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理性思考

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理性思考

吴延生

摘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的原则不光要求人才掌握高科技技术以及丰富的知识。同时,需要其具备社会、心理和生理等多样化素质技能。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应该一味的追求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知识。同时,也应该对其独立思考意识、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创造性劳动、劳动技能以及劳动理念的教育才得以实现。由此可知,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二者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不可分割。教师不应该忽视劳动课程中的教学工作,以及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劳动教育。据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合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劳动教育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探究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供教育教学同仁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劳动教育;融合策略;教学策略

前言

2020年,国务院出台了题为《关于全面促进新时代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要求“其他课程应基于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并应适当地纳入劳动教育内容。”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学科教育以及劳动教育二者融合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全新要求。2021年2月贵州省也颁发了题为《关于全面促进新时代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劳动教育的实施计划》,其中指出:为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良好的劳动习惯、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态度,贵州省将花费大约三年时间协调资源,促进建立一个具有理想课程、丰富资源、多种方法、健全的机制和重视劳动的教育环境。在此期间,将侧重于为一所大学建立一个试点教学农场和为十所职业学校建立实践培训基地;选择10个示范劳动教育区(城市、地区),选择并建立100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300个省级劳动教育试点学校,以点带面,实现“校校有场地、县县有基地”,并促进整个省的劳动教育的积极实施。《计划》中指出,整个省必须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活动、学校课程、社会实践与家庭生活;中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每个星期最少要进行两个小时的家庭劳动,其他年级每个星期最少要进行三个小时的家庭劳动;小学和中学的劳动教育课程每个星期最少要上一节,职业学院的劳动教育课程最少要上十六个学时,大学教育阶段少要上三十二个学时;小学四年级以上的校外劳动每个学期最少要进行一次,大学的校外劳动与职业实践同时进行,每个学期最少要进行一次。

语文作为初中主要教学科目,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从以往知识传授改变成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老师必须对孩子们进行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想要跟随时代发展脚步,应该为语文学科赋予新时期劳动教育精神和内涵。劳动教育属于发展以及动态的概念,它的意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不断的完善丰富发展。初中阶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能够高质量完成劳动育人的目标[1]。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意义分析

(一)与社会性目标要求相符合

社会属性在人们的劳动属性中起着关键作用。高尔基曾讲到“劳动能使人觉得美好与快乐[2]。”从某种意义上进行分析,如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社会劳动创造社会、世界和人民。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将会是社会发展的脊梁和基石,如果缺少劳动技能,不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自我发展能力,便不具备创造美好生活的素养和能力。语文这一学科不光承担了知识教育责任。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生存技能和知识。正因如此,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融合劳动教育与现阶段社会目标要求理念相符合,能够使人类自身发展得以实现[3]。

(二)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影响

中学和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语文和其它学科教育应侧重于培养孩子们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态度、劳动法律法规;中学和小学的化学、物理、地理、生物、技术、科学和其它学科教育应侧重于培养孩子们劳动的规范意识、劳动技术、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将劳动教育部分有机地纳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和团队活动。职业院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在专业教育中纳入劳动教育,加强专业劳动知识、技能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孩子们对工匠技能和工作的奉献精神。教育工作开展所具备的基础作用便是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深度融合学科教育。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反映了人类追求价值、劳动意识和自身情感的发展。而文学本身就是劳动的结果,能够充分体现劳动的创造性和智慧。毫无疑问,通过发展劳动教育,可以积极影响孩子们的自我发展和劳动意识,帮助他们发展对劳动的兴趣,改善他们的品格,激励他们的创造力与意志,对其人格的健全以及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生活需要依靠劳动来创造,劳动能够创造美好的人生。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劳动精神能力和品质均能够得到提升,为其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4]。

(三)创造有利的劳动教育社会环境

把劳动教育纳入初中语文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感受劳动,在劳动中需增长见识,增强技能,学习知识。除此之外,能够使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共同参与到劳动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所具备的积极影响,消除以往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不良现象。让孩子们热爱劳动、参与劳动、会劳动并创造劳动的良好环境[5]。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无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劳动无处不在,应该将其渗透到语文教育的诸多环节和方面之中。

二、将初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依据

(一)国家课程依据

我们将依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其中明确提出:需要把其他学科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例如历史、语文、德育等科目,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升劳动观念的培养力度,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中,应该提升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力度,需要把其他学科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义务教育的要求,将劳动教育内容纳入语文教育,是落实劳动教育概念的主要途径。语文老师需要以课程要求为基础,将语文和劳动教育二者有效融合开展相关工作。

(二)教育政策依据

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作为依据,其中明确提出:开展劳动教育是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政策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践行和培育的最佳方式。实施劳动教育可以在目前情况下充分执行教育政策和指导方针,同时,是我国教育工作开展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目标,将中小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以及建设者,劳动教育能够将知识转变为承重力,也就是以劳增智、树德、强体、育美[6]。

