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三尺咋没发洪水?此秘密竟事关朱元璋丨悦毒西游16

古代的中国,竟与我们今天有那么大的差别。有些细节,没人说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

小时候,读《西游记》就有个挺大的疑团:书中下雨,一下就三尺几,咋就没洪水滔天?

这么大的雨,莫说是古代,就是放在今天排涝系统最发达的国家,也一定是水淹全城,一片泽国。

三尺的雨,应该达万年一遇的大灾标准,恐怕有人类以来,老天爷也很少下过这么残酷要毁灭地球的雨!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西游记》搞错了?

其实,这个不是《西游记》搞错了,是我们的无知让我们搞错了!

看此文的朋友偏得了!此谜⋯⋯呵呵,全球首次破解!

01


据说,目前全球降雨量的纪录就是本邦创造的,至今仍然没有哪个国家能打破。

资料显示:1975年8月5、6、7三天,中国河南驻马店地区林庄,8月7日一天降下1005.4毫米,其中6小时降雨为830.1毫米,创新了世界纪录。

1005毫米是多少,以今天的度量标准算,也就是三尺零一点点。

这仅仅才是小说《西游记》中降雨量的底线数啊!

我们看看《西游记》的雨,那可是一下就是三尺好几啊!

第10回,龙王曰:“明日甚时下雨?雨有多少尺寸?”先生道:“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关于降雨量的测量,古人农业立国的思维,让他们采取了一个最实用的方法。

尽管,此次降雨活动,被泾河龙王搞了一次不大不小的破坏,“未时落雨,申时雨止,却只得三尺零四十点。改了他一个时辰,克了他三寸八点”。

本邦古代的时辰,是按一昼夜十二时辰记时的,一个时辰是今天的两小时。未时是13~15点,申时为15~17点。

虽然可爱的泾河龙王为了一己之私,贪污了三寸八点的雨水,可也是四小时降雨量1000多毫米。

这个也绝对够得上降雨量世界纪录了!

或许,有人会质疑:明代的度量用尺,是不是比今天的尺短啊?

告诉你,仅就度量衡尺这一项,咱们今天这些孙子们的智慧,只能比古人低,绝对不会高于古人。古人尺寸的长度是有文化的,常常与天文相关,这里不细说了。

我们今天的尺寸长度,还真是继承了明代的,只是稍微向国际的米与毫米找找齐,没有多大的创造。

别以为这是多大的雨,现代城市遇上200毫米的雨,一定是一片水乡。那么,古代呢?

明代的尺长度平均是33厘米多。目前发现明代尺的实物,非常稀少,仅仅五件。明代的尺,最长的一件为34厘米。

显然,明尺与今天差异不大,那问题可就大了!

大唐时的长安,那是个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人口密度世界第一。泾河龙王的行径,放在今天算得上是为国捐躯。

哪怕是减少一寸的降水,都不知要拯救多少人的生命。

可是,不是!泾河龙王龙头白白挨刀落地,长安城雨霁天朗,洪灾影儿都没有!

大唐长安称得上是世界第一城,排水系统再牛,也受不了四小时1000毫米的降雨,这是怎么回事?

02


是西游作者没见过大雨?没见过洪水?想当然地写出来的降雨尺寸?

能写出《西游记》这等旷世名作,作者一定是个有相当人生阅历的人。连满世界发洪水之事都不知道,这部书怕不会有今天的价值。

幼年时曾想:是不是天庭神仙有权,任性?雨想下多少就下多少。

年长后明白:本邦天庭神仙自己吃几碗干饭可能不知道,但下多少雨必须得知道。仁政这点政治都不懂,还统治什么世界?

天天在天上下雨造灾反人类,不如叫魔鬼呢!

一场300毫米的超强降雨造的孽,就已经足以毁掉一座城市。300毫米,哪可还不到一尺啊。

《西游记》一书中,天庭施雨一下就三尺多的时候,可绝不止是大唐国都长安一次。

所有超过100mm的降水,对城市都是考验。当降水超300mm时,对城市就意味着灾难!

