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张小龙——“微信之父”前传

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都有两条响当当的小龙。

一条是凭借古老的中国功夫,让全世界大开眼界的李小龙。

另一条则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张小龙。

张小龙的微信,现在不仅让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保持随时在线,还能随时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现在的微信,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社交软件,更像是一个生活管家。

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生活缴费、智能城市服务……它都能做到。

当下中国人的生活里,微信无处不在。

如果说李小龙提升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那么,张小龙则提升了当代中国人的沟通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李小龙最终以功夫巨星的身份被封神,张小龙也早以科技新贵、“微信之父”的身份被封神。

虽然已成了高不可攀的“神人”,但在封神之前,他们和你我一样,也都有过无比平凡的一面。

这篇文章要说的,就是张小龙在微信和Foxmail之前,那段少为人知的,沉默、挣扎的时光。


一、农耕文明的变种

科技是当下这个时代的时尚代名词。

以微信为首的各类手机应用,不仅为数亿民众创造出了各种时尚,也不断引领着时尚的每个走向。

与时尚对应着的,是落后和掉队。

令人稍有不解和奇怪的是,已经引领科技风尚多年的张小龙,却出生在一个落后和掉队的地方。

他的祖籍是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魏家桥镇乐施村,出生地是邵阳市洞口县的高沙镇。这些地方一听,就会觉得跟中国其他数千个县城、数万个乡镇农村一样,自带深入骨髓的农耕文明烙印。

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地方出来的人,兴许会通过上技校上大学,然后在大城市落脚生根发芽。要是出点意外的话,就只能回家子承父业,务农或接盘家族生意。

但张小龙的这个“意外”,却出得有点脑洞过大。

邵东这个地方,由于人多地少、僧多肉少,不能总守着一亩三分地,让全家老小长年饿肚子。于是,当地很多人很早就被逼出了外出经商的传统,邵东人因此也有了“中国犹太人”的江湖称号。

和浙江温州、义乌人擅长做小商品走遍天下不同,邵东人擅长吃手艺饭。张小龙的爷爷就是一位铜匠,他也凭此,从邵东县跑到洞口县,一手为后代打下一片坚实家业。

长大后的张小龙,并没有继承爷爷练就一生的精湛铜匠手艺,而是继承了他勤劳坚韧、重情重义的朴实家风。这一点,在他后来的职场生涯中都有体现。

乡村时期的少年张小龙,就已经开始不走寻常路。当别的小孩通过捉泥鳅、打油板、放炮仗,在田野释放天性、尽情撒野的时候,他却躲进小楼,埋头看书。

谁能想到,这个天生内向又沉默的小龙哥,日后会用他谜一样的性格和精深技术,先后两次震撼国人,改变国人。


二、爱玩的三好学生与狂魔级的C语言先驱

邵东人不仅有外出经商的传统,还有着崇尚好学、重视教育的良好风气。

在这种环境风气的影响下,再加上沉默爱阅读的习惯,学生时期的张小龙,虽然算不上班级拔尖,但也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三好学生。

