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书札记

一堂人生课,相约星期二

1、谈论世界

我们是否还记得作为一个婴儿的感受,需要有人喂饭、洗澡还有各种精心的照顾。这种感觉因为太遥远,都渐渐地被遗忘了,可是书中的教授莫里,因为患病,又享受到了那种时刻都需要人照顾的待遇。也许那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折磨。没法动弹,不能自己进食,忍着羞愧让别人给自己擦屁股。

“还记得我对特德说过的话吗,用不来了多久就得有人替我擦屁股了?”他说。

我笑了,那样的时刻你是不会忘记的。

“我想着一天就快来了。它令我很烦恼。”

为什么?

“因为这是失去自理能力的最后界限:得有人替我擦屁股,但我在努力适应它。我会尽力去享受这个过程的。”

享受?

“是的。不管怎么说,我又要当一回婴儿了。”

当在生命的最后一课,莫里教授还在关心时事,为他人的困难而同情落泪。也许等不到报道时事的结果,他就会离开这个世界。谈论世界,究竟是在谈论什么?类似于成语返璞归真。不再抗拒生命的自然状态,不再为世俗的观念所束缚。

“嘿,米奇,说话别又顾忌。有那么一天,我会让你感到流泪并不是一件难堪的事。”

“米奇,你问及了关心别人的问题。我可以把患病之后最大的体会告诉你吗?”

是什么?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强烈的意识到,最能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就是他的一生获得了多少诚挚的感情,他有多少爱的人和有多少爱他的人。独身一人在外地,每天早起都有一种孑然的感觉。那种每天早起的空洞感,每天晚上独自在灯下读书的孤独感,让我有足够的时间思索关于价值这个命题。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合格的伴侣、可靠的朋友、和善的同事。

2、谈论遗憾

遗憾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因为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生,自然就会有各不相同的遗憾。是的,在还算年轻的时间段里我已经有不少遗憾。或许更应该去问一个接近死亡的老人,他的一生有什么遗憾。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你去思考这类问题,所以你只有在临死前才会去想它。我们所关注的是一些很自私的事:事业、家庭、赚钱、偿还抵押贷款、买新车—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就为了活下去。因此,我们不习惯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就这些?这就是我想要的一切?是不是还缺点什么?”

“你需要有人为你指点一下,生活不会一蹴而就的。”

无论是数字媒体还是纸质书籍,太多关于教人如何不留遗憾的方法。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现在做什么,能够在5年后收益匪浅。”也许我们需要的正是想莫里教授这样的生活上的指路人,而不是成堆的教程。

“但好像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摒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我所知道的事我的老教授莫里并没有去赶自助的时髦。他站在铁轨上,听着死亡列车的汽笛,心中十分清楚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需要这份醒豁。每个感到困惑和迷惘的人都需要这份醒豁。”

是否醒豁了,便可不在有那么多遗憾?

3、谈论死亡

之前我忘记在哪里听过一句话,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不善于应对死亡的民族。谁也不愿意提前谈及这个话题。和老人谈论死亡是个忌讳。就像莫里说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

就像我看到“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生活。”但是我不理解。有可能暂时不理解,有可能永远不会理解。就像很多复杂而又沉重的话题,很难有一致的观念,谈论时也自然容易不欢而散。我们习惯了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生活,总结出了自己的人生经验,也越来越排斥他人的观点。

“为什么思考死亡这个问题就这么难呢?”

“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的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

“去面对死亡就能改变这种状况?”

“是的。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待问题的眼光也就不大一样了。”

4、谈论家庭

这个话题,先看书中的对话,把我自己的感悟放后面。

“事实上,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我得病之后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如果你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便少得可怜。爱是至高无上的,正如我们的大诗人奥登说的那样,‘相爱或者死亡’。假设我离了婚,或者一个人生活,或者没有孩子。这疾病—我所经受的这种疾病—就会更加难以忍受。我不敢肯定我是否应付得了它。当然,会有人来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们和不会离去的家人是不一样的。这跟有一个始终关心着你、和你形影不离的人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义,不仅仅是爱,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这是我母亲去世时我最想得到的—我称它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工作也办不到。”

通常一个人对家庭的看法来自原生家庭,之所以把自己的感悟放后面,是因为我所认识的家庭乃至婚姻关系都太沉重,一点也不美好。写在莫里的话后面会让我更加平和一些。不至于太偏激。

我所接触到的家庭关系是在贫穷的背景下,每个人活的都很辛苦。在农村,婆媳关系、妯娌关系、乃至父子关系,很少见和谐的。一点也不像一家人。夫妻争吵、孩子辍学打工是最常见的事。家庭的支持、爱抚、关心、照顾像是只存在电视剧和书本中的桥段。也许真的是需要“仓廪足而知礼节”吧。

5、谈论感情

感情这个问题谈起来的话可能伤感情。

在谈论感情之前,米奇和教授谈到了超脱。体验生活就是体验感情,而超脱就是一切皆空。

“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能走的出来。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或像我所经历的: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可是你一但投入进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就能充分地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只有到那时你才能说:好吧,我已经经历了这份感情,我已经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需要超脱它。”

上面一段话虽然标题是在谈论感情,可是我却觉得像是在谈论经历,或者说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喜怒哀乐都不要去回避它,经历过才能超脱它。中国素来推崇中庸之道,对于情感的体验也是如此。《礼记》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对于感情,还是那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5、谈论对于衰老的恐惧

《论语·宪问》中孔子骂原壤“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可不能断章取义。单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乖张悖理的。尊老爱幼是我们千年不变的传统美德。

可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是恐惧衰老的,女性尤甚。年龄的恐惧不仅来源于大龄未婚男女的焦急,还来源于社会中的年龄歧视。

让我们看看莫里怎么说。

“米奇,我乐意接受衰老。”

乐于接受?

