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辅导师第12次作业(2019年11月6日)

观察了今天的现场模拟访谈,你觉得这个访谈和你之前使用、观察、理解的访谈或咨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是怎么理解的?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启发?


这次的访谈,我扮演的是姐姐,没想到自己那么入戏,都怀疑自己有演员的资质了。这样一看,我还是挺自恋的一个人。回答问题之前,我很想谈谈自己身在其中的一些感受。虽然我们四个都是临时组合在一起还没商量好哦剧情就开演的一家四口,我们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对前面角色的呈现内容相结合,在陈老师的提问帮助下一起创造了这么一个一家四口的故事,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模式我是相信真的存在。作为姐姐的角色面对这么淡定检讨和给出承诺的妈妈,我当时内心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觉,我讨厌这样的妈又可怜这样的妈,她付出那么多,但她得到的就只有不满和被指责。当妈之前每个人都是更纯粹的自己,为什么当了妈,却一不小心成了这样不受待见不被肯定的妈。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理解但不接受,懂得但不认同。作为孩子习惯于被照顾但又烦死了这种照顾,这种内心的呐喊是怎么来的?

在这个扮演的家庭里,我看到了妈妈那种无力又无助还努力撑住的感觉,作为姐姐,我特别期待能看到妈妈能为自己呐喊,找到她深埋的自我。她一如即往的淡定和付出让人有种窒息的感觉。我当时心里在想,成为这样的妈妈为什么不让人喜欢和认同,作为孩子的感受为什么会这么莫名纠结。后来我想也许是因为我看不到她的情感波动,她一直平稳又和气,努力检讨又给出我不认同的承诺。在这一家四口中,我也看到了爸爸妈妈的情感寡淡,他们对孩子的情感也许不是不想给,只是没多少所以给不出什么。作为孩子,拼命的想要从父母身上得到父母本没有的或者极少的东西,这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这当父母的也冤得很。


我因为一开始做心理咨询就是陈老师给做的,对陈老师的一对一咨询和家庭咨询都有体验,上课演练的也是陈老师教的咨询方式,所以和我用过的咨询没什么区别哈,因为除了陈老师没有其他的经验。但在接触咨询/访谈之前,我是有过自己的想象的,我对心理咨询师一开始的理解是开导的角色,摆事实讲道理,给论点讲论据,更倾向于给出解决方案的角色。在我自己亲身走入咨询室之后,对咨询/访谈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原来这个角色就是一直在听,一直在提问,但从来不会给一句我建议你怎样怎样,你应该怎样怎样,你的问题是什么什么。。。。这些主观的判断和建议作为咨询师的角色全都抛弃不用,咨询师的角色更像是带着来访者一步一步地去深挖、去看见、去觉察,在这种问题引导下,由来访者去为自己的问题或事困惑抽丝剥茧、层层拨开云雾,一轮又一轮的咨询中,咨询师就是一个引路人,他不会直接给出答案,也不会把自己看见的直接告诉来访者,而是让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找到问题核心。而这个核心很可能是你一开始来求助咨询师时并没有意识到的或者是觉察到的。

真实的咨询和案例演练的咨询还是不太一样的,个人咨询和团体咨询也不一样。真实的咨询情绪更饱满更有张力,会很容易被一个点激发出很多内在的东西,更需要咨询师具备把控场面和看穿问题的能力。而现场演练,剧情靠大家共同编造,还是会轻松很多,更多想的是怎样让这个故事更跌宕起伏,让这个角色更具有饱满的情感。如何能接好前面的人甩的锅,而且与其发生冲突。当然,作为咨询师的角色不管是哪种情形,问对问题、问出好问题更是需要长期练习的功力。

对我的启发是,回归到我这个全职妈妈的角色,怎样跟孩子有亲密有边界,构建彼此认同的亲子关系,而不是成为一个让孩子又气又恼又爱又恨的妈,还是得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孩子,也要从不同的点去启发孩子,跟孩子聊天多用提问代替建议,多用提问代替评判,多用提问代替包办。试着这样去做之后得到孩子更多的认同和理解,让亲子关系亲密而不粘连,友好而不疏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辅导师第12次作业(2019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