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些,你还会什么!

  今天看了一位教育大咖的公众号文章,其中有一句这样写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出一个“无病”的孩子。咋一看,觉得有点难以理解,什么样的孩子是“无病”的?什么样的孩子又是“有病”的呢?什么时候,教育者变成了医生了。接着读下去才明白,原来所谓的“无病”的孩子,是那些有着独立思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可以自发学习的孩子。我不由得感叹,现在要做一个“正常”的孩子也不容易啊!这样的孩子可以说已经具备了成功的素质,至少在今后的成长道路是上不会轻易迷失方向的。

  如果你们家正好有这样的孩子,那么恭喜你有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问题是我们大部分的孩子天生是不具备这样素质的,他们也许有着独立思想的素质,但却缺少坚持的能力;他们也许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是这个东西也许并不是家长希望看到的,比如说打游戏专业户,职业流浪者。所以说,你不能一边潇洒地说,我们需要给孩子充分自由,让他有独立思维的能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边希望他想要的和你想要的愿望保持一致~最好可以进哈佛。这样的自由是假自由,因为你潜意识里面和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差不多,成功的目的是一样的,只不过你伪装得比较好一点。

  真正的教育对于父母来说其实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了,教育自然会轻松很多。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无病”的从精神上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做父母的需要知道,教育的本质不是改变,而是欣赏!除了让孩子知道必须遵守的社会义务和公德外,在决定孩子人生的道路上如何做选择取舍,最终的决定权的是孩子自己的,父母是无权干涉的,我们最多能做的也就是给孩子提供参考意见,和更多的选择机会。父母与孩子从尊重个体的角度出发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的。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

  如果说家庭的教育可以尊重个体,因材施教,那么现有的学校教育体制下却很难让孩子有自己掌握的选择权。比如说,你是没有权利决定自己要学什么,不想学什么的,统一的教材没有选择,老师已经把好词好句都挑出来了,重点也画出来了,作者写文章的寓意也分析得一清二楚,你不需要思考,因为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你只要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就可以了。独立思维在这里是风险很大的,你很有可能把分数考砸,而在学校分数是证明你是否成功的唯一条件。也就是说,在学校最不需要的就是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更容易成功的是那些具有强大的记忆能力和精准答题能力的学生。而当这些“成功”的学生踏入社会时会发现,那些让他们在学校无往不利的成功能力,人工智能都已经能轻松一一搞定,而他们需要面对思考的问题是,除了这些能力你还会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除了这些,你还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