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里看不见未来

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源其实很简单,就是想知道未来有可能会发生什么,会怎样改变这个世界。而我又该怎样在这个时代里立足。

作者的另一本书,人类简史可以说永远的改变了我的某些认知。

而他的这一本书《未来简史》我希望能够得到的答案其实并不需要他告诉未来一定会怎样,我只需要学习,他是怎么根据有限的资料和现在的发展潮流,去推演未来。换句话说就是学习思维方式。

早几年我就不再相信人可以遇见未来,不断思考和观察,不过是希望从历史和当下,找到一点苗头,说是自求安全感也好吧。

要遇见未来,其实作者的思路跟我挺像,就是回过头看历史。

回头来看,几乎所有历史学家都会给人类的历史划上泾渭分明的界限,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离我们最近的信息革命。

历史浩瀚无边,如果我们要了解历史的所有细节,反而会陷入其中看不到真相。但是如果我们的视角横跨了时间的长河。

观察什么是最重要的,改变了潮水的方向。

而什么是次要的,只不过是浪潮之上的小浪花,答案呼之欲出

但是如果你身处于历史中,想要看到未来的浪潮是什么?这个问题,不那么容易回答了。

我还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3D打印这个概念非常火热,火爆程度应该不次于今天的人工智能,当时很多的电视节目都在说,国家要发展,就必须捉住第四次工业化革命。

现在3D打印已经接近很少进入人们的视野,到底是在暗地里面默默成长,还是投身进去的资本和人发现,又不过是一个填不完的坑。

又比如物联网,AR,VR这些振奋人心的概念,会到什么时候,才等到如智能手机一般的行业大爆发,又或者就这么销声匿迹,谁也不敢就此下定论。

未来的人,会怎么回顾现在这段历史,他们会根据什么来抽取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

而作者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是怎么有勇气来直面这个命题,做出对未来的预测。

他给出自己的答案

:科学不知识预测未来,各个领域的学者经常希望拓展人类的视野,因此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是全新而未知的未来,历史领域尤其如此,虽然历史学家偶尔也会提出预言(真正实现的很少),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

事实上,作者也做到这一点,他从草坪的历史入手,分析它是怎样成为身份的象征,并且贵族的风潮是怎么沿袭下来,虽然不被大多数人所知,但是却被广泛接受。

同样的,研究婚姻,研究国家,研究各种观念价值观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重回历史的怀抱,而是告知人们,我们是怎么偶然走到今天,我们今天所接受的一切,也有可能会在未来变成旧时代的裹尸布。

至此,作者像庆典上的小孩,大声喊道:皇帝没穿衣服。

试想一下,我们跟动物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咋一看很好回答,放眼望去都是人类文明的痕迹。但是人类是怎么建立起文明,它的秘密是什么?

我们的智力高?事实上之人还有远方亲戚,不说黑猩猩,跟我更相像的尼安德特人,他们的智力并不比智人低。如今安在哉。

我们会使用工具,事实上,黑猩猩也会。

我们有意识,这个问题倒是困扰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好长时间,只不过他们并不是困惑于人类有意识本身,而是我们怎么证明动物没有意识。又或者,意识是生存必须吗?我们遇到危险,为什么会恐慌,为什么会有开心。愤怒的情绪

如果这个问题还不够清楚,那么回到我们人类的创造物上,人工智能,比如说自动驾驶,在算法的把持下,它能够毫不费力的完成驾驶任务,却不会感觉到烦操,在遇到危险时,也不会因为恐慌而错把油门当做刹车。

如果这些感觉对于执行人物来说并不是必须的,为什么会出现意识。

几乎所有关于人类独特性的比较,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我们都没有办法在比较中获得多少优越感。

那怎么解释人类的特殊性。

人类的优势在于合作的能力

尤瓦尔.赫拉利表示,人类在发展到今天,并不是手脚更灵活,也不是大脑变大了。

我们征服世界关键的是让很多人类团结起来的能力,在地球上只有智人这个物种能够大规模灵活的合作。

我们前文提到的黑猩猩有合作的能力,但是他们的合作范围仅限于熟悉的小伙伴。

而能够大规模合作的,比如说蜜蜂,蚂蚁,他们的合作完全无法满足灵活多变的需要,他们的合作,是刻录在基因里面的本能。

而两万年前,得益于认知革命,我们能够动员起大规模的队伍狩猎,并且依据这个优势,本来同场竞技的尼安德特人,后来黯然出场。谁也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智人胜利了。

得益于我们构筑现实之外第三层次的能力

生活的意义之王

要搞清楚什么是现实之外的第三层次,先明确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的定义。

什么是主观现实:主观现实取决于个人的信念和感受。他可以感觉到愤怒,痛苦,愉快,虽然别人没有办法体会,但你能确定无疑。

客观现实就是事物的存在和我们的信念和感受无关。

就好像自然掉落在牛顿头上的苹果,不会在某一天,突然以另一个角度掉落。

而人类创造出现实的第三层次:互为主体。

尤瓦尔.赫拉利给它下的定义是:这种互为主体的现实,并不是因为个人信念或感受而存在,历史上有许多靠很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他举了一个我们都能切身体会的例子,金钱。

金钱并没有客观价值,1美元不能吃,不能喝,不能拿来穿,但是只要有几十亿人都相信它的价值,你就可以拿来买吃的,买喝的,买穿的。

换句话说,这些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但是极少有人怀疑它存在价值的东西。

我们不怀疑,是因为我们都生活在隐秘的意义之网中,没体会过破灭之时。

还是拿钱来举例子,我们学过钱是商品的一半等价物,而且我们都能体会到这一点,但是等价物的效力是谁提供的?剩下的自己去找实例吧。

而金钱只是众多意义之网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作者进一步提出:如果说的是自己的神,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价值观,因为正是这些给了我们生命的意义,要再说这些都是虚构的,就没那么容易接受了,我们希望,相信自己的生命有客观意义,希望自己的种种牺牲不只是为了脑子里的各种空想,但事实上,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彼此讲述的故事中。

作者还很贴心的给出,判断哪些是客观现实,哪些是我们虚构出来的第三层次现实,只要问问你所相信的实体“是否会感觉到痛苦”就行。人民币贬值,人民币不会痛苦,银行破产,银行不会痛苦。公司倒闭,公司不会痛苦。

痛苦的是遭受这些变故影响的人,但是这个变故影响的只是我们想象的,只存在我们脑海中的东西。

至此作者揭开了人类何以成为人类的原因。

同时,他也让读者走进了他所”编织“的意义之网里。

如果生活的意义都是虚构的,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又有什么事业。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当你换了一个视角去看待你所在环境,遍布着密密麻麻的意义之网,会开始问自己,这些有意义吗?

当你开始提问,你就回不了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来简史》里看不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