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巩玉 浮光梦影
这部短片电影,我看了34次。获得2003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的《父与女》。
它时长不到10分钟,却包含了太多太多,又有很多符合东方审美东方哲思的意境,关于生命、死亡、轮回和爱,也包括一部分孤独。
自行车在整部短片里就象征着生命。
人人都骑着车子,到彼岸的时候,车轮就停下来了。串起短片的一条线也是车轮,片中一共给了车轮四次特写。
第一次特写,父女出行
第一次,是开头女儿和爸爸一起出行,两个车轮在向前行驶。
爸爸带着女儿来到河边,拥抱之后,坐船走了,其实就是死了。她爸爸舍不得,但也只得远走。
这里的意象,河、船,和我们的文化很相符,奈何桥孟婆汤之类。
小女孩看到爸爸走了之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依然是蹦蹦跳跳的。
她在远眺,等父亲回来,镜头切到女孩的视角,水、天,除此之外就没有了,这里的意象是无意义的,空洞的。
因为女孩儿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等不到爸爸回来,于是她自己骑上车子走了。
第二次特写,偶然中明白
第二次特写,是女孩长大了一点,上坡时的车轮,很慢,很艰难。
她来到岸边远眺,没有给其它镜头,一直是她的背影,说明她的心境和上一次是一样的。
长大了一点。在一个狂风中,她来到岸边,远眺。镜头再次切到她的视角,水面波涛,天空中有雷声,狂风大作。
她的思绪很乱,她在极力搞明白发生了什么,内心依旧无法平静。她的思考,毫无结果。
后来,和同伴一起郊游。走到岸边的时候,她触景生情,停下来再次远望。
镜头又一次切到她的视角,天空、白云,悠远的意境,音乐也随之明朗起来。女孩在爸爸离开的前几年,是疑惑的抗拒的,到后来渐渐懂一些,也说不清楚。
而就这一次,她在一个最偶然,在最没有准备的时候,突然清楚,发生了什么,她接受了爸爸的死亡。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某个偶然明白了事情的真像,而不是在苦思冥想之中明白!
这里也解释了在最后,小女孩和爸爸重逢,要回到小时候的模样,为什么没有绘成最开始分别的样子,而是这个场景里的模样。
因为,在这一次,女儿才真正理解了爸爸去了哪,所以最后才能在这个年纪找到爸爸。之前的年纪,对爸爸的离去是没有概念的,死亡是飘荡着的,不知踪影的,当她清楚了后,才把爸爸放进了心里,所以最后也能在那里找到。
这个精妙的用意和前一段时间赚足眼泪的皮克斯《寻梦环游记》异曲同工:爱放在心里,亲人就有了归宿,否则,他们就是游魂。
为什么要挑在这样的一个场合下让小女孩明白呢,因为有了真正的生活领悟之后,才会理解,从死亡到真正的死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还没有过痛失至亲的体会,只有小时候养的猫死了,虽然也哭也伤心了,可是在很多天以后的某一瞬间,当我想要有个趣事儿和它分享下,叫了几声不见身影后,我才突然醒过来,我的猫死了,是死了,不再回来了。
或许,有过失去至亲的人,会更能理解影片中的感触。
死亡是一个过程。
第三次特写,人生另一阶段
第三次车轮特写,是女孩已经有了自己的伴侣,她的人生进入另一阶段。
音乐轻快,车轮悠悠,她开始了自己的生活,经过岸边,轻轻转头望向远处,远景里有微风、天空和云,她的心境似乎不一样了,似乎放下了执念。
但随后紧接着,是黑暗里,车子行进,车灯打着光,她的思念更甚了。
人在黑暗里的脆弱,每个人都有体会。
再后来,女孩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子来到岸边,丈夫和孩子感受不到她的情绪,她一个人远眺,天空,云朵,树影微动,又是一番不一样的心境。画面包含了更多的意境。
刻意找答案的时候,往往求不得,而和众人热热闹闹的时候,也是最孤独、思念更甚的时候。
之后,她又独自去了岸边两次。意象多了太阳和落山的太阳,多了一群鸟和一只鸟,她的人生经历又多了一层,来到这个地方的感悟也肯定不一样了。
除了爸爸的死亡,她也想到了自己的死亡。
第四次特写,轮回
最后是第四次车轮特写,也是象征意义最直白的一次,缓缓转动的车轮悬在头顶,女孩已成为一个蹒跚老人,骑不了车,只能推着走。她来到岸边,车子倒下又扶起,最后,终于不再扶了,她也接受了自己的死亡。
在生命尽头处,人人都会留恋吧。
此时小河已经变成芦苇丛,沧海桑田,是人世的巨大变化,也是女孩心境的变化。
她向深处走去,直到遇见了爸爸乘坐的小船,周围是一个圆,圈起来,生命完成了一个轮回。
她轻轻碰了碰小船,我没法想象到她此刻的想法,但是这个动作太抓人心了。
女孩蜷缩到了船里,在这里找到了爸爸,也终于在此刻和爸爸重逢。
这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她心中的芥蒂是爸爸的离世,同时也是寓言式的,是每个人的故事,从看不清真相到看清后的接纳,以及爱在我们生命里的重要性。
(完)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可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浮光梦影】,flyme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