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技以我们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高速发展,且不论人工智能、军事重器,光是看着八十岁的老太太坐在太阳下刷快手,不识字的农妇们在微信群里聊得火热,就足以令人咋舌。
于是,对于老年人,年轻人们在从前鄙夷其抢鸡蛋、屯米面的基础上,又多了一重调侃——微信名。
是的,老年人的微信名确实值得我们说一说,也似乎值得我们乐一乐——打开家族群,宛如进入了佛堂圣殿,到处都是参悟的最高境界:“人生如梦”“云淡风轻”“知足常乐”“平安是福”“花开富贵”……图片也大同小异:荷花、牡丹、草木、大路、海天、观音、弥勒……
对这其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雷同趋向,网上的很多贴吧和问答区都有相关的论述和吐槽,甚至有被家族群里长辈“围攻”的年轻人来求网友取一个长辈们喜欢的网名,回答里自然满是欢笑——年轻人们往往带着揶揄和不屑来谈论这个话题。这样的微信名和头像,几乎都被贴上了“土气”、“俗气”、“老气”、“迂腐”的标签。这些标签的背后,当然是对老年人很多举动的不解。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理解不了他们的何止是微信名:理解不了他们排队两小时去买特价白菜;理解不了他们吃坏掉一半的水果;理解不了他们日益提高的嗓门和五点早起的作息,更理解不了他们转发的各种网络谣言……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三岁一代沟。即两人的年龄每差三岁,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所不同,相差越多差越远。我认为,也许谈“三岁”有点夸张,但是代沟是确实存在的,何况,我们差了一代人,连感官都不同呢,别提三观了。
由此推断,在“理解对方”的这个话题上,应该说是彼此彼此吧,只是老年人没有网络吐槽的平台和能力罢了。他们又何尝理解我们呢?
宅家、外卖、网购……这些老年人眼中的“默认罪行”且不论,光你的一句“我很累”可能就会被父母怼得狗血喷头——在他们的人生经验里,累是一天走三十里路,累是半天锄二亩地,累是灰头土脸,是汗流浃背、是腰酸背痛……你每天坐在办公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喝着咖啡看文件,吹着空调“玩电脑”,你!居然!累!?一天二百块钱的工资,你!居然!不够花!?
多么熟悉的场面!你是不是刚刚还在对着孩子咆哮:“你每天一日三餐不用愁,衣食住行有人管,就坐在教室里听几节课,你!居然!累!?你!居然!啥也没学会!?”
你看,人类的情感总有相通之处!经历也总有相似之处。
那么,那些调侃老年人微信名的年轻人们,你们是不是忘记了自己曾经的火星文网名:渇望を飛ぶ魚、oo採菇凉dёぷ蘑菇、àì嘚ňā厸迗塡、涐媞嗰旔莣の妹孒、ㄣγé知冷煖、傆莱伱卟明苩涐の噯、ㄣвμ萌вμ乖莈亽噯,而且因为现在你的微信头像变成了婚纱照、宝宝照、自拍照和各种高逼格旅游照,就忘记了自己十年前的杀马特和乞丐裤,也忘记了你的签名曾是矫情的分手誓言,你最爱听的曾是各种低俗的社会摇!
看来,“成长”这条轮回的鄙视链仅仅是因为我们全都健忘——年少时不懂,总是鄙夷;懂了时又忘却年少,还是鄙夷……所以,尽管上一代总在担心下一代“垮掉”,但是一代又一代,我们却都成长成了社会的中流砥柱,以自己的激情和汗水支撑着社会的发展,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只是,隔着岁月的长河,在不同的成长背景下,我们很难理解彼此。
言及此,你能不能理解老一辈人的那些“土掉渣”的微信名呢?那也许是他们活了大半生,最直接的人生体验——“知足常乐”者,大抵也曾奋发拼搏而不得,平安喜乐犹嫌不足,有过虚荣,有过不甘,历经绵长的岁月,方才明白快乐的秘籍是知足;“平安是福”者,大抵经历了人生的几次劫难,体验了情感的大悲大喜,劫后余生,方知最大的福气是平安;“风轻云淡”者,大抵是曾经魂牵梦萦的人和深谋熟虑的事已在时间的大河中冲刷殆尽,徒留一抹不痛不痒的回忆,人生过半,“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
总有一些经历和遗憾可以解释他们的微信名,就如同你总能解释了你隔三差五换掉的签名一样。
为什么不能理解呢?
我们可以饶有兴味地解读“庄周之梦”;可以与“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李后主共情;可以将太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奉为至理,却唯独要嘲笑二大爷的微信名——人生如梦。我想,我们之所以鄙夷不屑,大概仅仅是因为:这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以年轻人的目光去揣度他们碌碌无为、平平无奇的大半生,觉得这样的至理名言在诗人那里是顿悟,在庸人这里是俗气的引用。殊不知,他们的引用仅仅是受知识文化所限,那同样是他们卑微渺小的一生中最深刻的感悟,这四个字里,包含了他一生的美好、苦难、向往、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