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浅释】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句话很好理解,人的根性不同,像六祖慧能,在客栈外听到有人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言下大悟。这就是上上根人。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一般不能这样,甭说闻一句了,书翻烂了,也不一定能琢磨透其中玄机。所以老子这里也是说具有上根的人,闻道后,就生信,在修道的路上勤而不殆。而一般根性的人,听到关于道的言论,半信半疑,好像是那么回事,但是好像又虚无缥缈的样子,跟现实生活离的有些远。在下根人,其灵性已被物欲充满,灵性的光辉暗淡无光,听到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就会认为是迷信,感觉很可笑故而哈哈大笑。如果没有人感觉可笑,就不是道了,因为人们往往只相信自己能看到的感觉到的形形色色,对这么空虚,摸不着看不着,感觉很抽象的道生疑是正常现象。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明道若昧:昧,昏暗,光明的道,幽隐而玄妙,不像形形色色显露于眼前,所以说好像很昏暗。

进道若退:在修道的路上,在世人看来就像退步了,世人精明外益,而修道之人对这些平常人所孜孜以求的名利,却不以为然,好像失去了进取心。

夷道若颣:颣原意是丝上的疙瘩,缺点,毛病。圣人说“大道至简”,平坦的大道,却因为人们不得法,或被法所缚,或执迷于各种有为法,感觉困难重重,好像修道很难。

上德若谷:有道的人是指上德之人,上德之人好像深不可测的样子。

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真正明彻一切的人,看起来与世人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却时常让人看不起。老子描述自己“众人兮兮,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释迦牟尼佛放弃当国王,而去出家,成佛后见到其弟,被其弟嘲笑:你看看你这些年得到了什么,就得到了破烂衣裳和要饭的钵。释迦牟尼说:我什么也没得到,我失去了很多,我失去了愤怒,无知,贪婪......

建德若偷:偷:苟且,得过且过;建德:修道的过程,个人理解这句话意思是,修道不是那么繁杂的,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为,在外道人看来就像毫无追求,不积极进取,得过且过的样子。

质真若渝:渝:空虚。道真实存在,至纯至净,无形无相,好像空虚不存在一样。

大方无隅:道大而无外,无边无际,所以没有角落。

大器晚成:凡是急在一时能完成的,一定不是极品。人修道的过程如温火煮饭,急不得,需不急不躁,不懈怠,也不急于求成,无为而为方可。所以说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关于大音希声的解释是多样的,大致以下几种:

一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

二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

三是认为“希声”即“无声”,是在蕴酝“大音”;

四是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是不能用耳朵去听,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

五是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主要是指对声音情感的超越。

六是认为没有声音就是最强音,即什么都不说,就是最好的。

七是认为强大的声音是很让人仰慕和稀奇的声音。

愚意认为,希声和无形是对应的,应为无声之意。大音为人修得正果后,祥和安宁之音,非耳听到的各种声音。

大象无形:大象,就是指的道

道隐无名:万物依道而存,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故说道隐,道,本无名,老子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唯道,善贷且成:贷者,出也。我们一般说人有进取之心,就是不断的学习,吸纳前人智慧,掌握更多知识,技能。而修道的过程与学习知识的过程相反,是一个不断舍弃的过程,因为道(这里指人的心灵、佛性)是人人本有家珍,只是被气禀所拘,物欲蒙蔽,自有而不知,自知而不纯。所以要去障复明。这些障碍大致分就是贪、嗔、痴,去掉种种欲心,则本性光明自现。故说“善贷且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谈《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