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讨厌酒局了?

每逢过年佳节,你以为是家里天天撸猫打游戏看电影,惬意人生。实际呢,被家里带去各种酒局聚会。你以为的聚会是大家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但实际每次酒局都会很压抑。有句话怎么说的,你爸爸的爸爸不是你的爸爸,所以酒桌上的那一大堆人你都不咋熟,然后你要被推着去说各种违心话,席间有人劝你喝酒,你还得笑脸相迎。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厌烦酒桌, 前有女性职员在酒桌被男领导骚扰,后有某银行新职员因为拒喝领导敬酒而被掌掴,酒桌文化在中国可以说是成为负面形象的代言人。那我们追溯到我们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看。

酒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几乎与人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很多典籍中都有关于酒和饮酒文化的记载,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影响深远。《诗经》中有20多处提到酒,酒被赋予了礼仪、社交、休闲等含义,体现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伦关系。还有很多典籍专门讲酒,如西周的《酒诰》,西汉的《酒赋》《酒箴》,东晋的《酒诫》和初唐的《酒经》《酒谱》等等。可见,酒很早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有酒的地方,就会有江湖,酒桌便也就应运而生。中国古代的餐饮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时间较长。唐代的宴会一般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算来不下七八个小时。清朝时期,很多公家举行的宴会甚至持续三五天,这些既是社交活动,也是政治活动。那你想想,一顿饭吃这么长时间,话题必然枯竭,干喝也无趣,于是便有了花式的劝酒技巧。

劝酒在古代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敬酒。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敬酒首先是下对上的互动,相对没有强制性。但,上对下的互动,可称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动敬,就有了极大的强制性。最早的劝酒多来自上对下的敬酒。尤其是从家过度到国,这种伦理慢慢变成了政治强制力。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政治语境下的强制性劝酒案例,有些妙趣横生,但也有很多案例异常残忍,让人毛骨悚然。所以酒桌文化更多是一种父权的彰显,利用酒来达到自己地位的炫耀。

酒桌上常有这些话:

“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

“男人不喝酒,白在世上走”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五两六两不是酒,七两八两漱漱口,九两十两好朋友”

“烧烤配烈酒,小劲儿马上来”

......

这些话读起来是这么朗朗上口,但听起来却怎么这么恶毒,感情深一口闷,那是好,一口闷大家一起上西天。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凡事得量力而为,不可勉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时,分地,分人,不是乱糟糟一团,没有尺度,再好的事情,只要在一定范围区间内才是合理的,超过这个度,就变了味。现在年轻人讨厌酒局,只不过是年轻人不再认可封建父权的那一套,上班工作,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让我陪酒,免谈。



这里山海漫游指南,喜欢的话不妨关注我,每日更新优质历史|人文|社会文章。

你的关注真的对我很重要。更多优质内容关注我的公众号:山海漫游指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讨厌酒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