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命挣钱,明天用钱挣命,真的值吗?

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很快,往往今天用命挣钱,明天用钱挣命,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你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倦怠感,那么什么是倦怠感呢?

倦怠是一种精疲力竭、愤世嫉俗和自我效能感丧失的状态。倦怠的早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主要聚焦于研究个体在工作中体验到的情绪耗竭、动机丧失、身体疲惫等一系列的负性症状,也就是工作倦怠或职业倦怠。工业革命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是造成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因为劳动者成为了一个个位置、功能不同的模块或者零部件,在被赋予了工具理性的同时却泯灭了很多的人性与自由精神。

《倦怠心理学》的作者罗伯特·博格和特里·博格夫妇长期致力于改善工作场所、管理组织变革和发展人才方面的研究,就如何预防和消除倦怠提出了浴缸模型和感知模型,以及实操性极强的策略与技巧,如膳食合理的4条准则、改善睡眠的3条建议、保持水分平衡的4则技巧、缓解压力的5条应对策略、压力管理的3个技巧等。

01 身体能量足了,心理能量才会足

你的身体需要一定的睡眠时间,睡眠既能帮你恢复活力,还可以减少你使用个体能动性的时间,有时候你的身体可能会因为缺乏睡眠或压力过高而报复你,这时候你就有可能生病,在你从疾病中恢复之前,你的个人能力必然会下降,对休息的需求也会增加。

只有身体能量足了,心理能量才会足,我们会发现那些爱运动的人,往往体力都很好,每天做事的状态也很棒,身体是你的生产资料,只有身体素质好,才有可能做很多事情都完成的好。

02 心理上的疲倦才是最后压倒你的稻草

虽然身体(生理)方面的要求会导致心理方面的要求,但有些要求直接就写心理方面的。这些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理性的和感性的。

理性要求是指每天我们要完成的脑力劳动、思考及加工处理过程,这些理性要求可能会同时导致身体方面的要求,但也可能仅仅是理性方面的。

罗伯特曾是一名软件开发人员,现在仍然会不时地开发软件。从他每天所做的工作以及做事过程中受到干扰的情况,他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心流状态尽管这是非常富有成效的一种状态,但也会令人难以置信地疲惫。保持心流的要求很高,回报也很高。有研究显示,长期而言,在经历恢复期之后,无论是在特定的技能发展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心流都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们的个体能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完成繁重的认知任务后,个体的能力会暂时受损。大脑能消耗的能量就那么多,它能做的也就那么多。当大脑全神贯注于解决问题、组织信息或完成其他执行功能时,它处理和过滤信息的能力就会下降。即使是相对直接和逻辑性的任务要求其心理处理过程都会暂时地减少你剩余的个体能动性。

感性方面的要求有多种形式,包括日常花费在人际关系和相互理解上的精力。其他时候,感性要求可能来自困难或意外,这种情况会迅速耗尽我们的个体能动性。

任何经历过情感困扰的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所感受到的压力有多大。这种感觉就仿佛个体能动性浴缸底部的洞比浴缸本身还要大,即使周围都是支持你的人,你仍然会觉得不足。

03 你努力的回报是否超出了你付出的代价

人们应该如何决定满足哪些要求,忽略哪些要求?我们应该如何划定边界,让我们既能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又能使我们的个体能动性保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上?

假设我们要包饺子作为晚饭,如果在除夕一起包饺子是家人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并且是每个人都珍视和享受的传统的话,那么这样做的收益是大于成本的。反之,如果有人是为了满足外部或者自身的期待,而熬夜包饺子的话,第二天早上他会疲惫不堪,因为并没有人会在意饺子是自己包的还是速冻的,这样做的成本就会大于其积极影响,同样的需求(包饺子)对于动作发出者有不同的影响,在第一种情况下,收益大于成本,在第二种情况下,成本大于收益。

要确定完成一项活动所需的成本,应该结合它给别人和给我们自己带来的价值来进行权衡,这是决定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重要一步。

“想要做某事”和“你感觉必须做某事”通常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视角。

无论倦怠来自工作、家庭还是来自社会,想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投入,只要跟着本书所传授的策略、技能与方法,就能够一步步减少倦怠感,更多地投入到生活中去。

随着研究的进展,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倦怠并不仅仅与工作有关,同样会发生在能够给予人们价值和意义感的所有领域中,如婚姻倦怠、学业倦怠、养育倦怠、社交媒体倦怠,等等。

有倦怠感的人会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感,这是抑郁症的两个主要症状。严重的工作倦怠会导致个人与客户、顾客、同事甚至最终与家人分离,并由此产生孤立感。人处于倦怠状态,易于患上抑郁症,并产生厌世的负面情绪。所以当我们忙着挣钱的时候,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能量,拿命挣钱之后再拿钱挣命是非常不值得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用命挣钱,明天用钱挣命,真的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