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抵消
正如道德化被视作比分裂更为高级的防御形式,抵消也可被看做为全能控制防御的必然结果。尽管个体能够通过自我反省,感受到全能控制的不切实际,但使用抵消防御的个体仍会幻想这一防御机制的神奇力量。
“抵消”是通过个体的行为与内心体验达到平衡,即:个体潜意识中指望通过某些态度或行为恰好消除某些情感(通常是内疚或羞愧),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
如果行为的动机存在与意识层面,理论上我们就不能称之为抵消,而如果个体未能意识到自己的内疚情感,自然也未能意识到想要补偿的愿望,那么此时可称作抵消。
我有个朋友也是苦难之人,一直炒股赔了很多钱,他竟然不知道自己一直在赔钱;最重要的他赔掉的许多钱都是他父亲给的,他竟然也不知道。
这就是抵消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他觉得他父亲欠他的,所以赔点钱就算是抵消过往的过错。
若个体以抵消作为核心防御,且通过潜意识的赎罪行为来支撑自尊,那么我们考虑其人格可能具备强迫特征。
换言之,具有强迫人格特征者可以表现为强迫性酗酒,也可能表现为笃信人道主义。
九、攻击自身
攻击自身,此概念的涵义与字面意思相同,即个体把外部客体的负性情感或态度转而施加到自己身上。
对于儿童来说,生长环境造成他们对养育者的绝对依赖,如果养育者十分苛刻、严厉,为避免来自无法依赖的养育者的惩罚,他们会采用攻击自身这种防御机制。自我攻击固然令人难受,但把无力回天的事实作为自己的过失,能有助于个体在情感危机中的幸存。
是啊,因为没有强大的力量来承担责任,那么自我攻击在心理上能帮助自己舒缓这种无法承担的内疚和自责。
抑郁性人格及自虐相关人格特征的个体常常不由自主地使用这种防御。
十、置换
“置换”是指指挥驱力、情感、关注或行为从初始目标客体转向其他客体,因为若将其施加于前者,将引发焦虑。
我父亲在外面世界受了挫折回家就打我,就是置换。
性欲同样可被置换;恋物癖就可被理解为将性欲从性器官转移到潜意识的相关领域,比如双足甚至鞋子。
甚至我此前一直喜欢看小电影,自从有了觉察很久不看了,为什么呢?安全感突破了,不再通过置换转移焦虑了。
当人们置换焦虑时,把紧张刺激源转移至象征着恐怖的特定物体时,便可称作恐怖症。
置换也有一些正面的形式,包括将攻击转化为创造力(当人们心绪不宁,会忙碌不停的工作),以及将难以允许的性冲动转移到合适的伴侣身上。
就像我现在,已经在写了马上55万字了,100万字指日可待,就是通过书写释放了宣泄了大量的压抑,还能影响别人,这种感觉特别棒。
安全感提升的感觉真的很棒。
十一、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防御现象。显然人类有能力将事物反其意而用之。传统的反向形成包括正/负情绪的相互转换。
反向形成中常常会夹杂着内心隐情的“渗漏”,令旁人能够觉察到个体的意识行为似乎有些虚假或过分。
反向形成与其说是情感的两极置换,不如更精准地称之为否认情感的矛盾性。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之一便是:人的情感的体验都具有矛盾性。
反向形成也是病理心理现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防御,它常常被用于转化敌意情绪和攻击冲动,尤其当这些情绪被体验为失控的恐惧时。经此防御后,偏执者通常只能感受到仇恨和猜疑,但观察者不难发现他们其实具有渴望和依赖;强迫性个体常认为自己对权威言听计从,但人们常同时能观察到他们的怨恨。
不得不说,自从买了李老师的课程在跑步的时候听之后,那种直面的恐惧真的爆发出蓬勃的力量。我不再对李老师那么排斥,而是说所有的体验都是真实的,都是可以并存的,因为人的情感的体验就是充满着矛盾性的。
我的心境也和我的精神偶像也和梁漱溟对接上了,甚至在看了记录片之后喜欢上了叶嘉莹这样的内心平静坦然的人,更直接的能量链接是我爷爷,喜欢那种生命的纯粹和儒雅。
今天读了十遍心经,感觉非常受益。
十二、反转
当我面临心理威胁时,还有一种应对方式:即是自编自演心理剧本,并将主角与配角颠倒逆转。例如,个体羞于接受或不能承受他人对自己的照顾,便会去悉心的照顾他人来间接证明自己的独立,并在潜意识层面被照料者的感激之情。
十三、认同
精神分析派别的学者们一直坚持认为,多数认同的动机仍在于规避焦虑、忧伤、羞耻或其他痛苦的情感;或是修复岌岌可危的自我统一性和自尊感。
弗洛伊德认为,不少认同行为其实同时包含了两种成分:直接吸纳爱的客体,同时以防御为目的而模仿恐惧的客体。
分析师使用“认同”一词时,意在形容一种成熟、刻意,但多少带有潜意识的希望成为某人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发育包含一系列由婴儿期的内摄(或“吸纳”,成为他人)至更为隐晦、精确、主观地吸收他人性格特征的过程。认同过程贯穿终生并且持续进化和修整,成为心理发展的情感基础。
