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古道
历经蹉跎岁月的径山古道创建于天宝年间,距今有1200余年
为一处人文古刹,地处余杭长乐镇西,为天目余山脉,海拔769米,古道长3公里、宽1.5米至2.5米,沿古道景点有品茗区、东坡洗砚池、望江亭、半山亭、佛圣水等10余处。
径山古道曾是历代无数高僧大德、居士香客和日本求法僧山径山礼佛拜师的山径小道。登径山道,有“古道”“今道”两个说法。
“古道”,可从径山寺的接待寺——化城寺算起。从双溪出发,翻过元宝岭,便是化城寺遗址。在宋、元、明、清时,凡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登径山进香,必先到化城寺入住一宿,翌日清晨开始行路,过船桥,越大堰桥,翻直岭,跨桐桥村落,方至径山山道。
“今道”,就是从桐桥算起。从桐桥至径山寺约8公里,行程四五十分钟,途中遗存有很多古迹,如桐桥亭、进善亭、半山亭、冷亭、望江亭等五个亭,南宋石刻“圣寿无疆”“佛圣水”等。
径山古道有诗曰:
径山应宜古道行,洗砚池接望江亭
古杉古寺掩古钟,个中三味足品吟
重拾人文关怀
径山古道历经沧桑,是“杭州十大最美森林古道”。
人文历史悠久,禅茶文化年代甚远,深受历代帝皇青睐,惜于历史变迁,成、住、坏、空,为使名刹古迹不泯,杭州市佛教协会不惜巨资,鸠工重建,使之殿宇全新,金碧辉煌,佛像庄严,钟鼓长鸣。上香求颂者络绎不绝,乃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结晶,乃不可多得的历史宝典,杭州的人文文化底蕴。
宣言禅宗文化
此番宣扬不仅仅是径山古道,更是弥于禅宗文化的典藏,中国纳各处文化,百家争鸣,禅寺小苑更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起源,径山禅宗文化别具一格,杭州城里的径山禅宗文化享誉国人,是一方好去处,提醒人们不可忘却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踏青安神养心
径山古道远离城镇喧嚣,都市里生活车水马龙,匆忙的人来人往。让心情也变得浮躁起来,多久没为内在那个自己寻一份休憩了。
就连踏青也变得奢侈,那份清雅清闲时光,也许就是觅一份简单情怀,竹丝管弦,蓝调悠长,闭上眼,置身于小径自然腹地,呼吸绿野,重要的是还有那碗浸心的儒雅,古道两旁森林植被丰富,绿意盎然,也正是适合人体呼吸的天然氧吧,身心疲惫得到舒坦,人自然也变得怡然。
四亭
(1)桐桥亭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轻踩石板路,纹路清晰,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亭内空然绝唱,亭外鸟鸣作伴,水涧撩人,此处为桐桥亭。
(2)进善亭
沿着古道,第一站便到了进善亭,亭子四周郁郁葱葱,都是茂盛的竹林,沿着古道,第一站便到了进善亭,亭子四周郁郁葱葱,都是茂盛的竹林。
(3)半山亭
半山亭,这个名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此亭是桐桥到寺院路程的中间,即一半;二是冬天此亭为雪线,亭以上是白雪皑皑,亭以下没有雪,此亭为高山雪,平地霜的分界线。面对尽收眼底的绿意,总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凉扑面而来。走累了,你可以在古道的半山亭喝点水,休息片刻。
(4)望江亭
从桐桥上古道两公里,便是望江亭。原只剩亭基遗址,2009年在原址复建。亭为双亭,外亭前有匾刻“望江亭”篆体三字,两旁柱上挂有对联。上联为“峰头高阁旧凌峰天上飞仙近可招”,下联为“欲附松萝登绝顶不愁云锁阳峰腰”,似为建造人拆古诗而为。内亭通道西北两门上有匾,均书“望江亭”。有一扇形石头上刻“望江亭”记:“据载怂时在此址建有望江亭。可在此观日,在此远眺可见余杭宝塔山、临安功臣塔、钱塘江潮等。”望江亭之名由此而来。
古道主题
春茶
“向九龙瀑进军”,映入茶园,踏着幽径,踩着绿荫,漫入茶香,沁人心脾。与小亭相互呼应。春茶之春:意味着心的采摘,冬日已褪去,接踵而来的能让万物复始的春,寓意着新的希望,诞生无数新生命。经过晾茶,洗茶……将茶叶浸泡于水中,古有煮茶论道,春茶于亭,亭间顷刻茶香四溢,亭里一壶茶,轻闻片刻,遍野十里芳,亭外散茶香。
夏禅
每一轮四季变化,由春过渡为夏,就似古道的路径。一步一青石板,石板脚下路,路前寓新夏,盛夏终来临“禅与蝉相互呼应,古径自古以来便是禅宗兴盛地,古道历届高僧无数,鼎盛期僧侣无数,求法者络绎不绝,遍及海内外,南宋时评定为“五山十刹”之首。曲径通幽处,夏日炎炎,林间蝉鸣不断,即刻打破这片宁静,凸显了蝉鸣,好似西风瘦马的古道,禅的境界:“无论外界如何喧闹,也必须保持内心的片刻宁静”。
秋学:”旧时秋季开馆的乡塾。秋日“乡塾每以七月开馆,至冬则散,谓之秋学。自注:“乡塾每以七月开馆,至冬则散,称之为秋学。”凉生积雨时,古时“学”便开始,“敏而好学”,古径也是传给世人同样的哲学思想,学习便是终身的事,古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登高新亭,朗诵诗文……秋丰收季节,希望学而有果,每一阶段的学习思考后硕果累累。
冬参
冬参 又名野环参,原指一味中药,食滋补佳品-沿着一条石板小路,两旁森林翠林掩映,入眼古朴小亭子,花开花谢终有期,春去冬来,此消彼长,坐亭观云卷云舒,又是一载。冬参则是寓意新的希望,万物皆生灵,万物也需修养生息,寻得身心修葺地,方可焕然一新,萦绕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