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流沙河讲庄子:心斋与坐忘

《庄子》这部书有三十三篇,这三十三篇,从魏晋南北朝起,经过唐代以后,历来研究者都把它分为三个部分:《内篇》《外篇》《杂篇》。所谓《内篇》,是指体现庄周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思想的核心部分;所谓《外篇》,是阐述庄周学说的专题部分;所谓《杂篇》,是在《内篇》和《外篇》以外的部分。那么在三十三篇里,《内篇》只有七篇,历来研究者都承认,这是庄周本人写的无疑;而《外篇》和《杂篇》,其中可能有庄周写的,也可能有庄周的学生写的。那么本书讲《庄子》就只讲《内篇》七篇。

《内篇》七篇的篇名,第一篇叫《逍遥游》,第二篇叫《齐物论》,第三篇叫《养生主》,第四篇叫《人间世》,第五篇叫《徳充符》,第六篇叫《大宗师》,第七篇叫《应帝王》。

逍遥游

《逍遥游》里边说:“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就说这样大一只鸟,它要起飞全靠有龙卷风,如果风不够大,它还飞不起来。对了,这就是它的不自由。

庄子说,这样一种飞翔确实很伟大,如果拿去跟斑鸠比,拿去跟蝉比,确实太伟大了。人们很容易就发生误解,认为其他一些小虫小鸟,算什么呢?

确实大鹏鸟与燕雀有大有小,对于燕雀说来,生活在灌木林中,那就是它的天地,它也用不着去飞那么高,大鹏鸟飞那么远,有什么意思啊。庄子说,表面看来,它们大有大的快乐,小有小的快乐,其实它们都不是无条件地逍遥。它们都有某种不得已。这不是真正的自由。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就是要“无所待”。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完全不在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就叫“无所待”。人,或者一只鸟,或者另外一种生物,凡是要依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逍遥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

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只有人生百年,人到七十就已经古来稀了。前除少年后除老,中间不剩几多年,况有忧伤与烦恼。我们的生命短得很。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哪怕全世界的人都来赞扬他,他也不当一回事,也不更勤勉。这个“劝”就是勤,所以从前的成都商业场叫劝业场。劝业就是勤业,好生努力经商就叫劝业。全世界都来赞扬他,他都不会因此更加勤快。你看鲁迅先生写的那个阿Q,阿Q在舂米,旁边的人说阿Q舂得好,阿Q就使劲舂,一下子变得很勤快了。宋荣子这样的人,全世界都来赞美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感到自己很伟大。他本不在意别人的表扬。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同样,哪怕全世界都来声讨他,他的情绪也不受影响。“沮”就是情绪受影响。他就是这样的人,不受层次等级的约束,超脱了这些,是真正自由的人。所有前面说的,从大鹏鸟起,至蝉为止,都生存在各种等级里,都有一定的见识把它们限制在里面,都不能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说句实在话,我们现代人大部分也做不到这点,人家只要对我们稍微表扬一下,我们就猛地努力工作,人家只要说我们不好,我们连晚饭可能都吃不下了。我们都是“小”人,都不自由。尤其“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那种境况实在太可怕了,我是做不到“不加沮”的。读了《庄子》,你就明白了你自己,不自由。

【定乎内外之分】像宋荣子这样的人,他完全分得清楚,什么是内,什么是外。内就是你自己的事情,外就是与你不相干的事情。有的人活在世上,始终没有弄清楚外和内,他自己的事情他不晓得,今天说这个人不好,明天说那个人不好,他就是不清楚自己的不好,他没有“定乎内外之分”。还有些人整天瞎操心,不是他的事情,他跑去忙,到处谈说别人的事情,哪一个又升了一级,现在已经是副厅级了,哪一个又如何到中央去了。你只是个小公务员,却把内心完全用到外面去了,没有悟到内外之分。你连自己门前的雪都没有扫干净,倒去说人家的瓦上有霜,这就叫不明白内外之分。

【辨乎荣辱之境】像宋荣子这样的人,他分辨得清楚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很多人就是不能够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光荣,什么是真正的耻辱。这样的人太多了,听了句表扬,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自己就晕了。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样大的一棵树,没有任何方面需要用它。庄子最后才给你们露了底牌,真逍遥就是回到精神的理想国里边去,不要被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得失、荣辱、利弊所牵制,只有到了精神理想王国里,人才能做到在想象中的“无所待”,就是逍遥。所以,庄子说的这个逍遥,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绝不存在,而是说你要回到内心、回到理想、回到精神世界里去,就是有人说的向内转。

