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24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0课/总第1268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后世贤者处心处事,亦非尽无礼义,特其心先主乎利害,而以礼义行之耳。
后世所以大异于古人者,正在于此。
感受:
古人出于公正,为天下大众谋利益,这当然是义。
其心先主乎礼义,而以利害行之。
后人出于私心,借礼义名号为自己谋利益,这当然是利。
其心先主乎利害,而以礼义行之。
专志于义是君子
专志于利是小人
二一附曰:
后世贤者,处心处事,先主利害,礼义行之。
大异古人,正在于此。
公心仁义为大人
坦坦人间伟丈夫
处心积虑小心肝
利害相杂一小人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23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9课/总第1267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胡季随从学晦翁,晦翁使读《孟子》。
他日问季随如何解“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一句。
季随以所见解,晦翁以为非,且谓季随读书卤莽不思。
后季随思之既苦,因以致疾。
晦翁乃言之曰:“‘然’读如‘雍之言然’之然,对上同听、同美、同嗜说。”
先生因笑曰:“只是如此,何不早说于他?”
「象山固亦以“金针”与人。
然当与则与,如:“然”读如“雍之言然”之然一类;
不当与则不与,如:仁义道德、本心良知,其乃人所固有,须是自家理会,他人何能与之?」
译文:
胡大时跟从朱熹学习,朱熹让他研读《孟子》。
有一天,朱熹问他《孟子告子章句》里的“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如何解释,
胡大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朱熹认为不对,并说胡大时读书马虎不动脑。
胡大时苦思这句话的含义,思虑过度得病。
朱熹这才告诉他:“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与“雍之言然”之然意思一样。
与上文同听、同美、同嗜相对应。
先生笑说:“只是这么点东西,为何不早告诉他?”
「陆九渊示人以诀窍。
当明白示人则给,如文字的解释之类;
不当明白示人则不给,如心性体会之类。
感受:
道问学可明白示人
尊德行须自家体会
二一附曰: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雍之言然”
然
是刺穴金针
是上山径要
有师何幸
何其幸也
此心
雍之言
独无所同处
须是独会
不会不得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22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8课/总第1266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孟子就四端上指示人,岂是人心只有此四端而已?
又就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端示人,又得此心昭然,但能充此心足矣。
感受:
万事之理(万物)是普遍存在;
人要明理,并非只有仁义礼智之四端;
孟子还就其他方面教育人,使得“此心昭然”。
二一附曰:
万物森然,方寸之间,
满心而发,充塞宇宙!
孺子入井,怵惕恻隐。
一端示人,此心昭然!
省察存养处
惩忿窒欲,破二会中做得主
遇事触几,元上光明致中和
都是此心
昭然发用如日月
泰然百体皆从令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2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7课/总第1265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告子不动心,是操持坚执做;
孟子不动心,是明道之力。
感受:
告子追求此心不动,硬生生地按住心,
把心生生不息之根给阻挠了,
这不止是无益,反而有害。
孟子‘集义’工夫,
搞清楚了心不动的原理,
行为合于正义,就不气馁,
心中没有亏欠,自然能不动,而且是生机勃勃。
这便是浩然之气。
二一附曰:
告子把捉,操持坚执,不动而动;
孟子集义,明道之力,
变动不居,浩然同几!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20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6课/总第1264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先生云:“元寿甚佳,但恐其不大耳。
‘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但恐不能为尧舜之大也。”
元寿连日听教,方自庆快,且云“天下之乐无以加于此”。
至是而忽局蹴cù变色而答曰:“荷先生教爱之笃,但某自度无此力量,诚不敢僭jiàn易。”
先生云:“元寿道无此力量,错说了。元寿平日之力量,乃尧舜之力量,元寿自不知耳。”
感受:
在陆九渊看来,
邱元寿所以做不大的原因,并不是他没力量,而是他没有立志。
事实上,元寿的力量就是尧舜的力量,只是他不自知而已。
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内在能力,无须外求。
所以从根本上说,不存在“能”与“不能”、“有”与“没有”的问题。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并不是他比人们多些东西,原因只在于人们未能立志,没有觉悟到源于自身的力量深广不竭,不可胜用。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19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5课/总第1263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晦翁之学,自谓一贯。