简而言之,他不是应试教育里的天才选手,但也绝对不笨。

小学毕业之后,六年的初高中生活,张小龙都是寄宿生。由于那个时代,道路交通并不发达,回趟家相当折腾,所以他基本上两三个月才回一次家。

寄宿生活意味着,他暂时脱离了家人的观念影响和生活同化,完全投入到了自己喜欢的世界里,被自己的爱好塑造。这一寄宿,长达六年。

这六年里,他沉迷于看武侠小说、打桌球、下围棋,差点耽误了学业。好在他知道轻重,迷途知返,又因为有良好的学科基础,所以在高三那一年,通过奋起直追,他考上了大学。

大学时的张小龙,基本熟练掌握了学习玩乐两不误的分寸,算是八十年代爱学、会玩的学霸小哥哥。

只见他一边专业课成绩接近满分,拿着奖学金,做着受表扬的科学实验;一边又下围棋、玩篮球、台球、网球、保龄球、电脑游戏等等。

不仅如此,他还都玩出了境界和造诣,也玩出了名气。

看到这里,对于他后来在腾讯公司内部拿下的那个网球比赛冠军的传闻,也就不足为怪了。所有横空出世的一鸣惊人,背后都是千锤百炼的厚积薄发。

本科阶段,张小龙读的是电信专业,到了研究生,他把专业从微波改换成了C语言。这样一来,从硬件到软件,他无意中就对互联网几乎来了一个芯片和基础语言级别的通吃。

要知道,那可是电信专业和C语言这两样新生事物,在中国刚落地的萌芽阶段。

通过电信专业的学习,他精通了电脑元器件和微电子的各项功能原理。通过C语言的学习研究,他在枯燥艰苦的熬夜编程中,又体会到了电脑的更多潜能和无限奇妙。

三年研究生期间,张小龙彻底中了C语言的毒。每天中午起床之后,他都会飙着自行车前往实验室埋头于学习研究,时常会熬到午夜十二点才离开,然后日复一日,简直就是一个C语言狂魔。在C语言刚刚落地中国的那几年,他也称得上是该领域的先驱之一。

搞编程不光需要技术基础,还需要强大的性格基础,要耐得住孤独寂寞才行。对于向来内向寡言的张小龙来说,这个不是问题:这正是哥想要的。

提起大学时期的张小龙,他的研究生导师、老乡向勋贤的原话是:“专注、不爱说话,喜欢捣鼓电脑。”2011年的大学同学聚会,只有33名同学的班级里,有一个女生看见他后的心声是:这家伙是谁?是我们班的吗?我为啥不认识他?他是不是就没来上过课?

正应了那句话:沉默到像迷一样的男人。

对那位女生来说,他甚至沉默到了空气的境界。

大学时的张小龙,把自己的孤独和热情,大部分投入到了C语言的学习研究和自己的思考中。在他的眼中,孤独是高贵的,在这高贵的孤独中,有着自由不羁的思考力、“亟需爆发的创意”,以及“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三、大胆又低调

 

1994年,C语言狂魔加身的孤独学霸哥张小龙,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国家电信机关。这对一个铜匠发家的家庭而言,是一个彻底告别农耕、告别走街串巷的民间手艺、加入国家铁饭碗的光荣好事。但小龙哥在新单位门口站了一会,便扭头就走:哥不喜欢,撤!

张小龙父母当时的心声一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开始儿子硕士毕业,他们遇到的亲友可能是这样的:呀,你看咱这小龙多厉害,硕士都拿下了。老两口会心想,别人还考博士呢,他这不算啥,哈哈哈哈。

后来分配了电信机关,亲友见了会继续锦上添花:哎呀呀,小龙不得了呦,硕士一毕业就给分到国家单位去了,这可是好单位啊,现在装电话的都是有钱人哩(1994年)。老两口会心想:政府才是好单位呢,不用下岗。然后会说,谁知道他以后会咋样,哈哈哈哈。

当张小龙辞职后,亲友见了老两口可能会这样:小龙这是咋了,那么好一个单位,咋就不去了呢,他是不是找到更好的单位啦?老两口会心想:我还想知道呢,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真是奇了怪了。然后他们会对亲友说:孩子大了,咱管不住了,都有自己的想法了,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他以后能成什么事就看他自己喽,哈哈哈哈哈……

多年后,这样的对话,可能多半都会发生在张小龙研发的微信里,根本不用见面。

辞职换工作,对现在的小年轻来说,是家常便饭,稍有不爽咱就撤,毫无牵挂。但对张小龙生长的那个年代和环境来说,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行为,严重点的会鸡飞狗跳,家人反目。

大胆的张小龙,只将自己的胆识用在不妥协上。

读研究生时,他因为不喜欢微波专业,就果断换成了自己喜欢的C语言;大学毕业,他因为不喜欢国家单位的“窒息”氛围,就果断辞职,选择了南下打拼;后来,在Foxmail拥有400万忠粉,大红大紫的时候(1997年),他因为不喜欢各种花哨的广告,宁愿一个人饿着肚子,窘迫地坚持做着维护升级的事;再后来,由于他不想去深圳发展,马化腾便为他在广州专门成立了研发部……

类似的因为哥不喜欢,所以不想妥协的性格,遍布他人生的多个阶段,也成为他多款产品的独家特色。尽管听起来,这可能更像是一个任性又张扬的大胆理工男,但张小龙却非常低调。

微信让他再爆大名之后,母校的刘玉曾老师专门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本来打算发表的,但张小龙看后却拒绝了:“我不想成为所谓的名人,也不希望成为大家口里的谈资,这些对我的工作没有帮助,反而会受到很多外界的干扰。