这就是庄子说的“大用”。凡是你要拿给人家用的,都是小用,大用就是没有人来用你了,你也不领那份工资,个人吃俭省点,煮点稀饭,来点泡菜。所以,庄子的逍遥绝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富了贵了就是逍遥,或者到了纽约巴黎就逍遥,或者到了埃菲尔铁塔就逍遥,或者到了北极南极就逍遥,不是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逍遥是真逍遥。

齐物论

庄子讲的不是“齐物”,而是“齐物理”。就是说任何一件东西,任何一种生物,它有它的道理,它有它存在的理由,万物尽管参差不齐,但是在物理上它们是齐的。比如说吧,人和老鼠显然是无法齐的,但是讲物理都是哺乳类动物,人和老鼠的遗传基因绝大部分相似,差异仅仅百分之几,老鼠也有雄性雌性,也有家属和姻戚,这个就叫鼠有鼠理,人有人理,鼠之理和人之理可以拉齐,它们都是一种生命,都要延续,都要繁衍,都要生存,都要找碗饭吃。

【大言淡淡,小言詹詹】《齐物论》里,他把一般人的发言分为两种,一种大言,一种小言。庄子说,大言和小言是很不同的。小言就是讲得极有鼓动性,有板有眼,讲得很雄辩,讲得底下要鼓掌,讲得大家热血沸腾,这些都叫小言。“大言淡淡”,大言一点儿都不耸人听闻,大言说了以后,一点儿都不惹人注意。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见得多了,凡是说得天花乱坠、不能兑现的,皆小言也。那些大言,是你小时候不听话你父母劝你而你听不进的那些话,觉得那些话太一般了嘛。对了,那个就叫大言。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我们做专我们的业务,要花费时间和精力,那是小道。还有一种是大道,这种大道不属于知识,而属于一种智慧。几乎书店里的书,百分之百都是小道,为什么呢?因为“大道不称”。“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举起来,大道并不需要举起来。从前说“大辩不言”,真正的雄辩是一句话都不说,像我们这样,博得了一点虚名的,全部是小道。你到处都在“称”,人家也晓得你那个名字,凡是拿出来让别人知道的东西,都是小道。

养生主

庄子认为,人的肉体终有毁灭之日,但是人的灵魂能够永远传递下去。这就是你用你的火,去点燃别人的火,这个火可以是道德,可以是主义,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知识,抑或是技术,你可以传给别人。哪怕你已经不在了,你的灵魂仍然活着,活在其他的生命体里。所以,庄子这一篇的题目叫“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开头庄子就告诉我们,人生是有限的,就是“吾生也有涯”,“涯”就是边际,天边就叫天涯,生命的终结处也叫涯。我活在世上只有几十年,终有了结之日。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们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无穷无尽的知识,“殆已”。殆,这里就是危险的意思,把这样有限的生命拿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得很,是在冒险。庄子提出这个,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我坚决反对家长星期六还让孩子去补习功课,时间抓得那么紧。我没有办法去说服他们,但是各人信各人的,我认为知识不能够这样汩汩地去灌,尤其不能够影响到人基本的生活方式,影响人的心态。把学习变成一种压力,那就太苦了,庄子说那样会摧毁一个人的,不是“养生主”。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前面说了,很危险,现在接着说,已经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你还去那样追求知识,那就肯定会有危险状况了。“殆而已矣”,是说除了危险以外再没有其他可能性了。以我自己来说,我这一辈子,从读书起,就是一个勤奋的学生,我也爱好知识,但是我深知,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我们不要把杂乱的东西啥都往自己脑子里边塞,我们装不下那么多。为什么我们现代社会,特别是有些工业发达国家,有那么多精神病患者?恐怕跟知识造成的压力也有关系,那样做对一个人是没有好处的。