我以为在我没有完全觉察自我之前,我对于自己出身的否认,以及对那些温暖家庭出身的孩子的向外求认同,就像那断了线的风筝越飘越远,最终失控跌落在废墟之中。
实际上,这种向外求认同也是作为青年的我的必然之路,要不然怎么办呢,毕竟自己的力量太小了啊。
我始终认为,这个过程还是给了我许多愉快的体验,即使最受伤痕累累,毕竟也享受了过程。
认同过程贯穿终生,并且持续进化和修整,成为心理发展的情感基础。实际上,人生经历中的亲密关系都可谓双方提供增进认同的机会,由此也可推论分析过程中咨访关系的重要性。
想到咨访关系,就我本人而言,还算是蛮幸运的吧。在家庭里面没有得到的认同和信任,却在逃离的过程中,在陌生的环境中得到认同,这一点是很治愈我。很幸运的是没有遇到坏人。
朱老师回应我说:你在做,天在看,上天看你人不错,就让你遇到这些人帮你成长。
所以我想,我已经开始变好了,我要努力增强使命感去影响别人。
认同与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关联,所以当个体面临压力时,尤其遇到似曾相识的主观感受时,认同便油然而生。
对新的爱的客体的认同或许是人类走出痛苦情绪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也是所有派别的心理治疗期望达成的目标。对治疗过程的研究已经反复证实,在咨访进程中,情绪品质与治疗效果的相关程度远高于其他因素。我们从近期有关分析治疗过程的文献中也可以看出,强调咨访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强调解释的作用。
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来访者对治疗师的认同是十分宝贵的康复资源,得当地利用这种认同,对来访者的康复十分有价值。
关于这一点我有着深切的体会。就拿学心理学这件事来说,我跟着李老师学习了将近一年时间,学习了两次,结果越学越有挫败感。后来参加了蓝橡树跟着代老师学,其实她并没有实际上教我什么,我更多地是从她身上感受到一种信念的坚定,我不断的觉察这种信念的坚定,慢慢的竟然舒缓开来。后来也得到朱老师的认可,深深的共情和认可,我就靠着这一腔热血,一股脑的扑进《精神分析》之中,竟然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下子全都释怀了。
另外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我老婆对我的深深的认同和支持,让我从对母亲的爱转向新的爱的客体——老婆,逐渐从原生家庭的苦难中离开,开始构建新家庭的幸福。
十四、升华
弗洛伊德起初认定升华为:有社会价值地释放生物冲动。
升华被看作是解决心理困境最健康的方式的原因有二:首先,它可促进有益于人类的行为;其次,它既能释放相关的冲动,又无须过度耗费能量用于改变冲动的形式(如反向形成),或调动力量与之对抗。通过升华释放能量对个体有益的:它有助于人类保持既能的稳定状态。
在群里跟颖杰老师交流的时候,我曾请教她:
把付诸行动看成一种防御,把跑步看成一种“病态”可以替换,这种方式可以吗?
颖杰老师回复:
当我们无法耐受负面情绪时,就会付诸行动,这种行为是破坏性的、攻击性的,比如骂人、打人等等。而跑步这种行为,我更倾向理解为“升华”。因为这是健康的、不破坏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我回复:
是不是我的力量太弱啊,感觉升华有点儿高大上一样,是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阶段,一般不太敢用这个词来表达。说明我还得继续成长呗?
颖杰老师,但是跑步这件事,我真的是欺骗自己的大脑,从把跑步当成“有病”替换“喝酒”的,也许后期真的是升华,或者可以称为升华,但是一开始的力量直接升华不起来啊。是不是可以理解理论也不能死搬硬套?
颖杰老师回复:
嗯嗯,说的对。最早产生这个念头的一瞬间可能是在防御焦虑,后边的行为模式坚持下来就升华。我的个人见解哈,仅供参考。
后来我重新觉察了一下,这个坚持跑步本质上是一种升华,因为自己的认知存在差异,导致理解有所不同。
包括我现在的写作,也是一种升华,将内在的很多无法释怀的情绪一股脑的通过写作宣泄出来。
十五、幽默
尽管幽默可算作升华的亚型,但将它也列为成熟性防御是因其特点而值得一提。
轻躁狂的特征正是驱使自己不断制造欢乐,以回避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苦楚,这种人格特征在重度边缘型人群中十分常见。
“黑色幽默”即是典型例子,它一直被视作是抵御残酷现实的一种心理机制。
幽默感(特别是自嘲的能力)很久以来一直被视作精神健康的核心要素。如原先缄默或愤怒的患者出现幽默,常常意味着内心出现了显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