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学史铁生如何绝地反击、战胜苦难

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读读史铁生。

史铁生,中国著名作家、散文家,其作品多次被选入初高中语文教材。他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21岁时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他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两条腿残废后,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是什么都找不到了,他就总是摇着轮椅去地坛。地坛于他而言,不仅是一个物理的存在,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

他写道: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个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他写过一篇充满哲思的散文《我与地坛》,可以说是他15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所思所想的结晶,蕴含了他对生命、对苦难、对时间、对母亲、对自然的感悟,记录了他如何通过不断地思考获得自我救赎,从而从绝望走向希望。

1.思考母亲

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的大雁,他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甜美的歌声,他会突然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墙壁。

每每这时,他的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然后偷偷地听着动静,等一切沉寂下来之后,再悄悄地进来,红着眼睛。

发现地坛后,史铁生常常会发了疯般地摇着轮椅离家而去,母亲不知道他一个人去那荒僻的园子里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但她又知道,出去走走总比闷在家里好。每次儿子动身时,母亲都无言地帮他准备,帮他坐上轮椅,看着他摇着车拐出小院。

如果园子里呆的时间久了,母亲就会去偷偷地找他,焦急而茫然地四处张望,一旦看到儿子的身影,她便远远地看一眼,再偷偷地离开。

直到母亲猝然离世之后,史铁生才明白,母亲不光疼爱他,更理解他。他曾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但这种不幸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

有人说,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但从史铁生的故事里,我们终于恍然大悟,这句话本是错的,这世上一定有一个,且是唯一一个,能跟我们感同身受的人,那个人就是——母亲。

母亲的离世,是史铁生一生的伤痛。当他沉浸在自己的苦难里无法自拔时,他忘了同时忍受更多苦难的是母亲。母亲那小心翼翼、甚至有些卑微的爱和陪伴,给了史铁生力量和勇气。

母亲唯一的希望就是他能好好活着,不光活着,还要找到一条路来通往幸福。当史铁生开始写作,并用纸和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时,他多么希望母亲能为他感到骄傲,但是母亲却永远的不在了,他也无法确定这条路到底是不是母亲盼望的那条路。但至少,如母亲所愿,他好好地活了下去。

人在成功的时候,周围都是鲜花和掌声,谁都可能成为朋友。但在失败的时候,朋友就会越来越少。那些遭遇人生困境,深陷其中而选择轻生的年轻人,如果能多想一想自己的母亲,恐怕就不会那么决绝地离开这个世界。

你若快乐,母亲就快乐。你若痛苦,母亲就有加倍的痛苦。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你,母亲也会永远在等你回家。

2.思考他人

史铁生在地坛感受着光阴的流逝,四季的更迭,自己也从青年步入了中年。十五年的时间里,他不曾孤单,有很多人跟他一样,每天风雨无阻地来到园子里。

他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在相同的时间,来到相同的地点,怀着不同的心境。虽然很少说过话,但定是彼此牵挂着。只要每天还能见面,就会为彼此的安好而放心。

有一对夫妻,初遇时他们还是中年,妻子总是攀着丈夫的胳膊,慢慢地绕着园子逆时针走一周,再离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夫妻俩从中年不知不觉变成了老年。有一段时间,只剩丈夫一个人独自散步,步履也蹒跚了很多。史铁生心里不禁一悬,怕是那女人出了什么事。好在过了一个冬天,女人又来了,头发白了许多,但两位老人终于又可以一起绕着园子散步了。

这种相濡以沫的爱情深深地感染着史铁生,让他也对爱情有了憧憬和渴望。

还有一个小伙子,每天都来园子里唱歌,而且反反复复总是唱同一首歌,他一唱就是半天,从不疲惫。只有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才会如此投入吧。小伙子带给史铁生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

还有一个有天赋的长跑家,因苦闷开始练长跑,他年年跑,却年年上不了新闻的橱窗。他和史铁生经常在园子里一起呆到天黑,一起开怀痛骂,再沉默着分别回家,分手时不忘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直到38岁那年长跑家终于得了冠军,而且打破了记录,但是长跑家却突然变得异常平静了。

从长跑家身上,史铁生看到了人最难战胜的其实是自己,唯有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与自己和解。

史铁生就这样每天都在观察着园子里来往穿梭的行人,从这些人身上,他看到了光阴的流逝,看到了人间的温情,看到了千姿百态的悲欢离合。

读别人的故事,品自己的人生,这世间终究还是值得停留驻足。他渐渐地舍弃了青年时的任性,走向成熟。

3.思考命运

有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女孩,史铁生第一次在园子里见到她时,才三岁,小姑娘还有一个哥哥,兄妹俩经常一起玩。后来好多年没有再见到他们来园子里,史铁生以为是因为他们到了上学的年龄,无暇玩耍。

直到十五年后,再次见到兄妹,却令人心碎地发现,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

命运对自己公平么?对小女孩公平吗?

当我们哭泣没有鞋子穿的时候,却发现有人没有脚。

史铁生从未停止过思考,他说如果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怕是人间剧目就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活力的沙漠。

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欢乐?只好听凭偶然。

他想通了,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

这意味着他开始接受自己的命运,接纳自己的苦难。但是依旧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困扰他。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是,他为什么要写作?

史铁生是一个伟大的思考者,虽然困于轮椅之上的狭小空间,但他的思想是翱翔于整个宇宙的。

他说是园神最终告诉了他答案,但这园神其实是他自己。

他说: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所以决定活下去试试,腿反正是完了。试一试不会再有额外的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既然活着,也还想得到点什么,比如爱情,比如价值感之类。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想明白这些生死的终极问题,史铁生便从绝望走向了希望,开始绝地反击。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作家成就奖。

有人评论他说,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尊至强,创造了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里宽厚的微笑。

是母亲无私的爱、是他人身上的温情、更是自己睿智的思考,让他扛过所有的苦难,吞噬它、战胜它。他不光收获了写作上的成功,也收获了美满的爱情。他不光活着,而且是幸福地活着。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

所以苦难不是人生的财富,唯有被战胜的苦难才是人生的财富。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课  第13篇2735字,累计21526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地坛》:学史铁生如何绝地反击、战胜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