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3

                                  白桦林的守候

想写一点关于朴树的文字。这种隐思是从5月20日晚产生的,自从和同学去合肥奥体中心观看了朴师傅的演唱会,便被他那带着风尘的沙哑嗓音和率性独立的气质所深深圈粉。还记得演唱会开始时座位相邻的小姐姐问我们是不是也喜欢朴树,实际上当时我们都不太了解朴树,只是慕名前来。但聆听了2个多小时的音乐盛典后,这个答案已经毋庸置疑。偶像应该是什么样?舞台上的光影变换,朴树安静地站在麦克风前,勾着吉他,皮肤黝黑,身形清瘦,眼神渺远深邃而又坚定诚挚,歌声沉稳有力。朴树的魅力在于他不改初心的创作态度,在历经了岁月的陈酿后,愈加芬芳。正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于是我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了朴树的名字。我看到时间的沉淀使朴树从曾经那个笑容温暖,眼睛明亮有着忧郁气质的少年蜕变为如今的朴师傅,我终于明白了他们说的“朴树像一个人生旅途上的伙伴,一直从容,从未离开”。从《白桦林》到《清白之年》,朴树的歌里总是跳动着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随着成长而不断深刻,歌词简单却总能恰到好处的击中你的心,给与你正视过去和继续前行的力量。他对待音乐,或者说音乐对于他,似乎成了一种记录成长的见证,歌里有沉思,有释放,有探寻,有迷茫,有坚持,画面感强烈。因此朴树的歌曲大多能够成为经典,在浮华嘈杂的乐坛独树一帜,清净、自由。你听懂朴树想对你说的了吗?

《白桦林》作为朴树的成名曲实在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那温柔沉郁的曲调具有浓浓的前苏联风格,一开始就惊艳了我。加上歌词里的故事取材自二战时期苏联战士的遭遇——其实这样的悲剧在战争年代非常常见——更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情和时代感,使它更加具有感染力。从意境和旋律来品味,倒是颇有几分向苏联金曲《喀秋莎》致敬的意味,但后者曲调更加昂扬,更洋溢着胜利的信念,《白桦林》则显得更加忧伤,歌唱的是被战火烧毁的约定和永恒存在的年轻的爱情。其中最打动我的一句歌词是“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这句歌词里展现的画面是灰暗的,象征和平的鸽子呼啦啦飞过表示着硝烟已经消散,战争已经结束,但是被战火摧残过土地却静无人息,年轻的小伙子们永远地将生命留在了战场上,默默等候的姑娘们也将破碎的心永远地留在了那片白桦林。在国家危难之时,个人的生命显得微不足道,战场上没有个体的存亡,只有侵略与反抗,当一个士兵的死被量化,被纳入集体的英勇的牺牲,他的遥远的母亲和爱人的眼泪便被隐在了历史的大幕之后,成为了没有墓碑的和平的祭品,这实在不能不令人唏嘘哀悼。于是当朴树将这种无奈的哀痛谱成一曲《白桦林》,一下就打动了那些心中有想要守护的人儿的男女老少们,更让人感受到和平年代的可贵。

《白桦林》和《喀秋莎》在歌词上异曲同工,都是简单朴实的叙述,通过对几个场景的特写渲染出战争年代的特殊的气氛,通过几个典型的意象来讲述故事和表现人物。只是《喀秋莎》的节奏更加欢快紧凑,这也契合了歌中鼓励战士勇敢战斗的主题。孕育在战争年代的苏联的民歌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能够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永不放弃,努力生活的坚忍品格。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俄罗斯民族在二战中完成了击退法西斯的伟大反转。就像歌里唱的,每一个士兵心底都有一个“喀秋莎”,这让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渴望胜利的光芒,为了守护身后的那份美好,勇气油然而生。如果他们的死可以换来爱人的生,那么他们便无所畏惧。这样一支有着强大精神力量的军队怎么能不势如破竹,取得最后的胜利呢?而今我们处于和平年代,回首那段日子更多的是为他们为和平付出的代价而沉痛万分,于是《白桦林》将《喀秋莎》的故事续写了一个结局,作为那些永远镌刻在白桦树上的爱情的挽歌。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高高直直,就像是保卫祖国的战士。


说起带有苏联民歌风格的歌曲,不能不让人想到李健的《贝加尔湖畔》,相比于《白桦林》和《喀秋莎》来说,李健的词更加含蓄朦胧,美在意境。也是一首很能体现作者气质的作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