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区房为孩子筛选朋友圈失效之后,我们该如何应付对孩子社交的焦虑?

最近许多地方都推出了大区划片的新政,政策一出,我朋友圈的“孟母”们一片哀嚎,大区划片不仅让原本的学校和小区一一对应的关系被打破,也让家长们使用学区房为孩子们筛选“朋友圈”的希望化为泡影。

大区划片意味着孩子可能在学校里遇到来自各种家庭背景的孩子,而不再仅是来自相邻小区类似家庭的孩子。

“孟母”们陷入了对孩子朋友圈的深深焦虑。

当我们不能用外部环境来限制孩子的交友范围,净化孩子的朋友圈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应付对孩子社交环境的焦虑呢?

首先,我个人的态度是,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来自各种家庭、各种成长环境的人,并不是坏事。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人,才是最丰富、最多变的。阅人,就相当于看到了这个人背后的万卷书和万里路。

可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辨别力不强,三观不稳定,草率地让他们去接触各种背景的人,确实有很大被带跑偏的风险。

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做些准备。




1. 提升孩子自身免疫力

孩子自身稳定的三观和辨别力,才是孩子最坚实的防火墙。

学龄孩子已经基本可以形成规则意识,我们需要提前帮孩子了解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时要注意的事,我在之前的文章为什么孩子似乎学好很难,学坏的一学就会?中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去看看。

文章中有提到,孩子的规则意识形成大概会分为三个阶段:遵从、认同、内化。

若是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仅停留在“遵从”的阶段,当孩子离开了你的视线,进入了新的环境,没有了相对应的奖惩机制,就可能不再遵循这个规则。

所以,在我们跟孩子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的同时,也要告诉他们为什么,并帮他们理解。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孩子才能把规则内化。

这样,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孩子都会遵循这些行为准则,不会轻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而改变。

这样,我们自然不必担心孩子轻易被带跑偏了。



2. 保持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为什么我们会担心孩子被“坏朋友”带偏?

因为孩子很容易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

随着年龄、环境、和他人互动模式的变化,孩子的“重要他人”也在不断变化。

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和同学相处的时间不断增长,孩子的“重要他人”就会发生变化,若有一位朋友成为了孩子最信赖的人,那他就会对孩子产生显著影响。

若我们在孩子心中最值得信赖NO.1的位置坚不可摧,他们就自然会更重视我们的意见。

这种亲密关系的基础是爱和信任,而不是控制。

当孩子感受到你坚定的支持和信任,无条件的爱与包容,自然会回报以同等的信任。

当孩子收到同伴“一起离家出走去闯荡世界”的邀约时,第一反应是“闯世界这么有趣的事情,赶紧跟妈妈分享一下”的时候,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3. 以开放的胸怀去接纳不同

在聊育儿的时候,我们常说“底线之内要给予充分的自由,底线之外要坚定制止”。其实孩子交朋友这件事也是一样。

我们给孩子建立的坚定的三观和完整的规则意识就是我们的底线,我们作为孩子最信赖的人的牢不可破的地位就是我们的底气。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放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接触不同的孩子,我们自己的家庭环境一般是较为稳定的,和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交流沟通,是很好的丰富孩子成长环境的方式。

这样的交流和互动,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了解不同的成长环境下的孩子会有怎样的差异。

这样的认知模式、思维方法的碰撞,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小火花。

当我们的孩子对于差异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学会理解和接纳。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是因为我们的善意,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纵容恶,这是我们坚定的底线。

我相信所有孩子的“坏”背后,也许都有一段心酸故事。

但我并不相信,用我们孩子的“善”就足以消弭“恶”,至少,我们的孩子没有义务去承担这样慈航普渡的重责。

我们在鼓励孩子积极和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交朋友,教给孩子理解和接纳的同时,也要告诉他们,第一原则是保护好自己。当越界行为发生时,要第一时间,坚定拒绝。



真正的温柔,不是温室中蕴养出的娇花般易碎的温柔,而是见过世间的灰暗,仍对光明微笑的温柔。

真正的见过世面,不是去过多少城市,吃过多少美食,而是从多个层次了解过这个世界,依然愿意理解和包容。

这样的温柔需要一颗勇敢、坚定、强大的心作支撑。

这样的见世面需要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环境,进行价值观的碰撞。

给孩子以稳固的基础,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碰撞,让孩子有机会看到更丰富的世界,便是我眼中的让孩子去社交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学区房为孩子筛选朋友圈失效之后,我们该如何应付对孩子社交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