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2

《目标感》

各位简友好,今天我们开始正式讲解《目标感》这本书。


有一则新闻,说韩国有314万名年轻人“啃老”,同时20岁以上年轻人社会活动参与率也创了历史新低。而在最近火遍全球的韩剧《鱿鱼游戏》中,男主成奇勋也没有收入来源,全靠在家啃老生活。这并不是韩国特有的现象,有报道称,意大利大多数30岁的年轻人还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既不结婚,也没有全职的工作;日本政府报道称,有近百万年轻人成了“啃老族”。在美国,一项针对18~24岁年轻人的调研发现:对他们大多数人而言,婚姻、家庭和孩子不是想要追求的“成就”,而是要去规避的“风险”。


除了啃老现象,在今天这样一个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高的世界里,在这些年轻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还有宅、拖延症、漂泊感、迷茫、冷漠、焦虑、恐慌以及自我沉溺。


很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从积极的一面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都有必要在青春期经历更长时间的自我探索和反思,以便建立充分的自我认同和寻找积极的人生方向。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其称为“延缓偿付期”,意在强调年轻人虽然在生理上已表现出足够的成熟,但是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方面可以适当予以延缓。有了这种社会和心理的延缓偿付,年轻人便可以利用这一机会通过实践、检验、树立、再检验的往复循环过程,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己的职业,并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这话听上去是不是很有道理?的确,在某些人的生活中,为了更好地完成“身份认同”,可能会经历长达数年的选择延缓期。但作者认为,当今很多年轻人的延迟选择,呈现出了一系列让人担忧的特征,最主要的问题是,很多年轻人似乎并没有在积极寻求解答。他们的延迟,可以说更多的是优柔寡断,而不是积极反思;更多的是矛盾心理,而不是内心坚定;更多的是方向迷茫,而不是追逐明确目标。


作者进一步指出,从大多数指标来看,现在年轻人的幸福感要比10年前或15年前的更高一些,至少不低于之前的水平。比如,在美国,现在青少年出现早孕的可能性比10年前要低一些;暴力和犯罪倾向也有所下降。但是一些年轻人只是表面看上去过得很好,而真相是,他们普遍面临着一种空虚感。在年轻人本该确立志向,并朝着这些目标努力前进时,空虚感却将其中很多人长期困在了一种漂泊的状态中。他们漫无目的,不知道生活中到底该做些什么。他们可能没惹麻烦,并且也完成了我们交代给他们的事情,但实际上他们处于一种漂泊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感。在这些年轻人“享乐主义”“疯狂玩耍”的快乐表象之下,其实隐含着焦虑、困惑、挫败、抑郁和被疏远。比如,一位英国大学的校长就说,现在在中学生和大学生中,抑郁和高度焦虑的状况,已经到了流行爆发的程度。


作者认为,上述种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目标感的缺失,而缺乏方向感和目标感,无论是从个体发展还是社会角度来看,都不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口中所谓的有建设性的“延缓偿付期”。对于个人来说,因目标感缺失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会导致一个年轻人无法茁壮成长。


如果我问你,如何才能准确判断出一个年轻人是不是在茁壮成长,或者换句话说,在发展上是否“处于正轨”呢?你的回答会是什么?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可能都存在问题。原因在于,目前任何假设的关于茁壮成长或未能茁壮成长的行为指标,都可能有误导性。例如, 一位儿科医生可能会认为,如果一个7岁的孩子仍然在努力掌握基本语言,那他就没有在茁壮成长。但我们可以列举海伦·凯勒的例子进行反驳:尽管严重的身体残疾延缓了她青春期的说话能力,但她多姿多彩的一生,却像灯塔一样照亮了很多人的生活。也就是说,一些年轻人尽管表面上能力不足,在某些方面可能正在挣扎,甚至失败,但却可能正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那么就发展的意义而言,他们就是在茁壮成长。


相反,一个年轻人可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且对其极其擅长,可能考试成绩很好、可能有很多获奖记录、可能人缘很好,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但如果他缺乏真正的方向,没有清晰的目标,那他就没有在茁壮成长。他们看上去正走在人生的正轨上,但距离脱离或者冲出轨道只差一步之遥。


所以,一个年轻人是否在努力朝着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前进,是否找到了可以让他感到满足的激励并指导其努力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否被他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获取支持的群体所理解和重视,才是判断一个年轻人是否在茁壮成长的正确指标。获得茁壮成长的年轻人与彷徨不定的年轻人之间的主要差异,就在于他们是否找到了一个有强大吸引力的目标。


作者根据当今年轻人在生活中所呈现出的目标感将他们分成了四类,分别是:缺乏目标的疏离者、空想者、浅尝辄止者和目标明确者。下面我们一一进行说明。


简单来说,缺乏目标的疏离者是指那些没有任何目标的人。他们不会采取任何积极努力的行动去追逐目标,也不会表现出任何渴望寻找这些追求的迹象。这个群体中的一些人显得冷漠和不合群,而其他人则将自己的兴趣局限在享乐和自我膨胀式的追求上,极少表现出对自我之外的世界的关注。


相比缺乏目标的疏离者,空想者表达出了关于他们想要实现的目标的想法,但他们很少或几乎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在现实中去尝试他们的任何想法。他们怀着带有理想色彩的抱负,并想象在这个世界中做出一番伟大的事情。但是,他们在用实际行动检验自己想法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因此,这些年轻人并没有切实的计划用来在现实中追逐他们的目标。


而浅尝辄止者已经参与了一些至少看上去带有潜在目标感的活动,但是他们对这些活动“超越于当下”的意义几乎没有什么了解。结果,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年轻人对所追求的目标的投入就会变得越来越少。他们经常从一项活动跳到另一项活动,而对于这些活动与他们想要达成的人生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全无了解。他们可能已经尝试参与了很多种爱好和活动,但他们仍找不到一个坚定的理由,让自己在任何一个目标上保持专注地投入。他们的兴趣太过短暂,稍纵即逝,无法以此为基础形成持久的个人身份认同。


相比上面这三种人群,目标明确者是最健康、最具有成长性的一个人群。这些年轻人已经找到了有意义的事情,并且愿意为此献身;他们对这件事的兴趣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并且能够明确地说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想要努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实现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并且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去实现个人的抱负。


好啦,到这里这一讲的内容就讲完了。听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有没有一个疑问,就是到底什么才是目标?目标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以及目标对年轻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不用着急,这些我们会在下一讲中一一进行解答。


最后再给你留一个小思考题:在我们今天讲的这四种目标感人群中,你或者你家的孩子属于其中的哪一种?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欢迎将你的判断分享到评论区。


下一讲我们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标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