音除了会引导孩子做出有害的判断以外,还会放大低落的情绪,打击信心,使我们感到自己样样不如人。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能力,记住,你的自我批评可能是妨碍孩子幸福的最大绊脚石。

    童年经历的一切把我们塑造成今天的样子,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式,我们很难摆脱童年的经历。阻止这种内心批判的声音可能很难,但你可以注意观察自己是何时开始自我批判的,每次发现自己这么做时,就肯定一下自己的觉察力。

4.好父母/坏父母:不要轻易评判

    你之所以读这本书,表示你想尽最大努力成为最好的父母。阻止你达到目标的一个因素,是你自己和他人对你的评判。在为人父母方面,我们常给自己打分数,这也是困扰我的问题。

    贴上“好父母/坏父母”的标签对我们毫无帮助,因为那些评判都是极端的。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与孩子和谐相处,即便是出于好意,有时也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但因为没有人想被贴上“坏父母”的标签,所以我们犯错时(每个人都会犯错),为了避免被贴上那个标签,我们会假装自己没错。

      父母害怕面对自己的错误,其实对孩子毫无帮助。当我们改变行为并修补破裂关系时,那些犯下的错误(例如假装孩子的感觉不重要)是可以弥补的。但如果我们觉得承认错误太丢脸了(而且“坏”标签还会增加那种羞愧感),我们就永远无法纠正任何错误。

      让我们别再把“好”与“坏”当成父母的属性,没有人是完全的圣人或彻底的罪人。一个暴躁但诚实的家长(一般人眼中的“坏”家长)可能比一个表面和蔼可亲,但私下沮丧又怨恨的家长更好。

      我想进一步建议:就像我们不该评判自己一样,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评判孩子。对孩子做任何评判都无助于让他变得更好,因为在“文静”“笨拙”“吵闹”等标签的限制下,孩子很难健康发展。

      人随时都在改变及成长,尤其是小时候。描述你看到的孩子的具体行为,并说出你欣赏的优点,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笼统的评判。比如,与其说“你的数学很好”,不如说“我很喜欢你做算术题时聚精会神的样子”;与其说孩子“画得好”不如说“我很佩服你为这幅画下那么多功夫。我喜欢你画的那栋房子,看起来好像在微笑,让我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

      赞赏孩子的努力,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与感受,并鼓励孩子,而不要做任何评判。描述你的观察,并发现一些具体的特质给予称赞,远比“干得好”“太棒了”之类的笼统评语更鼓舞人心,也远比批评更实用。

      如果孩子写的作业看起来像鬼画符,乱成一团,但有个字母P写得很完美,你只需要说:“我喜欢你把P写得那么工整。”下次你会看到另一个完美的字母。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97天 读《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