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倾茶事件(三)

波士顿倾茶事件(三)

原创 农乎三拳 

【不交钱是不行滴】

上一回咱们说到,乔治三世为了解决大英帝国的财政困难问题,对北美殖民地开征新税,并自以为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征税体系。在1764到1767年之间相继颁布了《糖税法》、《印花税法案》、《汤森法案》等等。不过我们前面也说了,这些法案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乔治三世为首的英国政府理想主义式的统治思想,在实际上并没有给英国政府带来想象中的大量收入,反而还引起了北美人民的激烈反抗。最终英国政府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也确实是因为赚不到钱了,最终废除了《印花税法案》、《汤森法案》。不过英国政府仍然坚持保留了茶叶税的征收,并且还迎难而上,在1773年又颁布了《茶叶法案》,授予了东印度公司对北美大量倾销茶叶的垄断权。这一举动也就表明了英国政府的一个鲜明的态度:“收钱,我们是认真且坚持的”

【谁还没有点背景是咋地】

说起东印度公司,很多人可能都不会陌生,这家公司在世界近代史上可谓是名声在外,当然这名声是有好有坏的。东印度公司最初组建是在1600年,由英格兰女王(注意是英格兰不是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授予皇家特许状,授予其在印度的贸易特许权。如果你真的以为这家公司会成为一家亲民企业,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东印度公司早期主要的发家方式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经济掠夺式的贸易,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要是不和我贸易,我就打到你和我贸易为止。这种无赖式的贸易扩张方式使得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混的风生水起,毕竟人家背后站的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伟大的日不落帝国——英国。而同时,印度在逐渐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后英国政府也需要想办法来进行管理,于是乎东印度公司当仁不让的承担了这一部分的国家责任,历史学家将这种权力称之为“协助统治”。所以东印度公司在国家支持下逐渐“转型升级”,原本的商贸公司职能依旧不变,同时还开辟了政治管理和军事维稳的新领域,成功成为了印度地区的地头蛇。

实事求是的说,东印度公司对于英国早期的殖民扩张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曾经洗劫过孟加拉国国库,强迫南亚人民种植鸦片以卖给中国获取暴利,收购了许多港口,可以说在南亚次大陆上已经是实际统治者般的存在。

不过老话说得好,“富不过三代”,一百年的时间里,我们眼见东印度公司起高楼,也眼见他楼塌了。十八世纪后半期,东印度公司逐渐走上一个没落的道路,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重要原因还是这种殖民统治引起了当地人民的不满,大量的起义导致东印度公司财力耗费严重。同时作为一个商业资本公司,起义也导致东印度公司的商业活动无法正常进行,所以一正一反,东印度公司逐渐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入不敷出。

但此时英国政府还不希望看着自己的得力小弟走向衰落,所以希望通过授予东印度公司的对北美倾销茶叶的垄断权以使其获利,减缓衰落步伐。当然这一政策背后真正的目的还是希望借东印度公司的商业贸易之手给自己多捞点钱,以此缓解自己最大的问题——国内财政困难。

【茶叶是个好东西】

前面我们说了,英国政府取消了很多新税,但是唯独坚定地征收茶叶税。为什么英国政府对待茶叶税的态度如此认真?关键原因还是茶叶实在是有利可图。茶叶在今天还仍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在当时更是北美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其需求量十分巨大,而北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不是非常适合茶叶的种植和生长,所以大量的茶叶是需要从印度进口。换句话说,就是从东印度公司进口,也就是从广义上的英国进口。

英国政府名义上为了扶持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变相的为了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经济控制。但是英国政府没想到的是,这样看似一石二鸟的好招式却并没有骗过北美人民的眼睛。

如果此时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对北美殖民地倾销茶叶的垄断权,因为印度茶叶产量高并且东印度公司可以出售茶叶的价格远低于同时期走私茶叶的茶商和北美当地的茶叶种植者。那么作为一个正常人,当然会选择购买东印度公司售卖的廉价茶叶而不会购买北美本土商人的茶叶。久而久之,北美商人、北美本土茶叶种植商就会因为无法获得利润而相继破产,进而就会造成北美本土茶叶销售产业链的崩塌,从而就会直接沉重打击北美本土商人势力。这种情况下北美原有的商人集团将会不得已退出市场。在北美商人退出市场之后,东印度公司无疑就是北美最大的茶叶商人,那么无形之中东印度公司就完成了对茶叶市场的垄断,成为了垄断者。

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那么之后的北美茶叶市场将不会再受北美人民或者北美商人的制约或影响,市场主导权将掌握在东印度公司手中,北美将丧失自主权。并且授予东印度公司茶叶倾销垄断权并使其获利的行动一旦成功,那么在其他领域也会有什么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等等等等借鉴东印度公司经验,从而完成在不同领域控制北美经济的目的,也就是说北美的经济将会被英国完全的控制,没有一丝自主性。所以说我个人觉得这个政策无疑是经济上的阳谋。

当然,这种经济阳谋在近代历史上英国政府多次使用。我们最熟悉的可能还是在鸦片战争前后,英国棉布对中国棉纺织业的影响。其实和此时借住东印度公司控制北美思路相同,区别在于这一政策在晚清的中国大获成功。

但是北美人民不好忽悠。

你可能感兴趣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