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雅俗共赏”何其难!


“雅俗共赏”最早见于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中的“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一般用来形容歌曲、绘画、书法、戏曲等文艺作品既高雅、有境界,又通俗易懂,各种文化层次、各种社会阶层的人都能够看得懂、听得懂,带来审美享受。

雅俗共赏的“雅”,不是“阳春白雪”的曲高和寡,远离群众,”俗“ 不是“下里巴人”的粗俗、浅薄,而是普遍喜闻乐见、能引起共鸣的意思。

中国画要做到“雅”很难,美术史上也没有几个真正能做到“雅”的, 就是做到了,也往往曲高和寡, 比如倪赞的山水、八大的花鸟、徐谓的墨葡萄,普通人根本欣赏不了,你看八大画的翻白眼的死鱼,不了解他的身世及具有深厚的学养,你根本欣赏不了。

没有深厚的传统笔墨修练和丰富的学识,中国画很难达到“雅”的境界。但如果刻意追求“雅”,则很容易走火入魔,顾影自怜,甚至与社会脱节,反而“俗”了。要“俗”则极易,什么是”俗“?就是跟风,社会流行什么,大众喜欢什么,你就画什么,比如大家都喜欢红牡丹,花开富贵,旭日东升之类,你就画这些,这就是”俗“,也叫“媚”,用艺术讨好大众。

实际上,很多有思想的艺术家最怕“媚俗”,怕累同,怕重复,因为艺术的价值就体现在它的不可复制性,以及它的创造性;商品画、行画之所以没有艺术价值,就是因为“媚俗”,可重复,可复制,图式、意境千篇一律。

最难者,就是“雅俗共赏”,齐白石的花鸟则是最好的代表,它的作品既有深厚的艺术功力,又被大众喜闻乐见,至今为普通人和专业人士所津津乐道,甚至炒出了天价。同时“雅俗共赏”的审美标准是随时代变化的,比如宋画,现在我们觉得特别“雅”,但其实放在当时,却是“雅俗共赏”的作品,因为那个时代就兴这个风格,皇帝都这么画。

大雅即大俗,大俗即大雅,雅与俗之间经常是随时代审美取向互相转换的,没有绝对的界限,所以艺术家要对时代变化保持一颗敏感的心。

在百花齐放的新时代,我们既要追求“雅”,也要“俗”,这个”俗“,就是接地气,跟上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使作品有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充满正能量,才能真正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







文/子语

(图片选自著名山水画家张际才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画“雅俗共赏”何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