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第六章次级防御过程01

一、压抑

压抑是最早受到弗洛伊德关注的防御之一,压抑这一概念已久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的锤炼,其本质是潜意识地遗忘或忽略

弗洛伊德发现在创伤体验中存在大量的压抑,比如遭受强奸或虐待的受害者会在事后难以回忆当时的情境。再比如一度被我们称为“战场神经症”的创伤后应激反应,也符合精神分析学派常用的压抑的概念。在这些案例中,个体无法自主回忆特定恐怖及危险事件的经过,但又时常闪回创伤场面的记忆片段。这一现象被弗洛伊德生动地形容为“压抑后的重现”。根据当前对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并不能完全用压抑来解释这类创伤导致的记忆缺陷。因为在极端压力情境下,用以存储情景记忆(包括“事情是这样发生的……我当时……”等情景)的海马体功能会因创伤而停止运行。创伤发生时,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升高,导致海马功能受抑制,情景记忆失去作用。而创伤之后将会出现语义记忆(以第三者视角回忆事件)、步骤记忆(对事件的客观体验,或“身体记忆”)及情绪记忆(对事件身临其境的感受或回忆起当时的情绪),但一定不会出现情景记忆。

在150页,对新的爱的客体的认同或许是人类走出痛苦情绪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也是所有派别的心理治疗期望达成的目标。

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立马想到我老婆,她在心理工作坊进行体验时,不止一次的身体发生抽搐,直接躺在那里浑身发抖。我之前不是特别能够理解身体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反应

甚至结婚这么多年以来,特别是头几年我处在一种偏执状态之下,在两性关系中老婆一种处于一种恐惧状态,甚至我终于明白,老婆其实也是分裂型的人格,一方面在意识层面她希望活出一个韧性的自由的自己,可是无力所以将这期待投射给了我希望我带动她完成;另一方面,她潜意识深处有一个深度压抑的自己,极度的没有安全感。

甚至,我曾经谈过一个轰轰烈烈的女朋友,每晚三次性生活,就有两次达到性高潮,那种燃烧的感觉像极了向死而生。奈何,心理是个悖论——我们渴望快乐,但这如火一样极端的快乐是很难驾驭的,那种燃烧的感觉烤的心疼,她最终还是逃离了。

而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她俩的安全感是差不多的。老婆是通过在潜意识层面深度压抑自己而植根于黑暗之中,而在意识层面给自己开了一扇小窗——赌一把,赌一把命运,这跟我赌命运的态度不谋而合。我老婆说:“我对婚姻是持消极态度的,如果失败了我不会再找了,但是因为你我想试一下。”我想是这句话把我镇住了,而且这句话也是另外一个“我”对我自己说的。无论我多混蛋,我怎么舍得将自己抛弃呢,毕竟是这么一个极端自卑和极端自恋的混合体。

而前女友,我觉得跟受教育的经历有关,毕竟只有中专毕业,也跟她过早的社会化有关,她前面已经赌输了一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老婆极端的压抑自己,她内在的善良终于迎来了我的蜕变。我终于离开我的原生家庭,爱上了这个新的客体——我老婆。

我想现在之所以这么用力的突破也跟爱上我老婆有关,既然我的爱已经扎根在她的心里,那么我一定要担负起伴侣的责任,我要尽快的立起来,给老婆时间和空间获得觉察和成长,而且我可以帮到她。蛮有意思的叙事疗法。

目前,分析理论更多地将“压抑”一词作为内部心理机制,而非创伤的概念,这一变化对治疗师非常有益。我们认为,儿童通过压抑这一防御机制,来应对发育阶段中那些自然出现但难以实现且被禁止的欲望。比如,最终将俄狄浦斯期弑父娶母的愿望压抑进入潜意识。个体只有在形成和完整自我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减少使用压抑来处理冲动烦恼。如果个体早期认同缺陷,将倾向于更多用原始的防御来处理不良感受。