唐僧取经团队西行至乌鸡国,国王回忆举国干渴盼雨之时,也曾下了一场滂沱透雨。

37回,乌鸡国王道:“在危急之处,忽然锺南山来了一个全真,能呼风唤雨⋯⋯只见令牌响处,顷刻间大雨滂沱。寡人只望三尺雨足矣,他说久旱不能润泽,又多下了二寸。”

下了三尺二寸的雨。若是算来,这次超过了大唐长安城的那场超级大雨了,真正刷新出一个世界纪录。

这是什么意思?是嫌长安的雨不够大吗?总不能让刚刚遭受旱灾的外国人民也遭受涝魔劫难吧!

可是,不必多虑,没有洪涝!这是次救人于水火的及时雨!老国王说“朕见他如此尚义,就与他八拜为交,以兄弟称之。

乌鸡国人民还不知道怎么感谢这位大救星呢。要不然,老国王再傻也不会和个道士拜把子,平起平坐。

当一个地区的降雨量超过500mm时,还没有哪个地区能免于灾祸一一泱泱洪水来了!

当取经团一路西行,到了车迟国,咱猴哥破了虎力大仙等道士的求雨法术,尴尬的道士只能说:“今日龙神都不在家。”

而后,大圣作法,请来龙王,“雨自辰时下起,只下到午时前后;下得那车迟城里里外外,水漫了街衢。(45回)

气象学上,日降雨量达到250毫米的,就是特大暴雨。大圣弄的这场雨显然也不小。但是,取经团是布恩施泽的,雨弄得再大也不能让人家遭秧!

《西游记》下雨尺寸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是古人对雨量的计算方法,与今天完全不同吗?

也许,问题的结症就是在这里。

03


今天的人在解读古人的作品时,常常犯自以为是的错误。

翻阅明代的书,可能时不时就会遇到下三尺雨的情况。

《三国演义》第29回,孙策要于吉祈雨,下的也是“三尺甘雨”。

忽见黑烟一道,冲上空中,一声响亮,雷电齐发,大雨如注。顷刻之间,街市成河,溪涧皆满,足有三尺甘雨。

如此看来,三尺雨像是明代人对大雨的一种说法。只是,无知文士常常混淆三尺甘雨与水深三尺。

明代对于降雨量的测量,是有专门的工具尺的。水入土几尺几分几点按要求必须如实奏报。

但是,与《三国演义》不同,西游中的雨下得几尺几寸几点清请楚楚,分明是用仪器测量过的。

《西游记》87回,大天竺国凤仙郡郡侯发榜招贤:累岁干旱,“望十方贤哲,祷雨救民。”经过悟空一番努力,玉帝开恩赐雨。

传旨:“著风部、云部、雨部各遵号令,去下方,按凤仙郡界,即于今日今时,声雷布云,降雨三尺零四十二点。”

一日雨也是“下足了三尺零四十二点”。这尺寸是怎么测量出来的?

这件事的详情,可事关大明开国皇帝。对,就是那个鞋拔子脸的朱元璋朱重八。

原来,明代计算降雨量,不是如今天有标准量雨器。大明降雨量测定,以雨水“入土深浅”来确定。

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坚持农业立国国策,他确定了“雨泽奏报制”。

从小到大,《西游记》带给我们魔法般的奇妙体验。可是在这部书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孩子!

《明史》卷八中记载:仁宗朱高炽夸他爷爷:“祖宗令天下奏雨泽⋯欲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

而且,明政府还公布府县上奏标准格式:“雨泽事,据某人状呈:洪武几年几月几日某时刻下雨至某时几刻止,入土几分”(《大明会典卷76》)。

雨下了三尺几点,原来是雨水入土三尺多少啊!以今天土壤测墒情知识来看,就是一次标准的大雨啊!

《西游记》目前认定的作者吴承恩,以他当过县丞的经历,这类申报就是县丞的工作。对此,没有人比县丞更熟悉。

三尺几分的大雨,不等同于今天的降水量,但这不过是四百年前明人小小的一笔。

可就是人家随手这一笔,让我的孩提时代疑团延续到现在。

唉!这就是《西游记》,在她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雨下三尺咋没发洪水?此秘密竟事关朱元璋丨悦毒西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