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idian&Zettelkasten&LYT系列文章的总目录
上一篇Obsidian手把手教你快速上手(附核心配置)中,我讲了Obsidian的一些常规配置,大家应该可以很快上手了,不过我也提到,Obsidian的必杀技在于它可以用来落地Zettelkasten的理念,真实的构造出一个第二大脑。在整个系列的第一篇构建属于自己的第二大脑obsidian中,我也简单介绍了Obsidian的背景原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去翻看。这一篇,我就结合Zettelkasten的方法论,来具体说说第二大脑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打开尘封已久的第二大脑
一个人常常有两种焦虑:一种是事情太多,处理不过来,看不清这些事情背后的本质和彼此间的联系,无法判断轻重缓急,因此在做某个具体事的时候,脑子里总还想着另一个更紧急、更糟心的事,没办法静下心来,专注解决当下的问题,导致重要的事情处理不好,又产生一连串的后续问题,陷入事务处理的恶性循环。到最后干脆交给时间去解决,随大流了。
另一种焦虑是信息过载,大量的信息无从用起,一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主动或者被动的看了听了读了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一旦到要用到的时候要么一脸懵逼,要么总是感觉似曾相识,但就是想不起来,还得继续重复去造轮子。
这两种焦虑都是缺少整体观导致的,人的大脑不擅于记忆那些陈年旧事,他擅于在多个思维之间跳跃思考,擅于发现多个信息背后的联系,也擅于聚焦在某个问题上进行深入思考。在同一个时间片内只有一个任务可以得到处理。所以,我们要把大脑的特性发挥好,把大脑不擅长的事情交给系统去做,交给第二大脑去做。当我们的大脑开始思考、联想、专注于当下解决问题时,我们的第二大脑能快速定位、实时提供所需要的经验积累、认知积累,提供所有事项的安排优先级,让我们自己的大脑放下焦虑,全身心聚焦在当下的觉知上,这种状态才是大脑的最佳状态。很多难题、创意的突破,很多美好体验、感受的安利都是大脑在这种状态下涌现的。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上帝视角,即整体观,安放好所有的事项,让我们的心无挂碍。安放好所有过往的认知和思想,让大脑专注于当下要解决的问题,激荡涌现出新的认知,释放出活力和创造力。在整体观视角下,鸟瞰我们的思维所在的位置,鸟瞰我们在做的事在所有待办事项中的位置,无论是思想、认知、经验、重要事项还是各类琐事,都给他们一个安放的位置,随用随调,按需所取,随心所欲。这样我们的心才安定,行动起来才能游刃有余。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可以信任的系统来处理这些,只有当你信任你的系统,只有当你真的看到一切都会被处理好时,你的大脑才会放开,让你专注在当下的事情上。
好的,简单概括一下:1、大脑需要对存量信息和经验按需提取,减少思维切换衔接的时间消耗。2、大脑需要排除对未完成事项的顾虑和干扰,专注在当下。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第二大脑的设计和配合来完成。
想象一下,你的第二大脑就像是你的化身,任何时候,你把想法通过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就像是把思想传递给了你的化身,当你开始思考时,不在从零开始,而是和你的化身进行对话,他记录了你过去所有的认知和经验,你和他进行讨论和思考,过往的经验和当下的认知交汇激荡,新的认知不断涌现,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仿佛自己的大脑连接到了一个新世界,而这些都是你本该拥有的,只是被记忆和大脑的各类干扰尘封已久!
现在,是时候打开他了!
Zettelkasten第二大脑 = 滑箱结构(Slipbox) + 工作流程(Workflow)
Zettelkasten就是为构建第二大脑量身打造,它经过了大咖们的亲身实践,被证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套做法一旦践行,会随时间的积累,产生复利效应,越来越富有成效。
Zettelkasten简单的讲就是"滑箱结构(Slipbox) + 工作流程(Workflow)",滑箱是要使用的工具,流程是要遵循的行为习惯。两者结合,通过刻意练习,内化成新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发挥效用。行为习惯比工具更重要,工具相当于跑车,流程相当于驾驶手册,不会操作,光有跑车也没用。
首先,Zettelkasten构建出一种结构——滑箱,滑箱可以让你专注在发现内在联系,专注在思考本身,而不用花精力去定位和查找原始资料,可以将以往的思考成果快速提取出来参与当下的思考过程,所有脑力都聚焦在解决当下的问题和深度思考上。
其次,Zettelkasten构建了一套工作流程,这个工作流程能够保证我们做正确的事情,使工作变得流畅、有条不紊、随心所欲,思维和创造力是自下而上激发的,而不是被类似命题作文或者工作计划这样自上而下,反过来牵着鼻子走,这样做会失去对事情的控制力和创造力,适得其反。所以一套合理的、专注于本质,而不是把事情不必要的复杂化的工作流程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看一下Zettelkasten的具体操作步骤:
为了存放思考和认知,我们需要记录下思考的内容,并保存到三个箱子里。
第一步,随时随地记录你的思想、灵感和学习心得到一张卡片上。如果是灵感、随笔、心得,就随手保存到FleetingBox中,如果是书籍、文献等阅读的东西,就保存到LiteratureBox中。保存的卡片内容不是简单的复制、黏贴,而是用你自己的话去复述要记录的内容。类似一张卡片,卡片正面写上索引编号、主题标题、记录时间、引用出处和关键词,卡片背面切记一定要用自己的话复述要保存的认知内容。如果卡片的内容和之前的卡片有关联,就在内容发生关联的地方标注上另一张卡片的索引编号,便于以后随需查阅。
第二步,时常打开FleetingBox和LiteratureBox里的卡片,思考这些卡片与自己要做的事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事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新的需要补充的信息或思考,就新写一张卡片放到PermanentBox里。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以手头要做的事为牵引,把当下要做的事和之前的卡片做联系,查看之前的思考,绝大多数调阅都是一个个思维链,接着之前的思考继续深入、继续探索、继续补充留白、继续延展思路,产生更高层次的思考,然后这些思考以新建卡片的方式保存到PermanentBox里。
第三步,放入PermanentBox中的每张卡片都做好索引和关键字,便于以后用的时候能够迅速定位和查找,尽可能的降低思维跳跃和切换的时间成本。卡片可以通过索引编号,类似卢曼笔记编号、或时间戳的形式来做,必须保证全局唯一。卡片的关键词可以有多个,便于自己日后一下子方便想起来即可。这在Obsidian中通过软件很容易做到,这个内容我们下一篇重点介绍。
概况的讲,第二大脑就是从随时随地记录笔记开始。整个过程:记录笔记-->追踪笔记-->发展、延伸、完善思想-->激发、涌现新的思想,如此不断循环往复,不断积累,迭代升级,涌现认知。
Zettelkasten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开发主题,每个卡片都是独立完整的描述一个主题,同时又和其他卡片发生关联形成一个个不同语境下的思维链、笔记链。所以他不受主题的约束,可以像积木一样灵活组装。这和大脑发散思考的过程是一致的。思考、阅读、学习、理解、产生想法,这些不断涌现的洞见和想法,假以时日就会自发形成思维簇,甚至是思维集群,围绕在某个主题下面,也会延伸出新的主题。而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和自然界的演化很相似。所以按照大自然的规律聪明的做笔记,借助大脑自身的力量去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才是一条光明大道。
一句话概括:有一个不分心的大脑来思考,有一个可靠的笔记来思考,其他都是多余的。
下一篇我们结合Obsidian的具体使用,来具体操作Zettelkasten的第二大脑,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