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得像和画得好是一回事吗?

这一讲顾衡老师主要是围绕画得像和画的好进行讨论,加深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利于理解后面中世纪的美术以及整个西方美术都有帮助。

“不为”还是“不能”

埃及艺术家画人体,会把下zhengwei肢和脸庞画成侧面像,同时却把躯干和眼睛画成正面像。这个画法被称为“正身侧面律”

埃及艺术家认为,把重要的东西交待清楚最要紧。而至于眼睛看上去是什么样子,这根本不重要。

古埃及的艺术家并不是没有能力画得像,而是认为用绘画和雕塑欺骗眼睛没有意义。(我个人认为古埃及人不会画正身,或者是因为没有要画的像的需求而让艺术家失掉了精进技术的土壤)

古埃及画

同样中国的山水画追求的也不是画的真画的像,那是匠人的想法,中国文人画画强调“诗书画印,四合为一”,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更是一个密码本,山间水上松下竹中,传递的是节气,不屈服于统治者。

那么欧洲中世纪的画家画得不像,是“不为”呢,还是“不能”呢?

欧洲中世纪绘画

这其中有两派观点:

  《艺苑名人录》作者,也就是艺术史这门学科的开山鼻祖瓦萨里,认为是“不能”。他说罗马毁灭于蛮族之手后,中世纪黑暗啊,手艺都失传了。熬了一千多年,终于盼来了米开朗基罗,这就是后来的文艺复兴,把古希腊的手艺活又给捡回来了。

    奥地利的艺术史家李格尔则认为中世纪的绘画是以传播基督教为目的的。中世纪绘画之所以背离了“画得像”的古希腊传统,是因为教会对艺术家提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和技术无关。

那么到底谁的观点更接近事实呢,那就回到中世纪之前去看看绘画到底是怎么样的。

古希腊的绘画

古希腊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在雕像,绘画一幅都没传下来,那就只能看留下的文献来猜当时绘画的水平。

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学生色诺芬写了一本《回忆苏格拉底》,纪念他的老师。书里记载了苏格拉底对当时雅典最著名的画家帕拉西奥斯的一次拜访。

苏格拉底问:“帕拉西奥斯,绘画是要创造眼睛所见的相似物吗?想必你是用色彩来表现隆起和凹陷、黑暗和光明、坚硬和柔软、粗糙和平滑、年轻和年迈的身体?”

画家回答说:“我的确是这样做的。”

这段对话清晰地表明了,当时希腊的画家和雕塑家一样,都是把表现眼睛所见的真实视为最要紧的事情。

这位帕拉西奥斯,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也提到过,说他曾经和另一位著名画家宙克西斯比赛。

宙克西斯画的是葡萄,帕拉西奥斯却用一块幕布蒙在自己的画上。

宙克西斯把画拿出来之后,竟然有小鸟跑来啄食,宙克西斯大为得意,跑去掀帕拉西奥斯蒙在画上的幕布,发现这块幕布竟然是画上去的。

宙克西斯当场认输,说:“我只骗过了小鸟,而你却骗过了我。

老普林尼还记载了一件事,说这场比赛是源于这两位画家的一次争论。

怎么才能让一幅画达到乱假成真的效果呢?宙克西斯认为用色调的明暗去营造纵深更为重要,而帕拉西奥斯却认为线条的准确更为重要。从比赛结果来看,主张线条的帕拉西奥斯赢了。

如果古希腊的画家们曾经讨论过轮廓更重要还是明暗更重要的话,那我们大致可以相信,古希腊画家已经有能力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制造出令人信服的三维效果。

其次,古希腊的绘画虽然没有留下来,但是我们还是挖出了很多带图案的陶罐。这只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陶罐却展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我们看中间这个年轻人,他的左脚是向前的。这种画法在埃及壁画里从未出现过。

要准确地画出这只向前的脚,就需要用到短缩法。所谓短缩法,缩减所画对象尺寸的透视法手段来描绘与画面呈一定角度的对象的方法。

有角度的东西要画得准确,这可一点儿都不容易。即使是到了文艺复兴之后,这对于画家们来说也仍然是个挑战。(透视法也是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才被发明出来的)

古罗马的绘画

古希腊和中世纪离得太远,我们再看一个离得近一点的窗口,就是罗马。

虽然罗马人很仰慕希腊人的文化,虚心向希腊人学习修辞、文学、戏剧、医学,甚至还有法律。但艺术他们确搞了自己的一套。

根据老普林尼的说法,公元一世纪刚开始不久,罗马的富人就醉心于马赛克画。只有不怎么富裕的人,为了省钱才会选择壁画。那么可想而知,他们能请到的壁画画家就只是些二流货色。

所以,目前艺术史界普遍认为,被火山毁灭的庞贝古城发现的壁画,完全不能体现出古希腊鼎盛时期的水准。

但幸运的是虽然在罗马本土,希腊绘画艺术已经失传了,但是在埃及的法尤姆地区,发现了很多1-4世纪的肖像画。

我们可以从这些肖像画中,遥想当年古希腊的绘画达到了怎样的水准。


古埃及法尤姆肖像画

虽然马赛克画也非常精美,但是论到乱真的程度,当然远赶不上希腊人传下来的壁画。但是,罗马人却舍弃了壁画,选择了马赛克。这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老普林尼说的,随着罗马人征服了近东和中东,自然也沾染上了东方奢华的风气。用宝石镶嵌而成的画,画面富贵逼人,也能保存得更长久,于是深得富人的喜爱。

马赛克《街头乐师》
马赛克《在吕克莫德斯的女儿中找出阿喀琉斯》

二是,艺术家创作也好,画主的趣味也好,都是求变的。一种艺术风格一旦达到完美,过不了多久就会让人厌倦。每幅画都跟照片似的,每一尊雕塑都跟真人涂了一层石膏似的,这有多无聊呢?

古罗马人趣味的变化,也能从侧面证明了,古希腊画家在追求眼睛所见的真实上,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我们总结一下。虽然古希腊的绘画作品一幅也没有流传下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记载、瓶画和罗马时期的考古发现,对古希腊的绘画水平进行猜测。

虽然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就灭亡了,但是东罗马帝国又延续了将近1000年,它的文明并没有发生断裂。从埃及的法尤姆肖像画来看,晚至四世纪,希腊人的手艺也并没有失传。

所以,中世纪的绘画呈现出与古希腊完全不同的风格,这就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主动选择的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画家的主顾,也就是教会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他们不认为画得像等于画得好了。

那么,中世纪教会为什么对绘画是这么个态度呢?下讲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003-得像和画得好是一回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