【为善无近名】然后下面接着说,人应该行些善,庄子说好,“为善无近名”,要行善就去行善,但是他提醒到,不要去追求名声,要行善就在那里低调地做好事吧。

《养生主》这篇中最长的一段是“庖丁解牛”,是说有一个专门杀牛的,他讲他杀牛的经验。他说我杀牛十九年,你看我这把刀,还像刚刚磨出来的那样锋利,为什么呢?因为我把牛杀了以后,我会把大牛解成若干块。“解”就是“卸”,我们说的大卸八块,那个“卸”字写出来就是“解”,这里也要读xiè,庖丁解(xiè)牛。他说我不是用这把刀硬砍,硬砍就把刀砍得尽是缺口,我是先把牛身上的骨肉层次和器官结构都研究透了,我的刀进去,从它两块骨头中间那一点缝隙轻轻就过去了,我从来不去硬砍骨头。这个也说的是养生主,是说人要活得智慧。人不能动不动就和人家发生冲突,两败俱伤,庄子最不赞成这样,这样伤害了你的灵魂,不利于你养生主。你应该像解牛的庖丁一样,找到各个关节和各个器官之间最容易走的那一条道路,这样才可以游刃有余,刀轻轻地进去,完成了,刀还是好的。这一段占了《养生主》这篇绝大部分的篇幅,其实意思完全就是我刚才讲的,就是说你要活得智慧,不要动不动就和别人对着干。庄子反对斗争哲学,因为斗下来,最后不但伤害了别人,也伤了自己的灵魂。有的人一辈子都搞斗争哲学,到老了他的灵魂受了严重创伤,他在家中和他的子女、孙儿一个都处不好,这样的人我们见过不少了。所以,人生要活得有智慧。

人间世

“人—间世”就是人介入社会。“世”指的是社会,指的是世界。那么,你们只要知道这个题目读做“人—间世”,这篇的意思就明白了一半,所以“间”这个字是很关键的。实际上,庄子要告诉我们一个人如何在乱世里处好关系的问题。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你没有听说过人家动物园里是怎样养老虎的吗?

【不敢以生物与之】喂老虎的时候要喂它肉,你不能拿一只活物去喂老虎,只能够把动物杀了,拿肉去喂,为什么?

【为其杀之之怒也】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之”是“的”,就是考虑到你如果放活物进去,老虎要把它咬死,老虎咬死活物的时候,它要发怒,你不要让老虎发怒,因此不要用活物去喂它。

【不敢以全物与之】不要把一整块肉给它,要把它切成碎块。为什么?

【为其决之之怒也】“决”就是撕开。老虎用牙齿撕这块肉的时候,它会发怒,你不要让老虎发怒。

【时其饥饱】“时”在这里是动词,把握时间的意思,要掌握时间,看它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吃饱。

【达其怒心】“达”是通、疏通,老虎被关在动物园里是很愤怒的,你应该疏通它的愤怒,让它的愤怒不要爆发出来,养老虎的人是这样养的。

【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老虎和饲养员不是同类,饲养员是人,二者没有共同语言,但是老虎为什么还要给饲养员献媚呢?是因为饲养员顺着老虎的本性,没有去触怒老虎。这也就是蘧伯玉告诉颜阖,如何伺候一个暴君。

那么,是不是说小心谨慎,按照老师的教导做,就行了呢?庄子最后的意思是说还是不行。题目叫“人间世”,是说人如何介入社会,最后庄子告诉你一个结论:最好还是不要介入。这就等于是他在教你,如何赌博才能光赢不输,他教了你好多办法,但他最后给你加一句,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参加赌博,这样永远都不会输。因为在最后一段,他就说了,不管怎么样,处在乱世,都会有危险。

【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宋国那一带就在现今河南兰考的东面,宋国每一年都要去祭拜黄河。怎样祭拜呢?就是要把活的妇女沉到黄河里边去,还要把活的牛、活的猪沉到黄河里,献给黄河水神,水神要享用这些。那么就要去选牛啊猪啊还有女人。选的时候呢,凡是牛的头上有白的不要。这个说法在我们童年还有,说那是戴孝,这样的牛是有缺点的。还有猪如果是翻鼻孔的,要不得,妇女生有痔疮的也不要。“适”是一个动词,指到黄河里去。

【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这些,那些神职人员都懂,白头的牛,翻鼻的猪,有痔疮的女子,都是不吉利的。