事实上,我一直在干这件蠢事,一直想拯救母亲于水火之中,想让母亲离开父亲跟我一起生活。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愿望。自从我跟母亲分离之后,成长迅速。如今母亲也回老家跟父亲生活在一起,心情愉悦着呢。这个理跟谁说去。

与其他防御相似,压抑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会导致不良后果:(1)压抑失败,同时又无法根据现实来应对;(2)不恰当使用压抑而妨碍生活;(3)妨碍了其他有效的应对方式

弗洛伊德根据临床观察修改了自己的理论,将因果关系倒转过来,认为压抑及其他防御机制是为了抵制焦虑而产生的结果。换言之,对非理性冲动的抵制,催生了遗忘的发生。

二、退行

退行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防御机制,每位父母都不会陌生:孩子因疲劳或饥饿而退至早年的幼稚行为习惯。

严格意义上说,若个体有意识地寻求更多抚慰和保证,或有意通过竞技运动等方式来释放自己的精神张力,都不应该说称作退行。只有潜意识层面的过程才能划归防御机制范围。

三、情感隔离

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是个体应对焦虑和痛苦的另一种方式。更准确的说,伴随着体验或观念的情感部分可以从认知整体中游离出来。情感隔离可能具有许多实际的价值:外科医生如果时刻挂念患者的痛苦,或在手术中产生厌恶、怜悯的情绪,就无法有效医治病患;将军如果瞻前顾后,就难以制定决胜的策略;警察如果不能杜绝情绪化,也很难将暴徒绳之以法。

对于适应极端环境,隔离比解离更为有效:个体的体验并未真正从意识中抹去,但其情感部分却飘然渐失。

对于某些养育方式之下形成特殊气质的个体,隔离可能会成为其处理创伤的核心防御方式。隔离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防御机制而非自然反应。

这些防御防机制的共同特征是:将由情境、观念或事件引发的个人情愫压抑进入潜意识

四、理智化

理智化是把从理智中隔离开来的高级版本。使用隔离防御的个体表现为置若罔闻,而理智化的个体会处事不惊地谈论感受。

理智化防御处理过度情感的方式与隔离应对极度刺激的方法相同。理智化防御需要的强大的自我力量,有助于个体在消极情绪中保持理性,并能在确认情感获得妥善处理之前,保证思维持续有效地运行。

许多人都会同意,若个体面临压力时,能够理智应对,较少冲动,那便是成熟的一大标志。

习惯以理智化应对生活的个体,对性、幽默、娱乐等情趣类事物毫无兴趣。

五、合理化

当我们无法得偿所愿,便自然觉得原先的追求毫无意义;或是某些不幸降临,感觉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糟糕。这些都是合理化在发挥作用。

聪明且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合理化更是得心应手。这种防御使个体身处劣势但较少怨言。但它的危害是,过度使用合理化可以泛化至所有事件。

六、道德化

当个体使用合理化时,会无意识地寻找意识层面可接受的理由;当个体使用道德化时,则会无意识地寻找意识层面与责任相关的理由。合理化认为欲念合情合理;道德化则把欲念看做符合道德和责任。合理化个体会认为失败只是增长了学习经验”,而道德化个体则坚称失败能够“塑造品格”。

道德化有时被视作分裂防御发展的高级形式。道德化是“道德受虐狂”型人格者的主要方式。

七、间隔化

间隔化是另一种理性防御机制,其过程更近似于解离,而不同于合理化或道德化,尽管间隔化需要合理化作为支撑。它与情感隔离有些类似,但比后者更加原始;它的功能在于能够允许两种相互冲突的情感同时存在,并能避免个体在意识层面感到困惑、内疚、羞愧或焦虑。隔离是将认知和情感互相割裂,而间隔化是将互不相容的认知成分间隔开来。

只有个体在意识层面能够同时兼容彼此矛盾的活动或观念,这一名称才适得其用。在治疗中,使用间隔化的来访者常常会将矛盾之处进行合理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神分析第六章次级防御过程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