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心智模型

成长型心智模式推动人们不断创造,与现实发生互动,从而实现心智的自我进化。

发展成长型心智模式的方法有三种:1.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2.思考行动的控制的两分法;3.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

目标与张力

一条河流想要流动起来,需要三个条件:1河流源头与终点的落差产生的张力;2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3不断补充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落差,喝水就会停止流动;如果没有河道,河水就会失去方向;如果没有源头活水,河水很快就会枯竭。

其实,成长型心智模式也是如此,它会让我们的自我不断发展。具体地说,河流的落差就是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他推动人去行动;河道就是行动的方法;源头活水就是与现实的接触。没有没有目标,就不会引发行动;如果没有方法,行动就会变的盲目无效;如果没有和现实的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奶中的僵固的规则,不会有什么发展。

但是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见一个关于张力的问题:很难有持久改变的动力。

你是否经常制定计划与任务,第一天,活力十足,完成了所有任务,你很开心;第二天下午,你开始觉得有些累了,没能完成当天的任务,很沮丧;第三天,你开始拖延,一项任务都没有完成;第四天,你开始思考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我的生活就是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吗?这些无聊的任务有什么意义呢?看来我缺少一点价值感,一点奋斗的理由和梦想。可以预见,对人生意义的寻求不会帮助人们找到可持续的改变的动力,只会变成一轮又一轮颓废、拖延、沮丧和振作的开始。

为什么这些计划和目标没能带来持续的动力呢?

创造的思维结构

产生张力的两种思维结构:1创造的思维结构;2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

只有创造的思维结构才能获得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是没有持续的张力的。

创造的思维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呢?就像画家要去画一幅画,作曲家想谱一首曲,他们都有一个确切的、想要完成的东西,这就是创造的思维结构。反之,如果用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创作,就会陷入很多普通人面了困境。很多人的目标是“别再那么颓废了”,与之产生的对应的张力是缓解问题带来的焦虑,而不是完成类似一幅画这样确切的东西。所以只要一努力,焦虑就会缓解,焦虑带来的张力就会消失。张力一消失,人们的行动也就会少了,直到问题重新出现,人们再次变得焦虑,这种张力才会在此聚集起来。所以才会出现从打鸡血到颓废的不断循环。

利用创造的思维结构就可以打破这种死循环。为射门创造的思维模式可以产生持续的张力呢?《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给出了一个答案——因为爱。“自我发展心理学”的作者陈海闲老师因为对于这个课题的热爱,不断地完善课程,后来出了书籍。想把它从一个理念变成现实的冲动,为他带来了一种持续激发行动的张力。

这就是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它就像生一个孩子,生孩子的过程并不需要我们强迫自己努力,我们只需要爱这个孩子就可以了。

行动的持续张力

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把事情分成了两部分;1.我们想要完成出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这两者之间有一种永恒的张力。激发我们的行动,由此要想成事,我们只有想完成的作品还不够,还要能够面对现实。

如果你想继续学习深造,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呢?

生活不是美好的饿乌托邦。暂时没钱去追求梦想,这就是一个现实。创造性思维并不是让我们忽略现实,相反,它让我们承认现实的无奈,让我用一种不同的目光去看待现实——把现实看成创造的条件限制。而解决问题的思维,会把限制看作目标是否成立的前提。

创造性思维的人可能会想:“我想读书深造,可是现在没钱,怎么才能实现目标呢?如果钱是创造的前提条件,那我要先去挣钱。这样一来,当他在挣钱的时候,他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

可是,解决问题思维的人就会想:我连钱都没有,还谈什么读书深造,这压根儿不可能。于是他放弃了他的目标。

这既是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

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在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生命,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想环境能提供什么,在想自己的目标不是现实,该树立怎么样的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型心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