(三)教材内容依据

举例来说,《愚公移山》《纸的发明》《中国石拱桥》和其它相关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本和体验相关的实验活动,了解劳动的意义,意识到劳动的价值,进而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劳动审美意识。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劳动教育史上的渗透应该落实到语文教学中,高质量融合工作的开展,能够为学生日后身心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三、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理念和原则

(一)融合理念

1.劳育树人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光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知识和学习能力,还应该主动承担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立德树人作为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知识时,教师应该秉承劳育树人的思想和理念,对文本进行充分的利用,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热爱劳动,诚实劳动的良好品格,使其通过语文课堂的参与,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劳动习惯[7]。

2.生活为本

生活化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对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思想的提升,语文学习向外延伸便是生活,这也是语文教学工作中融合劳动教育所具备的先天优势,在劳动教育知识渗透过程中,教师应该秉承生活为本这一理念和原则,给孩子们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将目标生活化渗透在其中,使学生感知劳动所具有的乐趣,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充满劳动。

3.品格为重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品格培养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融合,同样应该加强对学生劳动品格养成的重视程度。教师应该做到用情感化,以情动人,饱含深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格。

(二)融合原则

1.潜移默化的原则

初中阶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属于性格形成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融合渗透劳动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现阶段,初中生与往日不同,特别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属于青春期较为叛逆,不再对教师和家长唯命侍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化认知以及判断。如果教师强硬的向学生灌输劳动知识,会使其产生厌烦叛逆的心理,对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因此,老师们必须结合实际内容,做到润物细无声,潜在渗透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日常学习,培养他们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尊重。

2.适时适度的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劳动教育,老师在准备课程时需要认真研究教学材料的内容,精准的掌握捕捉劳动教育的融合点。这样一来,二者融合不会显得过于的直白生硬,并且能够将教师对文章的个人理解体现出来,使劳动教育的开展内心化,以情感的方式传送给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论做任何事都应该把握好尺度,特别是在语文教学期间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渗透时,切记不可本末到置,应该将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基础,不然则变成劳动课程。在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应该明确教学主题,以主题为依据,适当的将劳动教育引入其中,在与劳动因素毫无关联的课文教学时,无需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适度的渗透。

3.实践性的原则

劳动教育中除体力劳动之外,还包括脑力劳动,在二者融合时,教师不可以偏废其一,应该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的同时提高语文实践性。通过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使语文学科多样化发展得以实现。语文这一科目综合了写作、口语交际等诸多板块,这些板块均具备实践性特点在实际教学期间得到体现。举例来说,在口语交际期间,教师可设置一些以劳动为主题的话题,让孩子们明白劳动的重要性与意义。比方说,教师向学生提问,劳动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妈妈热爱劳动吗?等,用此方式使学生感知到妈妈的艰辛,并在日常生活中勇敢的分担家务劳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和日常生活。观察农民伯伯从来不会浪费粮食,工人会珍惜劳动产品等。教师掌握语文学科所具备的实践性特点,将其与劳动教育有效的融合渗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格。

四、劳动教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有机融入难度大

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对学生心理意识进行分析,部分学生内心觉得劳动课程与期末考试无关,不那么重要,属于杂课。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认为劳动技术课是休闲娱乐课,这样一来,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除此之外,对家长教育观念进行分析,家庭教育领域的劳动教育受到忽视,一些父母非常重视孩子们在文化课中取得的成绩,觉得只要成绩提高,不用干家务劳动[8]。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了劳动无关紧要的错误思想。其次,劳动教育融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体系十分庞大,内容繁琐复杂,具备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想要展开教学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语文课时以及备课工作,如果教师不能够抓住机会,对二者进行有效融合,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

(二)缺乏理论及实践的指导

在部分教师以及学生的眼中,劳动教育仅是体力劳动,未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认知,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不光包括体力劳动,除此之外,涵盖脑力劳动内容,也就是劳动意识、价值观念、劳动兴趣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地方各级政府、基层教育部门及工作人员在近些年来逐渐加强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因此,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缺乏统一标准、定位不明确等有关问题。尽管部分学者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很少有学者研究劳动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融合与渗透。因此,导致二者融合教学工作的开展缺少实践以及理论的指导,部分学校试图将国家政策作为依据制定校本课程,但因诸多因素的影响过于形式主义,不能够将融合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过于盲目[9]。

(三)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教学评估以教学目标为基础,通过某些手段和标准评估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的价值,教学评价中涵盖了评价方法主体以及方式手段等,评价方法以及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会导致评价工作开展多元化,进而致使评价结果具备参考性以及客观性的特点。在渗透教学期间,有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应该将有关政策的引领以及指导作为基础,与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评估系统,将融合教育评价挂钩学生期末评价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之中,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劳动次数、实际操作、劳动成果和其它,以此方式提高学生劳动活动参与兴趣。

