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建筑师》书评

当你从学校走入社会时,是不是觉得不适应,觉得大家都不理解你?

当你换了新的行业,在新的团队里,怎么做都不对,觉得大家都不懂你?

这时,我们要怎么做了?怎么做才能扭转局面呢?

由廖偌熙编著的《这就是建筑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作者告诉我们新手上路时转变角色,从被理解者转为理解者。

过滤信息,发现潜在需求。

以及行业大师贝聿铭是如何精确严谨成为业界典范的。

第一  、角色转变  从理解者转为变理解者

当我们刚从学校走进工作岗位时,睁眼一看,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人全变了,从老师同学变成了上司同事,上司再也不会像老师那么事无巨细的交代你做事。

我刚上班时,在办公室做月末总账,同事给我交代了一下,单据都在办公桌的上月单据夹里,就急急忙忙地走了。我在办公室先把单据整好,开始做账,结果怎么弄都差4万元的单据对不上。急得我焦头烂额。

我便在办公桌上仔细的寻找还有没有别的单据,看我有没有整漏?

很遗憾,没找到,这次做账以失败告终。最终的单据,在转月后的第一天单据里找到。

后来,反思到,我当时是典型的学生思维,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完全没有从被理解者转成为理解别人。

在建筑行业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在学校时,学生是主角,学生可自行选择自己的设计概念,选择自己的表现形式,老师也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构思提供指导和建议,学生是被理解的角色。

但参加工作后,有很多技术图纸需要清理加工,才能准确的表达意图。有的人角色转变过来,研究出画图人的意图,知道避重就轻,如何取舍。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能转变角色的人,从被理解者到理解别人,总是能事半功倍。

第二、发现潜在需求

作者在书中写到,解读任务书不是直接照着书中做项目,任务书是由业主做的,而业主并不是专业人员。所以当建筑师在解读任务书时,需要通过任务书的书面内容看到潜在需求。

书中举例道:他们在北京科学城的一个项目,业主要求他们将实验室做成小体量建筑,因为实验室周边都是小体量建筑。他们在和业主沟通后,做成了一个诺亚方舟似的整体造型。业主很高兴。

  如果做成小体量建筑,就显得实验室太普通了,做成了诺亚方舟似的造型后,就会有超常规的效果,显得特别大气,与众不同。

因此,作者认为,做项目时,一定要从项目的特点,周围的主客观环境等角度出发,过滤业主信息,探索业主潜在需求。才能将项目做得更好。

第三、贝聿铭精确严谨成为业界典范

贝聿铭,出生中国广州,毕业于哈佛大学, 是美籍华人建筑师,荣获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自由奖章等奖项。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对外观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十分严谨的,他特别钟情于一种意大利洞石,可洞石虽美,却易碎。于是贝聿铭深入研究了这种洞石的特点,让工厂在处理这种洞石时将洞石处理得厚一点。不仅可以呈现洞石美感,还可以让洞石被 安全使用在建筑上。

在这款洞石的安装上,他也是独具匠心,在建筑拐角的地方,他会用一整块这种立体的洞石做出来。这样,就不会有任何缝隙,整个建筑都会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美感。

相反其他的建筑师,则是用两片片状的石材做成两个八字框,或者是抹一个45度的角,这样都会显得很突兀。

正是因为贝聿铭这种高度严谨的做法,才让他的建筑总是万众瞩目。

其实,这本书不仅适合职业建筑师,也适合刚步入职场的新鲜人。书中有各个高手所著的短小精悍的文章。不管你在哪一行,你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本书好读易懂,作者编著平易近人。从 ”行业地图“到”新手上路“到“进阶通道”到“高手修养“到”行业大神“,一步步带你俯视行业全貌。

快快和我一起来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就是建筑师》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