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之行——四月登黄山

        这次的黄山之行,与我而言,纯属偶得。二十多年前,我感受过八月的黄山:阴雨绵绵、云雾缭绕、溪水潺潺、飞泉挂瀑。四月的黄山,是我未见的,对未知总是怀揣着好奇,我这颗还年轻的心呀,背起行囊便上路了。

        半夜抵达黄山市,朦胧的雾气、灰暗的灯光、蒙蒙的脑袋都让我无心探寻这所下榻的民宿有着怎样的景致。清晨被阳光和鸟鸣唤醒,深呼吸一口夹杂着潮湿的空气,沿着布满青苔的小路,俯身观赏一朵布满露珠的小花,是的,这是不同于北方的江南。

        早饭后驱车前往黄山。在车上导游介绍了黄山的情况:黄山有三大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光明顶(海拔1860),天都峰(海拔1810)。 黄山光明顶,是黄山前山和黄山后山往来交通的必经之路,常年不封闭。莲花峰、天都峰为防止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岩石沙化等现象,会轮流休整。目前开放的是莲花峰——黄山最高峰,也是我们此次黄山之行要征服的一座峰。虽然因为恐高,我是颤颤巍巍登上了山顶,又歇斯底里的下了山,可我仍然为自己骄傲。

 

        “山外春归百卉阑,山中四月春初度”。四月的黄山,很多植被才开始吐芽返青,倒是那黄山历经沧海桑田孕育出的奇秀的黄山松,以特有的千姿百态和黄山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在这个四月与山和谐共存,为我们的黄山之行增添了不少情趣。黄山松的种子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去,它登临崚峻峭壁之上,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它们长在峰顶、长在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神态迥异,气韵万千,它们有着贴切自然而又典雅有趣的名字: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团结松等等。

   

        在黄山,拿起手机,风景自然入画。单就黄山的怪石,足以让你拿出手机的半部空间。黄山的石头从不同的位置观看会呈现不同的景致:天都峰侧的"金鸡叫天门",由天门坎再回首东望,石景变成了"五老上天都";石门溪旁的"喜鹊登梅",若从皮篷的入口处观之,则又变成了"仙人指路",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怪石分布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这些怪石,大的就是一座山峰, 如仙桃峰、笔锋,老人峰等;小的如同盆景古玩如"猴子观海"上的"猴石","鳌鱼吃螺蛳"中的"螺蛳石"等,如雕如塑,妙趣横生。

     

        一路攀登的途中,会遇到很多的黄山挑夫。一根竹扁担,一根拐杖,他们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整座山的供养。遇到前行挡路的游客,他们会喊一声号子,以示避让。四月的天气,擦肩而过的挑夫全都汗湿衣背。他们大部分五十多岁的年纪,皮肤黝黑发亮,裸露在外的胳膊和小腿肌肉发达,青筋勃起。每走几个台阶,他们就会支撑着拐杖站立几秒,而肩上的扁担是不会轻易卸下的。随行的小朋友问导游:他们为什么不用无人机运送呢?人工挑着多累呀?"。导游回答说:“这应该是是黄山上的最后一批挑山工了,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干这个苦差事,政府也在考虑用现代设备替代挑夫来延续黄山的供养。”也许等我们下次再登黄山,不会再看到挑夫的身影,为他们卸下重担庆幸的同时,或许会遗憾黄山少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吧,谁知道呢。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如此雄伟瑰丽的一座名山,一篇文章描绘不及九牛一毛,一人之肉眼观看不过沧海一粟,有机会应该走出家门,身临其境,记住印在自己心里的黄山。

        今日就此住笔,明日继续书写此次黄山之行的山下所观所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山之行——四月登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