“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的更好。”

是啊,我说,可如果变老是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们总说,啊,但愿我变得年轻。你从来没有听人说过,但愿我已经六十五岁了。

他笑了。“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因为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意做个聪明的老头。”

我曾在高中时读过塞尔曼的那首《青春》,开头赫然写着“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每次读都会有深深的震撼。“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至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

我不恐惧衰老,我恐惧岁月流逝却一事无成。

6、谈论金钱

先把这些话写在前面“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众朴素的金钱观。

“我们树立了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对生活产生了一种幻想破灭的失落感。”

“我们国家提倡灌输的教育形式。你知道他们是怎么灌输的吗?他们对你一遍遍重复,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做法。拥有的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们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瘦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钱无法代替温情,权力也无法代替温情。我能告诉你,当我坐在这儿等待死亡时,当你最需要这份温情时,金钱或权力都无法给予你这份感情,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或权势。”

“米奇,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物质上的东西并非越多越好,但是物质上的匮乏绝对不是一件好的事情。金钱可能是手段,但绝对不是生活的目的。至于怎样选择、怎样衡量人生的价值,这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7、谈论婚姻

婚姻这个话题,我真的想听听莫里的看法。因为我是恐婚的。

“婚姻。几乎所有我认识的人都对婚姻感到困惑。有的不知怎么走进去,有的不知怎样走出来。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想挣脱某种义务的束缚,把婚姻视作泥潭中的鳄鱼。我常常出席别人的婚礼,向新婚夫妇贺喜祝福。然而几年以后,当一位新郎与另一位他称做朋友的年轻女子同坐在饭店里时,我只会稍感惊讶而已。我们为什么会遇到难题?是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要比我们的前辈更加谨慎,或者更加自私。?”

“我为你们这一代人感到遗憾。莫里说。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可是现在这些可怜的年轻人,要么过于自信而无法和别人建立真诚的恋爱关系,要么轻率地走进婚姻殿堂,然后六个月后又匆匆地逃了出来。他们并不清楚要从伴侣那得到什么。他们连自己也无法认清—又如何去认识他们要嫁娶的人呢?”

“我对婚姻有这样一个体会。你通过婚姻可以得到检验。你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对方,知道了你们彼此是否合得来。”

有没有一条标准可以衡量婚姻的成功与否?

莫里笑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的,米奇。不过,爱情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得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你们必需有相同的价值观。”

“而这一价值观里最重要的,米奇。是你们对于婚姻的重要性的信念。”

总结一下就是:你需要找一个三观相同,互相尊重,彼此同样愿意营造一个幸福婚姻的人结婚。这些很重要,同样也不容易遇到。

8、谈论我们的文化

在谈论文化之前,我会想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也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这篇谈论会不会对我们没有借鉴作用。其实是多虑了,人类的文化总是又着共同之处。

莫里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他也看到了事务的可变性。

“人只有在受到威胁时才变坏,而这一威胁正是来自我们的文明社会,来自我们的经济制度。即使有工作的人也会受到威胁,因为他会担心失去它。当你受到威胁时,你就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你就会视金钱为上帝。这就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能接受它。这就是我说的,你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小文化。我并不是让你去忽视这个社会的每一条准则。但是在大问题上—如何思想,如何评判—你必须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社会—来替你做决定。”

“女人拼命想苗条,男人拼命想富有,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我们文化要你相信的。别去相信他。”

我问莫里他年轻时为何不移居他国。

“去哪儿?”

我不知道。南美,新几内亚。一个不像美国那么私欲膨胀的地方。

“每个社会都有他的问题,我认为逃避不是办法。你应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不管你生活在哪儿,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远见。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将来。其实,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尽量 去适应各种发展和变化。如果你的周围尽是那些利欲熏心的人,那么结局便是一小部分人暴富起来,军队的任务是防止贫穷的人起来造反,强夺他人的财物。”

“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里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里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上面关于文化的谈论同样也适合谈论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这个社会以大多数人的选择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但很容易忽略一点:我们是一个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环绕着与我们相近的人所形成的一个小圈。

有时我会想:如果一个人一直以来十分坚信的一个观念被颠覆,他会不会垮掉?或者说是突然有一天自己的世界观被颠覆了,会不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这个社会教给我们的有对的、有错的,名义上它们都是对的。

“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世界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它由我和我们身边的人组成。

9、谈论原谅

你有没有不能原谅的人或者事?

你有没有想获得别人原谅的事?

莫里教授说“临死之前先原谅自己,然后再原谅别人。”

“记恨和固执都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情绪—这种情绪让我抱憾终生。自负、虚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

原谅自己?

“是的,原谅自己应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尤其是在我这个阶段。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工作更出色一些,希望能多写几本书。我常常为此而自责。现在我发现这毫无帮助。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和你周围的人和解。”

可能我现在还没学会和自己和解,我的执念还在,有不可原谅的事,也有希望获得原谅的事。

人的一生也许都在与自己和解的路上。

10、谈论完美的一天

“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回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就是这样。

你心目中的完美的一天是什么样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约星期二》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