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三分钟热度,总是半途而废?背后原因真相了!

“走好选择的路,不选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杨绛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但好习惯并不是谁都能轻松拥有。

做事拖延,三分钟热度,几乎是每个人都会中招的顽疾。该做的懒得做,不该做的控制不了,计划做的坚持不下来。虽然说这不是病,但却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曾经也是一个重度拖延患者:

● 想要健身,买好了装备、跑鞋,最后不了了之;

● 想要考教师资格证,结果书也买了,课也购了,学到一半不学了;

● 想要写作,结果只是在第一个月写了两篇文章,就再也没有动过笔了。

当所有的经历都是半途而废,就会逐渐给自己贴上“不自律,做不到”的标签,自暴自弃,觉得落后他人,也开始默默接受。看着别人都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而自己却慢慢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

归根到底,人为什么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却持续性的庸庸碌碌呢?


01 所有半途而废都源于鸡血似的冲动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过,通常一家健身中心拥有几千名会员,但其场地每次却只能容纳200-300人。为什么健身房会吸纳超出其容纳范围几十倍的会员?其实就是利用了普通人精力有限,会半途而废的心理。

健身房其实比谁都明白,大多数人对健身会逐渐失去一开始的热乎劲,于是他们就能获得最大的盈利。

我们都想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别人下班后写作赚钱,觉得自己也能够做到。听别人说每天五点起床读书有利于个人成长,于是也硬着头皮去做。

刚开始的时候,激情澎湃,新鲜感、创造性让我们热血沸腾,信心满满。然而一时兴起却无法改变整个旅程的死气沉沉。一旦遇到一点困难,自己的目标就会变得不堪一击。

做事半途而废,喜欢三分钟热度,都是源于他人刺激而引起的冲动。一个人本身缺乏强烈的动机,与他而言,坚持就是一种自我消耗和对抗。没有真正得渴望对岸的美景,自然无法挨过痛苦、趟过沼泽。


02 “越努力越失控”,用力过猛注定走不长远

在阅读社群里学习的时候,老师要求每天写读书笔记。有个学员起初一段时间,做得很认真,”笔记“变成了“文章“,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没过多久,在社群中就看不到她的身影了。

有时候我们选择放弃,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因为”太过努力“。

因为越努力对自我控制的强度就越高,意志力消耗得越快。而习惯养成是一个重复性执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力和激情被迅速消磨殆尽。

更让人痛苦的是,你发现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脑子里就开始出现自我否定、自我质疑的声音。虽说“功到自然成”,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算“功到”,一旦觉得自己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就觉得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功。

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你越努力,就越在乎事情的成败和结果。越看不到结果,你就越焦虑越容易放弃。

计划任务过重,行动用力过猛,让大多数人出师未捷身先死,只能把梦想遗憾的甩在身后。


03 无法逃离舒适区,固有思维阻碍自己成长

舒适区也称心理舒适区,是心理学名词。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适、放松、有安全感。但舒适区并不是真的舒适,我们只是习惯而已。

朋友小张上班期间总是坐着,腰椎不太好,于是给自己制定“每天锻炼半小时”的计划,计划着晚上下班后,去对面健身房练练瑜伽。可真做起来她完全低估了惯性的威力。

她跟我说:“早就习惯了吃完饭往沙发上一躺,听听音乐,陪陪孩子,而去锻炼又要换衣服洗澡,还要忍受第二天身体的酸痛,我还是选择回家吧。“

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无法适应新的变化,于是健身习惯到现在也没有养成。

是健身没用吗?好处她心里头明明白白,可就是走不出舒适区。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飞船在脱离地球时先要摆脱强大的地球引力,为此在刚升空时的几公里消耗的能力比之后几天几十万里旅程消耗的能量还要多。

对我们来说,舒适区就是强大的地球引力,待在这里虽然安全稳定,但也会出现“温水煮青蛙”的风险。

人生想要有所突破,一定要跳出舒适地带,接受新的挑战。虽然过程是痛苦的,也可能耗费很长的时间,但是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04 如何把想做的事情,长久的坚持下去?