(四)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专业素养以及主观意识能够对渗透教育工作开展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部分教师未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认知,觉得劳动教育无关紧要,语文学科教学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渗透劳动教育。对此情况,学校应该对师资队伍进行培训使其专业规范,这也是加强渗透教育质量的必然举措,学校可通过举办访谈和讲座等方式方法,对教师的劳动认知进行培养,使其通过活动实践的参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除此之外,应该向教师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其中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技能等。此外,应该使教师课程融通能力得到提升,使其有意识地打破学科之间存在的界限,使各科课程有效融合。

五、初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分析

在传统教育理念之中,劳动教育属于隐性的知识,偶尔呈现在教学之中。在当前背景下,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我们必须将劳动教育从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并将劳动教育有机地纳入语文的教学进程,以实现常态化的教学。语文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必须以教学实践、设计、成绩和整个评估过程为指导。

(一)将劳动观念融合在教学设计之中

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为依据,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工作的开展应该与语文教材相结合,围绕劳动教育做有序的设计和安排,制定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针对性教学方案,做到有规划。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并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在教学设计之中融合劳动教育,能够使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目标细化。初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整合时,应选择教学设计大单元整合、具体文章微整合的方法[10]。课程改革之后,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并非成绩的提升,而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应为了开展劳动教育而偏离目标。大单元与宏观教学融合设计是将学习作为背景,为6个劳动教育单元制定综合计划。大单元集成到任务学习中,该任务学习包括活动主题、活动内容、项目内容、活动评估等诸多要素。在与具体内容结合时,应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

大单元一体化教学设计应培养劳动精神。比方说,在设计九年级第四单元的时候,我们应该将“劳动促进青少年发展”作为一个主题,将“青少年成长与劳动”作为设计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项目。融合劳动教育所包涵的主要问题包括:在《孤独之旅》这一课中,杜小康是怎样在放鸭劳动时锻炼身心的?在《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中,若瑟夫对于勒所从事的劳动有怎样的情感?站在劳动角度分析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二者的形象美。在综合性学习园地——“走进小说天地”,教师可设计带领学生前往市场观察并采访,做到身体和大脑并用,找寻与劳动有关联的素材,并编创虚拟、演绎出小说。上述环节均能够对学生的劳动精神进行培养。

当劳动教育与具体文章相结合的时候,需要设计一个劳动概念。在学习《故乡》一课的时候,老师的教学设计需要将教学目标提炼为“劳动光荣”的概念。结合教学重难点,引导孩子们一起探索杨二嫂和老年闰土之所以又辛苦又麻木是劳动的原因?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以之为前后照应,让孩子们全面、完全地了解因劳动、持家而产生的形象美感,老年时期人物形象出现变化是因彼时社会时代普通百姓劳动精神幻灭。人物形象的正反面与劳动的关联性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懂得珍惜现阶段社会的美好和安宁。

(二)将劳动观念融合在教学实践之中

语文教育的发展与书本学习、实用生活和其他课程密切相关,相关的综合学习可以反映在语文知识的应用中。将劳动教育融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指的是将教学设计作为基础,将劳动教育所具备的内涵融入在实际教学期间,帮助孩子们形成健全的劳动理念,发展工作思维,并通过综合语文教学加强他们的劳动能力。在教学计划之中,劳动教育是语文教学实践的体现,具体体现包括课内实践以及课外实践。初中语文的教育对孩子们核心素养的培养极其重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语文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相互关联。这样一来,能够对二者的融合产生促进作用。在生成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开展全面且充分的劳动教育,使人文学科存在着重视脑力、忽视体力的现状得到解决,从正确劳动概念的初期确立开始,到加强劳动能力。语文这一学科将思维作为主体,是一门语言,将其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能够为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比方说在讲解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我的语文生活》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如“啄木鸟”、“正眼看招牌”和其它,带领学生观察了解社会生活,走到街上,通过扫街为劳动服务的方式拍照,用文字记录招牌上的错别字和与拼音、书写规范相悖的现象。学生们一起以照片和文本的形式整理报告,并将其送至主管部门,要求相关店铺进行纠正。在街头调查过程中,老师必须告知孩子们在这类工作中应注意的态度和行为,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方式。这样的语文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地增强孩子们的劳动能力。

