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

问鼎中原

考古的历史知识不是非得“参天如大树”,但至少不能“沙漠化”吧!

M260号遗址位于殷墟王陵区的东区,据传1939年该墓曾出土著名的“司母戊方鼎”;1984年正式对其进行发掘,发现该墓的墓道向南,呈斜坡状,方向5°。

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口大底小,口部南北长9.6米,东西宽8.1米,深8.1米(图6-16);











墓道与墓底相接处有一土隔梁宽2.1米,高0.7米,隔梁南侧有一方形小坑,内埋人骨架4具,已被扰乱;

墓底正中有一腰坑,内埋1人1狗,并出1件大玉戈;

椁室南北长5.4米,东西宽4.1米,高2米;

椁底由14块宽22厘米,厚8厘米的木板铺成,四壁每边都由9根直径约23厘米的圆木叠成;

此墓没有二层台;

因被盗掘,只在盗坑中收集到一些小铜器,如铜泡、铜牛形饰、骨镞、刻花骨匕柄、白陶片、玉饰等;

另在墓室西北角清理出8把木锨;

墓室填土中有6个个体的人骨,椁室填土内有5个个体的人骨,墓道的中段填土内,发现集中堆放在一起的人头骨22个;

考古学把这种墓称为一条墓道的大墓或“甲”字形大墓。

根据地层关系及白陶簋残片等时代特征,发掘者确定该墓的年代属于殷墟2期,即商代晚期武丁王后期至其子祖庚、祖甲时期。

鼎的腹部铸有铭文3个,学者对此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释为“司母戊”,司读伺,即“祭祀”之意。“司母”是墓主人的庙号(死后在宗庙的称号),该鼎为祭祀司母戊而作。

最早认为“母戊”是商王文丁(属殷墟3期)之母的庙号,鼎为文丁所铸,用来祭祀其母。但这种发现与考古发掘所判定的时代并不相符。

第二种,认为应该叫“后母戊”鼎。

70年代,学术界对司母戊的铭文提出了重释,认为应该将“司”改释为“后”,因为商代的文字书写体比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

因此,“司”与“后”二字的字形应该是一样的。究竟释司还是释后,应该依据铭文的总体文义而定……在此处深觉释“后”更为妥帖。

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她生前乃商王之“后”,且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

从殷商甲骨文分析“商王祖庚、祖甲之母的庙号也是妣戊”,此说古文字学成立,与发掘所判定的时代也一致。

故应将“司母戊”正名为“后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而作之祭器。

总之,今人有的称其“后母戊”鼎,有的仍旧称其“司母戊”鼎。

不久之后,“后母戊”的叫法得到有力支撑:

1976年随着“妇好墓”的发掘得到进一步实证。

“妇好墓”属于殷墟2期,即商王武丁后期至祖庚、祖甲时期;

“妇好”是武丁的另一个王妃,庙号“妣辛”,妇好墓有“后母辛”方鼎;

“后母戊”、“后母辛”的形制、纹饰、铭文风格一致,二者无疑为同一时期之物;

“后母戊”的主人也是武丁的王妃,庙号“妣戊”;

二鼎的年代同属殷墟2期,二鼎乃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辛而作的祭器,墓祭之后随葬于其母墓中。

殷墟王陵区M260号墓是武丁配偶庙号“妣戊”之墓;

殷墟五号大墓是武丁配偶庙号“妣辛”之墓。

实际上,把“司”改为“后”是否定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

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

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国家博物馆大方鼎(真品)称“后母戊”,出土地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称大方鼎(复制品)为“司母戊”。

问鼎中原

“司母戊”缺了一个鼎耳。

鼎有一对立耳才对,盗掘人在泥土中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想象中的另一只立耳。

于是有人猜测,可能在埋入地下之前,鼎耳就已经不见了一只。

1948年大鼎首次在南京中山门半山园展览,蒋介石亲临观展,当时的照片显示,大鼎鼎耳部位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

“出土时就少了一只鼎耳,另一只也被砸掉了”的说法最权威,也最流行,来源于当事人吴培多次口述。

采用当事人之证“大鼎”出土前就已经没有了一个鼎耳,可推测鼎是“旧鼎”、“前朝之鼎”。

殷人送鼎,不可能少一个耳,因为它等同于少了一个“儿”,这在古代,完全违背礼法。

  问鼎中原

  1、“问鼎中原”表明鼎乃重器,鼎的形制、礼制、纹饰记录“司戊(司)妃”鼎不可能是殷商时期的礼器。

2、M260不是墓,更加不可能是武丁配偶的墓,这里的遗迹遗存逾越了墓的礼仪制度。

  3、M260是殷王朝的天下之中,是殷王朝定鼎中原、问鼎中原之地。

  4、鼎地是祭祀土中殷远祖黄帝之地,其上建有帝堂(庙)。

5、鼎记录殷王朝的宗教信仰、祖先崇拜。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