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小孩才做选择题,成年人是都要。
但只有经历过,或许才会明白,人生这道选择题不仅无解,还贯穿了人生始终。
比如高中文理分科时,你纠结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科,还是大家口中好找工作的理科;
毕业后,是留在大城市闯一闯,还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回老家过稳定日子;
28岁时,坚定当不婚主义的你,也会因为身边人的灌输,开始摇摆......
所以,每到选择的时刻,你都会犹豫不决,就怕未来的自己后悔。
但其实,就像网上说的:
“巷子里的猫自由却没有归宿、围墙里的狗有归宿终身都得低头,人生这道选择题,不管怎么选都会有遗憾。”
我们面对的诸多选择中,也总会有让自己后悔的选项,只是一个或很多个的区别。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也不是深思熟虑后的犹豫害怕,而是敢于选择并且勇于承担的勇气。毕竟,做不做,都有可能会后悔。
01
不满足现状,才会时常怀念过往
我时常在想,如果当时留在了自己喜欢的城市,坚持了喜欢的工作,如今会怎么样?
越这么想,就越怀念刚毕业的那段日子,虽然磕磕绊绊、懵懵懂懂,但那份冲劲、美好却是如今再也回不去的向往。
直到我跟当初留在外面的朋友聊天,才发现,原来他们也在盘算着离开。他们也会在夜深人静时想起,如果当初选择回家,是不是现在早已成家,安稳度日。
我们似乎总是这样,那些越得不到的,就越想要。
也因为长期过着同一种生活,难免让人感到厌倦,然后只能把消极的现状,都归咎于过往的选择。却完全没有反省,问题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
事实上,我们都很清楚,就算当初我们做了别的选择,也不见得会比现在更好,甚至一样会不满意,会后悔。
于是好像就又回到了那句,“不管你做什么选择,都会后悔。”
所以,那些对当下不满意的人,最常做的事,就是回望过去。却从没意识到,导致自己沉浸在后悔情绪中的,根本不是当初做的选择,而是,没有在做出选择后为之不懈努力的自己。
选择总是要后悔的,但区别在于,后悔的轻重程度。我们也无法左右日后的后悔,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很努力地把当下的选择,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把后悔减少到最小。
02
选择无法两全其美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怎么选都会后悔,那选择就不重要了吗?
并不是。
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加菲猫走丢后,被卖到了宠物店。它很难过,也很担心主人会思念它。
但就是有个清晨,主人正好走进了这家店,并且看到了它,把它再次买回了家。
故事的最后加菲说了句经典的话:
“我永远不会去问主人,那天他为什么会走进宠物店。”
的确,丢了它,主人肯定非常痛苦,只能再买只宠物来填补内心的伤痛。
但对它来说,如果主人不来,它就再也没有机会与主人重逢。可主人来了,就意味着对它的放弃和背叛。
最后它选择不问,是因为知道没有两全其美的选择,我们只能忠于自己想要的结果。尽管这种看似有利的结果背后,可能深藏着一道伤痕。
这也就是选择的意义,选择并不是意味着完美的人生,相反,它的权衡利弊,是希望我们能够选择一种相对遗憾较少的人生。
很多事,总是在矛盾中选择,在选择上矛盾。
世间安有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有舍,才有得。
怎么选都会后悔,并不是说选择不重要,而是告诉我们需要在选择时干干脆脆,选择之后亦不后悔。
03
没有最好,当下便是最好
道理我们都懂,但为什么在选择时还会犹犹豫豫呢?
因为这个世界构建出了许多衡量利弊的标准。
当你按这些标准去选择时,常常会感到后悔。这并不仅仅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在作祟。
心理学家Sheena Iyengar认为:利弊分析法会给人们一个错觉,让人们误以为自己在做最理性的思考,但其实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真正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因素。
比如身边的人总会告诉我们,虽然工作辛苦,但只要有晋升空间就是值得的。但如果这个结果还是无法消解这份痛苦,那么我们就又会回到迷茫之中。
所以,想要做好选择,我们应当把注意力从外界的标准中移开,然后回归到“自我”身上。
没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遵从自己的内心,人生不只有二选一,如果两个选择都让你犹犹豫豫,那就皆不是良选,仓促选择因为也只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敷衍。一旦选择,就要相信,当下便是最好的安排。
想做就去做吧,不要频频回头,做那些无意义的“如果当初”,因为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