(三)将劳动观念融合在教学资源之中

对于初中阶段而言,语文资源是学生和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的一个教学要素,能够为语文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其中包括语言材料、音视频、图片、课件和教材等。在初中语文学习期间,师生应该对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将劳动教育资源充分纳入语文教学。这些资源可能不仅与实施语文教育有关。同时,这些资源也可作为外部资源发挥作用。语文和劳动教育二者融合应用资源十分宽泛。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主动的引导,使其在劳动教育期间形成劳动成果。以此为语文学习提供服务,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资源生成劳动成果包括精神和物质成果,不能够被语言文字所局限,应该通过课程意识使教学资源所具备的内涵得到提升,提高劳动成果的重要性,使其得到丰富并发展为有机教学资源部分[11]。

劳动成果、孩子们的学习经验以及核心素养都属于极其关键的语文教学资源。老师需要引导孩子们在整合语文教学材料资源时取得劳动成果。举例来说,在七年级上学期课文《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的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开展美术活动,以“读写”为单元进行写字和练习。单元教学工作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书画劳动成果比赛[12]。此外,教师可在家庭资源融合期间生成劳动成果。举例来说,在讲解八年级第一学期课文《回忆我的母亲》一课的时候,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星期天在家里自己扮演妈妈,进行日常活动,帮助母亲分担劳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所掌握的劳动技能,同时在课堂活动中介绍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除此之外,当社会资源整合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产生劳动成果,比方说在讲解八年级第二学期《倡导低碳生活》一课的时候,老师引导孩子们在“世界土地日”离开校园,对当地环境进行即时调查,通过照片和文字记录当地水和土壤的状况,并撰写成文稿,设计环境海报,并在节日期间进行“绿色生活、低碳和环境保护”有关活动。

(四)将劳动教育融合在教学评价之中

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的融合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将“立德树人”作为观念的融合评价目标,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对劳动教育效果开展价值判断工作。教学评价指的是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品质评价,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应该对学生、教师、教学设计、内容、实践以及教学资源等诸多因素开展评价工作,最终应该指向劳动精神的培养,以此方式使学生的劳动品质得到提升[13]。

形成性评价能够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在八年级下册课文《社戏》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双喜的形象和性格,在学习期间,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理解感受双喜与八公借船,使交通工具这一问题得以解决。正是因伙伴所具备的劳动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看到社戏,才能够为迅哥儿带来好戏的情感体验。对此类教学活动开展形成性评价,应适当的在课后或课间开展评价工作。这样一来,能够对学生劳动精神进行培养。终结性评价能够加强学生劳动品质。评估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考试。在分析和选择考试问题的时候,老师必须适当增加相关内容,如实践经验、过程和知识,以使孩子们能够尊重和体验劳动。在组织知识竞赛的时候,设置小说《骆驼祥子》如下问题:“祥子有什么能力在北平城拉一辆洋车,让他有人生第一辆车?”小说《简爱》的问题设置为:“简爱的专业劳动技能如何让她养成追求平等爱情的崇高精神?”《红星照耀中国》的问题设置为:“年轻时,毛泽东白天长时间工作,晚上为父亲记账,这一经历对其人物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终结性评价重视劳动教育的内涵,要适当分散,在答题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劳动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束语

将劳动教育渗透融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属于创新举措,在二者渗透融合期间,教师会遇见许多的困难和疑惑,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认知,意识到二者融合与社会性目标要求相符合、能够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能够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劳动教育社会环境。此外,针对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国家发布了有关的政策,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渗透教学时,教师应该秉承以劳育人、生活为本、品格为重的理念,遵循潜移默化、适时适度以及实践性的原则,找出现阶段劳动教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将劳动教育融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之中,以此提高渗透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养成劳动品格,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胡亚栋.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04):94.

[2]翟义.语文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1(04):179-180.

[3]丁俊华.润物无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理想样态[J].华人时刊(校长),2021(04):56-57.

[4]王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和策略[J].新课程,2021(15):234.

[5]蔡伟,陆依洁.让语文课程闪耀劳动教育的光辉[N].中国教师报,2021-03-24(007).

[6]凌宏明.农村初中劳动教育的课程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21(Z2):61-64.

[7]赵梓如.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链接[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03):8-13.

[8]刘春阳.简析初中阶段劳动教育教学的实施路径[J].教师,2021(06):91-92.

[9]路晓晖.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2021(08):178.

[10]蒋晓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20(22):4-8.

[11]鲍国富.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J].海峡教育研究,2020(03):68-71.

[12]陆文忠.浅议劳动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J].内蒙古教育,2020(08):101-102.

[13]夏小刚.融合劳动教育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9):67-69.

[备注:本文系作者开展“遵义市2020年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实验课题”立项课题《初中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0ZB265]

(作者工作单位:贵州省绥阳县实验中学)


作者简介

吴延生,男,1968年出生,1991年参加教育工作,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省级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5轮选聘为县级教研团队成员。16轮主持或参与县级以上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发表19篇,县级以上获奖30篇,参编专著3部,承担县级以讲座或公开课25次,担任县级评委4次。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文: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