【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在神仙看来,这是大吉大利的。你有痔疮,没有把你选去沉到黄河里,应该给你道喜;你这头猪算有福,你是翻鼻孔,人家说你很不吉祥,但你保住了性命;还有那头牛也是。这就是说,你在乱世里生活,且不要说伺候那些暴君是如何困难,就算是你想保留你的美好品质,都有各种危险性。

可见庄子最后的结论是,人还是应该要退回一步,去当隐士。庄子本人就是这样,情愿去过苦日子,打草鞋吃野菜,也不去当官。

德充符

“德充符”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修养充满于他的体内,要很自然地表面化,很自然地流露出来。

《德充符》多半写的是残疾人如何修道养德,使人家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庄子之所以要这样写,意思是,德充于内,必符于外,一定会表现出来。你要真正是一个君子,你才表现得像一个君子。如果你内心是一个小人,一天到晚想的都是升官发财,做的都是偷鸡摸狗的事,哪怕你装得再像,找些人来帮你炒作,或者花很多钱去美容,都是枉然。《德充符》这一篇全部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这样。

大宗师

《大宗师》,题目的结构也是“大—宗师”。什么叫宗师?宗者太也,一种学派就叫宗,你们看佛家分什么净土宗、华严宗、天台宗。宗师就不是普通的师了,普通的师有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宗师就牵扯到信仰问题,他是那一个方面的领袖大师。庄子的这个题目是跟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因为任何一个人一看到题目,都会认为,这篇一定写到一个权威,权威型的大宗师。结果你把这一篇读完了以后,你才知道,没有大宗师。庄子所谓的大宗师是什么?是看不见的“道”。任何看得见的都不是大宗师,都是普通人。我们修道养德,要服膺于“道”,最值得我们尊重的不是某一位师傅,不是像武侠小说里见到师傅就磕头,庄子说唯一受我们尊重的真正的大宗师,是我们看不见的“道”。那个“道”就是天然,就是自然,它在那里运作着,我们看不见它,无法把它拿到手,但我们可以学它,我们可以修道。不是说我一个人修了道你们全都修不成,没有谁能垄断它。我也无法把它拿去传给我的子女,我更不可能把它拿去卖钱,这就叫“道”。

【古之真人,不逆寡】对着干就叫“逆”。“寡”者少也,少数派也。古代第一个真人,他尊重少数派。他不是跟着朝廷里的大官,不是哪里有少数派就欺压人家。

【不雄成】有了成就,不会拿来自我吹嘘夸大,不会把自己英雄化。自我夸张就叫“雄”。

现在,你如果不把你的长处拿去卖弄呢,人家就不赏识你,结果你连工作都找不到,所以第一件事情还得要“雄成”。去找个工作,问我有什么,我说我出了几本书,这就叫自我雄成。

【不谟士】这个“谟”本来是寂寞的“寞”,但是用在这里它不是假借,这个“谟”和招募的“募”可以通用。这句话意思就是不去拉帮结派,不去组织集团,不去拉拢一批人。真人最瞧不起、最厌恶这个。动辄就要去弄一帮人,从小流氓起,直到上面的政治野心家,都要搞“谟士”的事情,真人反对这个。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这样,对他说来,一个好处和机遇从眼前跑了,他不悔。普通人一天到晚都在悔,早晨起来他去看一下股票,哎呀,昨天要是晓得这样我就该把它买了。要不就是在哪儿看到一个女子,哎呀,我本该给她写封信去,结果她跟人家好了,又后悔。普通人一天到晚都在痛苦之中。庄子教给我们,要像真人那样,“过而弗悔”,“弗”就是不,“过”就是从眼前过去了,pass了。“当”就是正好,得当。一个篮球丢过去,恰好丢到那个篮筐里头,就叫当。这时候也不要表现得扬扬得意,你不要说你百发百中,不得了,说你练这个球都练了三年了,庄子说那是你运气好,球丢过去,恰好投中篮筐里头,不要自得。

不要后悔,不要自得。

【众人之息以喉】说我们普通人呼吸用喉咙。这个说得也对,有个医生就教过我们,要尽量用鼻孔呼吸,不要张着嘴巴呼吸,这样不卫生,会直接把很多有害的东西吸进去,通过鼻孔呼吸,会把一些有害的东西阻挡在外。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虽然修道,但是不把自己的内心一天到晚都挂在那件事情上,也不是为了修道,要把个人的内心都抛弃。他仍然有他的内心生活,仍然过得很淡然。修道本来就是锻炼自己的,不是说要修什么道了,就一下子什么都抛开了。他的这种超然的态度,就叫“不以心捐道”。