包括在他大红大紫的当下,也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

这正符合他的那个作风:“哥不喜欢出名,就喜欢做一流好产品。”

鉴于此,本文的全部素材也只能来自他的老乡采访和最新传记的部分有限内容。至于心声部分,则全属虚构。

如若雷同,那咋可能。



四、名声在外,苦闷在内


1995年,辞掉铁饭碗的程序员张小龙南下广州,先后跳槽三次,直到遇到马化腾。

第一份工作在广州的目标思维软件公司,做研究开发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该公司的经营者是美籍华人梅先生,此人在IBM和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两家巨头企业先后工作过。

之所以吸引张小龙进这家公司,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该系统感兴趣,毕竟在那个时候,这是一个热门话题,刚好又是他擅长的;另一个原因,应该就是这位资历丰富的梅先生,毕竟IBM和AT&T在全球都是领先的国际大公司,可以从他身上通过交流,学到很多东西。

可惜这份工作后来并没有干下去。不是张小龙不行,而是这家公司不行。

当时,做这个系统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还需要足够高端的技术团队。梅先生的公司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最后只能解散。公司一解散,热血青年张小龙秒变无业青年。

虽然初出茅庐便碰壁,但张小龙却有很多意外收获。比如,他在这家公司做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此外,他还写了很多关于该系统的论文。这份工作对张小龙的意义在于,他的软件开发技术,已经接近“炉火纯青”。

用他同学的话说就是,看到国内的其他软件,我们会想它该如何去实现,但看到张小龙的软件,你会常常无法想象该如何实现,而且他的细节处理,也水平高超。

第二份工作,他来到广州一家电脑公司,开发“灵通文档管理系统”。由于技术超群,他不仅很快在公司内部出类拔萃,而且还在广州的专业圈里开始小有名气。

可惜,这两样光环并没有给他带来心灵层面的“爽”。

在公司,他还是要日复一日地开发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软件。公司以外,他并没有找到一家更好的、能施展他全部才华和野心的平台。

沉默加上沉默更沉默,苦闷加上失意更压抑。物极必反,正是小宇宙爆发的时刻。他突然就想开了,秒变精神小伙,双管齐下,开启自己的高能时光。每天一边正常上班,一边独自一个人开发Foxmail。

不久之后,张小龙第一次名扬天下,引来群雄关注。

第二份工作对张小龙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款软件“多少万行代码,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组织,还有如何组织好多人去开发。”第二点更重要,他明白了软件开发“必须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


五、劣势中潜伏着优势


多年来,当社交被推崇,并有了各种专门的社交培训课程的时候,不善交际和内向沉默的性格,就会沦为一个人身上的缺点。在张小龙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

除了内向沉默,张小龙身上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十分不自信”。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职场上,这两个缺点无疑会成为最致命的劣势。

但张小龙却不这么认为:“我曾经十分不自信,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过去的那些经历反而造就了我谦逊、冷静、不骄不躁的性格以及做事风格。”

至于他身上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沉默”标签,则更具“生产力”。

Foxmail、QQ邮箱以及微信,都是他“沉默”的产物。

包括从QQ邮箱开始就有的“漂流瓶”功能,以及微信一开始的“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都是只有异常沉默孤独的人才能想出来的产品。

这两个缺点,让他一度陷入深渊一般的苦闷和压抑,但也让他从此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现在的张小龙,虽然已经年薪数亿,并且光环加身,但对于一款拥有10亿多用户的软件来说,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必将面临的未知变局还有很多,挑战也必将更大。他的性格和他的这些经历,在将来的各项选择和行动中,一定会发挥出“能量源”的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闷时光,或迷茫、或挣扎。

这段时光中的痛苦程度和张小龙相比,应该也各有高低。

不一定每个人都希望有朝一日能被大众“封神”,但大家一定都有一个共同愿望,那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秒变精神小伙,然后也迎来自己小宇宙爆发的时刻,迎来自己的那段高能时光。

放心,我们一生中的所有经历,没有一个多余。

在今后的岁月里,它们都会变身不同的“能量源”。

为你“加油”!


作者:晨闻,本名田宏科

其他笔名:威廉二伯

你可能感兴趣的:(凡人张小龙——“微信之父”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