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我来了

西江千户苗寨

作者:包纲

      打开此次贵州行的备忘录,第三天的行程目标地--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的西江千户苗寨。说起苗寨,我并不陌生,会联想到风雨桥、苗服、银头饰、芦笙等苗族传统与手工艺品和舌尖上的味蕾。然而,此行仍带着好奇心!

      我们一行15人自驾游,在都匀市区吃过午饭后便驱车前往凯里市,约下午4时许到西江景区广场,迎接我们的苗族阿哥阿妹摆上了醇香的米酒,咕噜、咕噜,“几碗米酒下肚,竞不知不觉有些晕了”同行的芳姐说。

      停好车购买门票乘观光车5公里一个若大的景区里我们想订个长桌晚宴,感受苗乡的风情都没有订到桌位。此寨是我平生从未见过的如此大规模的苗人集居地,简直不敢想象,苗族同胞千百年来在此繁绗生息,是如何做到的?

      带着这份好奇,我穿行于大街小巷,领略一番特有风情的苗乡习俗与生活方式。这里的人们仍以农作为主,山腰上的梯田里一片片金黄的稻谷、高山上种下稀有的山兰米,这种米有紫、黄、白、绿四种颜色,形状似小米状,手工做成的山兰糕香甜可口,回味悠长。随着景区的兴起,寨子里的苗人在街上开个小商铺经营土特产,但仍然耕作农田。更有胆识者将吊脚楼租给了外地来此经商的人,客栈、宾馆、酒店、酒吧要有尽有,但到每年六、八月间的旺季仍供不应求,原自这里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湿地亚热带气候营造了冬暖夏凉。即使在今天这个旅游谈季里,也应接不暇。翠姐、芳姐俩人跑了好几处,腿都酸了,才找到位于苗寨景区内临水而憩,置于巷子边的西江苗皇文化大酒店。

      苗族人生活于清澈见底的白水河两岸的山腰上,苗寨的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了成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春季绿油油,秋季金灿灿。我们所处的季节里,站在木楼上,行走于田埂上,醉得让我窒息,由衷感叹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这里空气新鲜,负氧离子极高,吊脚楼掩映绿荫中,森林覆盖着景区。雷公山上的杉树、枫香树、松树、映山红、板栗树、茶树、樟树等我认识的树种居多。听当地人说,还有五倍子、桂皮、木姜、杞木等香料和药材,就连号称“贵州三宝”中的一宝--杜仲,在这里的产量也不小。

      是日上午我一人穿梭于木楼的巷子深处,沿着寨子往山腰上行走,每到一处都细细品味吊脚楼的构造与风格。整个苗寨的建筑风格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流,都是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平地吊脚楼极少,斜坡吊脚楼甚多,听阿哥说:“大都为三至四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鹅鸭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每家的堂屋外侧都建有亭阁条椅,即苗族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之“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我们苗族建筑最鲜明的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我登临高处,映入双眸的全是吊脚楼和绿色世界。吊脚楼与周围的青山绿黛、白水河风光、田园秋色相融,是那么的和谐又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亦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随着悠扬的芦笙声响起,我情不自禁地移动了脚步,加入到欢声漫舞的苗族民俗表演中,踩着节奏,一、二、三、四,向前、旋转、扬手,如此反复,完完全全陶醉于乐声和欢笑声,那悦耳的芦笙和旋转的节拍定格在脑海里久久无法消去。

      我们在此停留了一个晚上,晚饭过后已是八点多,我们漫步在河边走廊,目睹了苗寨万家灯火的盛况。随着天色渐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看到了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灯火栏栅处一对对伊人在共享此时此刻的美好与时光。音乐酒吧的狂热,曲曲动人心痱,我和远鸽及张先生闲留于深巷,留连于门饰时,走进了歌声四溢的酒吧,听音乐喝咖啡,扬起手中的拍子打出了轻快的节奏。

      早茶和午餐是自行安排,队友们一下散得无影无踪,下午一点回到酒店集合时,各自分享了苗寨小吃。吴姐说,“毛豆腐”好吃又有特色。我补充“小吃一绝”,当然,还有五色米饭、黄心地瓜、腊肉、腊肠、黑芝麻酥、杨梅汤、红薯条、米糕、黑猪肉、高山肥牛、酸辣汤等完全可以满足你舌尖上的味蕾。

      我们即将结束苗寨的旅程,从这里出发前往镇远古城旅行。对于苗寨,我只是短暂的停留,而西江千户苗寨在我心里胜过了万户苗寨,因为苗寨活化了自巳也释放了非物质遗产的能量。

      西江千户苗寨是苗族同胞的创举!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在苗寨等你,只想与你相遇。

写于2016年7月9日

西江千户苗寨夜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江千户苗寨,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