虽然心中有理想,抱负,但也不能一天到晚都在想这件事情。

【不以人助天】“天”就是社会与自然,自然形成的规律和趋势。不要人为地去推进自然的规律和趋势,让它自然地运行。对于自然界,我们人类做不到主导,但对于社会,人有时就可以去主导周围的人与事。墙要倒了,你就让它倒,你不要去推它一把,你去推就是“以人助天”,你不推它也会倒。庄子的意思,是极端地尊重自然,体现无为。

就像外星人看待地球人,人类看待蚂蚁一样一般不会去干涉。

以梦境喻人生

庄周看来,世间没有真正的成功者,有所得必然会有所失,某方面的成功总是以另一方面的败绩为代价。成功者回首往事,都不免怅然若失,何况失败者,当然要感叹“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如李煜的了。无论成败,人生转入某个阶段,都会觉得“从前种种经历原来是一场大梦”。但将此话说透了的乃是庄周,是他发明大梦一词喻指人生,而为后人沿用至今。

《齐物论》以庄周自述梦蝶结尾,漂亮之至。原文是“胡蝶”,不是蝴蝶。胡者,黑也。后人妄加虫旁成蝴,遂失黑色原义,而孳乳出“白蝴蝶”“黄蝴蝶”不通的词组合。胡蝶即凤车蝶,学名玉带凤蝶,黑衫花裙,比粉蝶和黄蝶大得多。梦见自己变蝶,飞舞花间。醒来还是庄周,睡在床上。不免吃惊,弄不明白自己是谁。是庄周做梦变了胡蝶,还是胡蝶做梦变了庄周?梦境与现实一旦混起来,醒了正是梦中,做梦才是真实。以梦境喻人生,至此推入深层,恍然大悟,惚然忘我,而臻文章之绝妙矣。

然而庄周的本意只在齐死生罢了。死之苦,生之乐,反差大,本不齐。庄周劝人等量齐观,乃设梦蝶之喻。人死如梦变蝶,花间舞着,有另一种形式的生之乐。蝶死如人梦醒,床上躺着,亦有同样的生之乐。既然如此,死固不足畏,生亦不必恋,忘怀死生,便活得潇洒了。

一个自我,两种状态,或为庄周,或为胡蝶,轮回变化,这便是庄周说的物化了。后世讳言死亡,谓之物化,已失原意。

身处有用无用之间

黄河一改道,宋国就被淹。官府治水乏术,只好年年祭河。祭河要用牲畜,还要用女人。庄周提醒众生,变牛要变白额牛,变猪要变翘鼻猪,变女要变痔疮女,因为此三者不是好东西,不能被光荣选去沉水祭河。幽默近乎残酷,亦可悲也。变男要变谁呢?《庄子·人间世》中又提醒说,要变支离疏那样的残疾人,背驼成锐角了,下颏俯向肚脐,脊柱弯成问号。支离是他的姓,意思是残缺不全。疏是他的名,意思是稀松无用。这当然是寓言式的漫画人物了。变支离疏有四大好处:一是政府照顾残疾人,他扬糠簸谷能养活十张嘴;二是国家抓丁打仗,人人都躲他不躲,还跑到征兵站去呼爱国口号;三是上有劳务摊派下来,残疾免役,唯他优游自在;四是慈善机构扶贫慰疾,他能领米百斤,领柴十捆。人笑支离疏无用,支离疏不答,心头明白,于人无用,于己正是有用。

