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算什么?你申请个MBA试试!

前段时间你一定听过这句话:

“工作996,生病ICU”

什么是“996”?什么是“ICU”?

996工作制是指从早上9点上班,到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ICU,则指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工作996,生病ICU”原本是互联网行业程序员之间的自嘲,在马云爸爸重新定义了“福报”,强东Boss重新定义了“兄弟”之后,996工作制终于被推上了热搜榜。996能够引发空前的全民式探讨,背后是当前高压大环境下人们对“加班文化”的不满。

然而当大家还在热火朝天的讨论996制度是否适宜时,我的一位MBA朋友小A只是淡然一笑:996算什么,你尝试过加班的同时准备MBA申请吗?

01

你有过边加班边申请的苦逼经历吗?



小A同学的MBA申请之路一直都在紧张中度过,申请准备比较晚,4、5月份才开始,先准备GMAT然后是TOEFL,考G真的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不知道为什么,小A的英文底子不错,但语法成绩却迟迟没有提高,导致10月份R1之前都在与GMAT作抗争。R1前2个月时间他开始挖掘素材,准备简历、essay和推荐信。准备申请的过程中,每天都像在抢时间。那个时候的作息时间大概都是:6:00-8:30 早自习GMAT或者托福;8:30-9:30 准备上班;9:30-23:00 工作和加班,23:00点之后才能准备申请的事情,deadline前两周,小A同学熬夜到2、3点都是常有的事,那个时候的神经每天都紧绷着,整个人就像上了发条一样。那个时候,加班回家路上看语法书,出差路上写essay,最怕准备申情时工作上遇到突发事件,打乱所有的节奏。但每当回忆起那段苦逼的日子,小A的眼睛里却又是雨后阳光般的闪耀,通过申请,他更清晰了自己的优劣势,对career 有了更好的规划,networking和multiple task的能力也明显的提升,经历了申请中不断推翻又重塑自我的过程,有时觉得拿不拿到offer似乎都没那么重要了。

其实这只是众多MBA申请故事中的一个小缩影。对申请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MBA申请是尽量不要辞职申请,因为大部分申请人都是边工作边申请的,如果你全职申请,学校会觉得你的能力不足,而开启商学院的求学生涯后,你并不会比上班和申请的时候轻松。

02

商学院的学生最缺的是什么?


曾经有同学问我,顶尖商学院的在校生们的校园生活是怎样的?以下内容摘录自Sonia老师的《做更好的自己》,同学们可以自行感受一下。

如果你问一个商学院的学生最缺的是什么,睡觉可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答案。

新生入校,经历过短暂的熟悉环境和互相熟悉的过程后就要立刻开始一边学习一边找工作。在校生们的日常通常是:每天24个小时,6个用来上课,6个用来温习,3个用来结识新朋友,2个用来寻找职业升迁的机会,1个用来啃一口赖以为生的三明治,半个用来换衣服以穿梭于不同的场合,剩下的可以用来睡觉。

在这样高压高强度的环境里,每个人都被周围做不完的功课推着走,不知不觉的,一天睡上4-5个小时也不觉得困,在单是学习就已经让人焦头烂额的时候,找工作开始了,需要仔细推敲简历里的每一行字,按时参加各大公司的入校宣讲,努力和入校招聘人员套磁。

最难的还不是时间紧任务重,而是精神上的强烈煎熬。学习好需要心若止水的平静,找工作需要无往不利的闯劲儿,这一静一动的切换,绝对考验定力。好容易挨到周末的晚上十二点,终于可以有片刻的喘息了吧,却还是不能睡觉。因为已经有好几个派对和聚会在等着了,你总不是花上100万人民币来美国睡觉的吧?于是打起精神,和同学们在灯光昏黄的酒吧里面一边喝酒一边畅谈人生。

在读MBA之前,我常常是一天工作12个小时,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到了商学院才体会到了什么叫“事情永远也做不完”。无论多出色的人,一天的24小时也绝对不够,每个人都必须想清楚并决定什么是要舍的,什么是要得的。

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折腾自己读什么MBA呢?

有的人希望以最快速度转变职业跑道;

有的人希望结识名流,跨越阶层;

有的人希望多年之后成为商业领袖;

有的人希望丰富人生阅历,体验名校生活

......

03

MBA or Not,需要拷问自己内心

在MBA申请圈中,不乏年纪轻轻教育背景工作背景都非常优秀的申请人,但当你看到他们已经优秀于普通人却还不断突破自己,挑战自己极限的时候,才不得不由衷的钦佩:所谓精英不是天生注定,不单是靠先天的起跑线优势,还要有魔鬼训练后的多重技能和超强抗压心态。

再回到文章最初,与其一边吐槽996一边不得入投入加班大军,倒不如利用有限的时间投资自己,勇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才有可能追寻更多人生的可能性。就像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才是生命,这也是很多MBA申请者的动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996算什么?你申请个MBA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