虽然懒惰拖延是我们的顽疾,但也要相信,只要坚持科学的方法我们依然可以脱胎换骨。下面介绍4个简单有效小方法。

第一,深入挖掘内驱力,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美国作家佛格森说:“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只有等到自己开窍之时,内驱动力启动,你才能真得改变。

内驱力如何挖掘呢?就是认真想清楚为什么你要做这件事,你之所以愿意做一件事情,是因为做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有好处,可以从多个维护去思考,好处越多,执行得就越狠。比如,为什么要坚持写作?往小了说它可以帮我梳理生活、心情,往大了说它能放大影响大,实现商业价值;它还可以作为开源的一种渠道,可以锻炼思维,夯实写作基础能力......

把你能想到的一一写下来,放到一个你随时能够看到的地方。当你在途中遇到阻力想要放弃的时候,可以拿出来读一读,它可以帮你快速找到方向,重新充满能量。

谷鬼子说:“言其害以终其谋,言其善以始其行。”只有深入挖掘了自己的内在动机,才会心甘情愿的付出,心甘情愿才能理所当然,理所当然才会义无反顾。

第二,从微行动出发,循序渐进的拉自己走出舒适区

在《刻意练习》中,作者提出了”稳态原理“这一概念,意在说明人类超强的适应能力。

一个人经常跑步,他可以相对不费劲儿地跑完八千米,一个人经常练高抬腿,他能够抬得越来越高,一个人经常读深奥的书籍,他能轻松读他人觉得很枯燥的书。一个人经常练钢琴,她能记住很多谱子,并弹奏出来。

如果我们坚持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因为人的身体和大脑有一种偏爱稳定的倾向,它们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让我们适应新的行为来保持稳态,保持舒适感。

成长正是利用这一原理,不断地拓展舒适区的边界,将一项项不熟的事情,变成你所擅长的精通的。在这个拓展的过程中,要注意步子不要迈得太大,要遵循循序渐渐的原则,这样才能做到“无痛过渡”。

就像你想养成写作的习惯,我建议你一开始目标一定不要太高,从每天坚持写够100字开始,一点点的增加任务难度。

微行动看似不起眼,但就像刘轩在《幸福的最小行动》所说:“通过细微的行为改变,慢慢地、一步步积累,可以给你带来巨大的幸运。”

成功没有捷径,无论你决心做什么事,都需不辞辛劳。但是切记,用力过猛往往很难走得长远, 换一种全新的模式,自律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从小事做起。


第三,以结果为导向,制定合理目标,给自己设定奖励机制

"顺其自然不会等来非凡的成就,随波逐流不能到达想去的终点。“ 你只有下意识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并制定合理的目标,才能创造理想的生活。

这个目标一定是具体可衡量的,不要模棱两可。制定长期目标的时候,还应遵循“成就型目标”和“习惯性目标”相结合的原则“,你还可以把大的任务拆解成相对轻松的小目标。

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执行,看到结果。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距离自己的重大目标近了一些,这会让我们充满信心和成就感。

一边行动一边做好记录,收集正向反馈。当自己的努力和收获能显性化到纸上的时候,你会拥有更大的前进动力。

别忘了在每完成一个阶段性目标后,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奖励,可以去吃顿大餐,买件漂亮衣服,也可以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这对大脑来说都是一种积极的刺激,让我们怀着美美的心情开始新的征程。


第四,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形成“肌肉记忆",用习惯代替自律

有研究表明,人类行为只有5%是受自我意识支配的,95%是自动反应或应激反应和应激,即习惯的。

所以想把一件事情能够长久的做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培养成习惯。习惯靠的是惯性,一经养成,无需刻意去想、去做,都已成自然,做起来毫不费力。

在碎片时间比较多的情况下,坚持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形成“肌肉记忆”。比如一站起来就提醒自己喝杯水,早上起来就播放音频,中午午饭后立马拿出书阅读半小时。

当你有了自己的时间模式,好的习惯也就更容易养成。

俗话说:“哪有直接登顶的人生,只有不断迭代的历程。”看到问题,改进问题,我们才能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

不要跟别人比,拿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完全是自找苦吃。找到自己的节奏,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应对半途而废最好的办法。

最后一句话跟大家共勉: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急于回报,因为播种和收获在不同的季节,中间隔着一段时间,叫“坚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事三分钟热度,总是半途而废?背后原因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