但其见道不明,终不足以一贯耳。
译文:
朱熹之学,虽重视“尊德性”与“道问学”,自谓一贯。
但他认为理分为两个,
一个涵养用敬之理,一个格物致知之理,
于是工夫也自然分为两路,
心必须要到外物中去格物致知穷理,这必然是一个渐进获得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就难免“支离”了,终不能见道。
感受:
象山坚持先要发明本心,然后博学力行才有结果。
不是在“尊德性”中见个“道”,而又在“道问学”中另寻一个“理”,
而是始终坚持“尊德性”是本体,“道问学”是末用。
因而象山的涵养工夫只在“发明本心”,而本心即是天理,故无须向外所求。
即便是读书讲学、格物致知,也不过是存养此本心而己。
二一附曰:
晦翁之学,自谓一贯。
此是在达用处
修齐治平说一贯
见道不明,不足一贯。
明体上
实相处
转不得身
任您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万千说道
经世致用时
终是隔一层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18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4课/总第1262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自欺是欺其心,慎独即不自欺。
译文:
欺骗自己就是欺骗自己的心,
独处小心翼翼就是不欺骗自己。
感受:
慎独,
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慎重行事,不自我麻痹欺瞒;
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保持清醒,不随口妄言。
不要认为事情有所隐藏,就可以去做,
不要让杂念侵扰内心,以为别人不知道就让言语随口而出,
独自一人更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自己。
二一附曰:
自欺是欺其心,
是私欲垢蔽不自明!
私欲为尊奴欺主
本末倒置处
自欺自心其如是
慎独即不自欺。
是良知提得起
去垢复性自心明
诚不自欺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17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3课/总第1261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人性本善,其有不善者迁于物也。
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
则知善者乃吾心之固有。
循固有而进德,则沛然无他适也。
译文:
人性本来是善良的,那些不善的是被物欲改变而造成的。
知道物欲为害而能存心去欲,复归良心善性,
则知道“此心之灵自有其仁。”
循吾性之善端,进德修业,
一定得到真正的自我满足。
感受:
性以心显,
人性本善实则就是人心固善,
只要发挥人心认知的功能,
了解为外物所诱惑会有害,
注重反求诸己,
则能进德迁善。
二一附曰:
人性本善,其有不善,迁之于物。
知物为害,而能自反。
知善吾心。
固有进德,沛然无适。
良知发明处
过犹不及得其中
会中以为“善”
发用流行善护念
君子
修业进德
以为大人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16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2课/总第1260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朱元晦泰山乔岳,
可惜学不见道,
枉费精神,遂自耽搁。
译文:
朱熹大节殊伟,如泰山乔岳,
但他学不见道,没有认识到理就在心中,心即是理,
缴绕支离地求索于外,枉费精神,浪费生命。
感受:
陆九渊提醒学者不要沉溺于书册之中,
应该常有本心的自觉,收敛精神,作为主宰,
以保持旺盛之精力,行贯于儒者日用伦常、酬酢应对的活动之中,
陆九渊批评朱学“支离”的意义就在于此。
陆九渊主张读书目的在于“明此理,尽此心”,以圣贤之言印证本心,因而读书只看古注,明其大义即可,而毋须读后世学者杜撰的语录传注之书。
世上许多学者读书是为了著书立说,因而往往不顾圣经本旨,标新立异,以致支离蔓衍,注经解经之书每代愈增,学者疲神于整理爬梳,担子愈来愈重。
陆九渊主张读书方法在于优游涵泳,平易读之,反对疲神竭精,穷究力索,尤反对折衷众家之言出以己意的治学方法。这种方法于己未得真实之理,于人又增一惑。
二一附曰:
泰山乔岳,学不见道,
枉费精神,遂自耽搁。
明此理,尽此心
明体达用
经世致用
以学为圣贤
以生生不息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15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1课/总第1259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有士人上诗云:“手抉浮翳开东明。”
先生颇取其语。
因云:“吾与学者言,真所谓取日虞渊,洗光咸池。”
译文:
有士人上诗云:
“用手拨开内障遮蔽物就显出光明。”
先生非常认同。
因而说:
“我和学者之言,就象从“虞渊”迎回落日,在“咸池”浴洗太阳。”
感受: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圣人之学,发人深省,
解救众生于浮沉之间,
光芒可比日月。
二一附曰:
手抉浮翳,以开东明。
先生引人,颇取其语。
取日虞渊,洗光咸池。
磨镜去垢,复见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