《人间世》前半篇教人小心混迹朝廷,远祸自保,已言之矣。后半篇以支离疏为例,教人努力做到无用,苟全性命。其间尤着墨于以树喻人,阐明无用之用。话说木匠师傅路过齐国曲辕,看见土地庙前一棵神木,是栎树,很大。徒弟赞美木材。师傅却说:“那是散木,做船易沉,做棺速朽,做家具要裂缝,做门板要冒油,做栋梁招白蚁。不成材的栎树啊,所以长寿。”是夜栎树显梦,说:“散木又怎样?你以为我想变文木吗?从做小树起,我多次遇险,差一点被误认为文木,遭到砍伐。我若有用,还能活到今天,长这样大吗?”师傅梦醒,告知徒弟。徒弟质问:“它要做到无用,去做好了,为啥又来冒充神木,接受众人跪拜?”师傅悄声回答:“绝密,不要外传!冒充神木,借房子躲雨罢了。当初他若不投靠土地庙,挂一个保境安民的虚职,恐怕早就被砍来当柴烧了。蠢物以为有用就能保命,慧物以为无用就能保命。而他,身处散木无用与神木有用之间,赖以苟全性命,具独创性。你用道义去责备他,未免外行。”这里涵藏着深刻的讽刺。昔时人言:“小隐隐在山林,大隐隐在朝廷。”这棵神木栎树正是躲在朝廷做隐士,狡猾之至。比较起来,支离疏更值得同情。隐在朝廷,遇事件不表态,见任务便推诿,虽不作恶,亦算是可耻的寄生虫。

以失为得说坐忘

读《庄子·大宗师》想起了近十年冒出来一些大师,红遍九州,光被海外,很是热闹。他们学道,都用加法。方其始也,白丁一个。加师父的秘传,加仙翁的指点,加信徒的拥戴,加报刊的宣传,加首长的接见,加进京的轰动,加巡回的表演,加名声,加金钱,加公司,最后加成大款。庄周显然落到时代后边去了,他说学道该用减法,也就是用忘掉和失去作为办法。《大宗师》中,颜回学道的过程便是连串的三个减。一减忘礼忘乐,忘了行为规范。二减忘仁忘义,忘了思想体系。三减达到坐忘境界。坐忘,不但忘掉了外物的存在,连自身的存在也忘掉了。这就要求停用肢体,关闭耳目,心境扫除思维,灵魂脱离躯壳,同大道保持一致。这和《人间世》的心斋差不多。心斋要求静坐瞑目,排空思想,停止意识,忘掉国事民情,其目的亦在于同大道保持一致。坐忘反面,是为坐驰,心猿意马,灵魂特忙,好比房间塞满,不见阳光。常人天天坐驰,你叫他坐忘,谈何容易啊。那些大师,猎名渔利之欲比常人强多了,你叫他们学道用减法,坐忘减到零,比白丁更白,做得到才怪!

在他之前,老聃就说过“为道日损”了。学道必须日日有损失,方能常常有心得。“日损”就是天天用减法。岂止学道,立身处世也该用减法嘛。贪欲不减,何以洁身?野心不减,何以正行?享乐不减,何以励志?威福不减,何以亲民?心斋说到“虚室生白”,房间内的家具腾空了,自然就亮堂了,正是用减法嘛。拿写诗来说,也是用减法。如果把想到的清词丽句和妙喻奇想全都塞进去,还有什么好诗可言。必须减,一减再减,方显出葳蕤之美质来,正如蓬头剪掉多余,方显出好看的发式来。可笑那些自封的吹牛大师,气质差,文化低,术或有,道全无,只晓得渔猎名利加加加,不懂减法。

“无为”一词,《庄子》书中频见。无为绝非是袖手不做事。你要吃饭穿衣,娶妻养子,成家立业,哪能不做事呢?无为的这个为,相当于加人旁的那个伪。伪者何?人为也。不要没事找事,吃饱了撑着似的,凭你那古怪的思想,今日红花,明日紫草,做不完的社会实验,违戾自然,折腾百姓。这是对官说的。你若做老百姓,亦宜各治其事,少去管东家长西家短,这也是无为嘛。作为行事接物的方法,无为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要违反规律肆意妄为,徒孳人祸,贻笑青史。

“心斋”一词,出自《庄子·内篇·人间世》,是指心灵的大扫除。心灵塞满种种成见、种种欲望、种种俗情,便昏暗了,这和房间塞满家具,室内光线便昏暗了,道理一样。家具搬走了,房间腾空了,室内就亮了,这便是庄先生“虚室生白”之说。心灵犹如室,扫除一空后,才亮得起来。所谓道德修养,绝不是叫你往脑袋里塞,愈塞愈满,而是叫你往外扫,愈扫愈净。心斋须用减法,修养并不麻烦。用实惠观点看,庄先生太自苦,算不得享福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