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生不同(一)

在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基础之上,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研究,迈尔斯-布里格斯发明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数人格测试表,简称MBTI,即畅销书《天生不同》的作者,同时也是心理学家荣格理论的骨灰粉。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人们的天资差异,描述了由外倾和内倾、感觉和直觉四种主导心理功能,与思维和情感、判断和感知等四种辅助心理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十六种人格类型的特征,它们对个体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在目前流行的各种人格测试中,MBTI是受到最广泛接受和应用的工具之一。

荣格在《心理类型》中提出过,人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知方式,一种是感觉,一种是直觉。

以阅读为例,感觉型的人会把注意力放在字词句方面;直觉型的人则会放在推敲作者的写作意图上。

随着对感知获得的信息的加工,不同的个体也会采取相应不同的方式,从而给出不同的结论。究其原因不过是个体的判断方式产生的差异。

与人的感知方式意义,个体同样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判断方式,即思维与情感。

先来了解两个概念,思维即通过理性的逻辑加工来获得客观结论。情感则是基于个人的主观价值取向对事物进行评估,当然这种评估同样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显而易见,生活中个体在做判断时,会在思维和情感两种判断方式中游离。即使对同一件事情,这两种判断方式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在这个问题上,荣格的理论给出的解答是,任何人都会天然地更加偏好并信赖其中一种判断方式。

还以阅读为例,思维型的人侧重文本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情感型的人则会先评估自己对新观点的接受,以及对自己固有认知产生的支持抑或反对。随着年龄的增长,判断方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体的发展或者职业选择。比如情感型的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更擅长,思维型的孩子在对观点的组织上要更胜一筹。

当人们依据各自地偏好对事物进行感知和判断时,由于对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注度不同,从而产生明显的差异。依荣格的理论,即内倾和外倾。内倾侧重内部世界的的抽象概念,外倾侧重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再进一步解释的话,也就是说内倾型个体比较专注于对各种观点的感知和判断,比如这部分人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三思而后行。外倾型个体侧重于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判断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比如倾向于将理论付诸实践。

外倾型个体的行为取决于外部环境,内倾型个体活动是从内心的想法开始的,而这些想法的起源就是荣格心理学理论中的“原型”即所有人类经验和意愿的精髓所在。在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中认为,每个人的原型都是生来就有的。

构成个体人格类型的最后一个维度是生活方式中的判断—感知偏好。即生活中你更偏好感知,还更偏好判断。值得注意的是,感知和判断两种心理过程可以来回切换,但不能同时进行。

不同的偏好方式造就不同的人格类型,判断型个体生活比较富有条理,感知型个体则喜欢随遇而安。注意,生活方式只存在异同,不存在好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每种性格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优势。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才能及时地调整并忠于自己,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每种性格之间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在名目繁多的人格测试中,你始终无法分辨的是,你得出的结论是真实的你,还是你期望的你。

MBTI作为测试量表,可以作为探索自我的一种参考,但是并不意味着剥夺我们认知的自由,更不能缺乏理性和判断地给自己贴上标签。不迷信测试,不盲把结果当宿命。

毕竟,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始终是个孩童。认识自我,我们始终还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天生不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