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比较多的时间,我又反复思考了一下手机上瘾这个问题,现代社会是否我们可以“戒除”手机,还原我们“原本的生活”?原先我是抱有幻想的,也写过一篇文章《为“手机奴”画像——我们时代的新人类》,对拿着手机“刷刷刷”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说实话,我对于拿着手机到处走,刷刷刷——进行所谓网络赚钱,说话也不正眼看别人一眼的现象还是挺深恶痛绝的,但是有一件事,我再次发现。
那就是,
现代人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
比如,现在的健康码,没有手机,连出门都出不了。如果发生在没有手机的时代,可能还要自己上门去找某某某批示,盖章才能通行。当然,这是现在一个极端的情况,但,从这个特例体现出来的是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一向反对机不离身的作者,会认为手机也是在现代生活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是交流的效率问题,没有手机之前我们绝大多数的交流是 口头交流(谈话),书面交流(文件处理),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口头交流,书面交流的频度并不高。
口头交流的运作方式是那样的呢?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无非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比如:
思考-》编码-》发出声音 ——》听到声音-》解码-》理解
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个过程的沟通效率如何?其实是很低的,举个例子,小王喊小明吃饭:
小王:“小明,今天晚上请你吃饭”
小明:“好啊,在哪?”
小王:“狗子胡同”
小明:“三号巷子那个?”
小王:“对,八点钟”
小明:“有几个人?”
小王:“三个,你我,还有小东”
小明:“有什么事?要请客?”
小王:“别问,去了就知道了!”
小明:“好的”
这就算基本沟通完了,但不排除小明找不到地方的可能,或者忘记时间的可能,那么我们就让小王跟小明的沟通更靠谱一点,书面沟通,小王给小明留一个字条:
“小明,今天晚上八点在三号巷子狗子胡同,我请 你和小东三人 去吃饭,原因见面说,必到!”
当然你说直接用口语表达出来,也是可以的,但没有人会这样说话,因为口述的句子太长非常难以理解,甚至听了前半句就忘了后半句。
那么,给他们配上手机,会怎么样,小王会这么做:
@小明@小东 [照片][坐标]今天八点请你们吃饭,不见不散
稍微思考一下,你会发现,沟通效率是指数级别的不同。换句话说:
数码网络的沟通代表更高的生产力
这个还可以说开去,比如造假成本更高。
其次,与多个沟通目标的实时沟通,跨时沟通。
实时沟通的例子,比如网络的视频会议,网络视频等等,在基本同步的时间里进行交流,这在20年(2000年互联网才刚刚兴起)前都是难以想象的,现在简单的一个手机就能搞定(当然,你还需要网络,手机仅仅是一个客户端)。
跨时间交流,比如经常用到的群发,分享之类,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实时发给所有人,但发出信息之后会逐步传达到每一个人,可以说是超越时空的交流。
比如,小王吃了一个很美味的水果,发了一张朋友圈照片,小明说不定是上厕所的时候看到了,点个赞,小东洗澡之后看到了,点个赞,小西摸鱼的时候看到了,点个赞。同一条信息在不同时段传递给不同的个体,而且还能进行分时交互。
这是完全不适用原始的口头表达的!
再次,基于信带的交流还在发展
比如说虚拟实境,虚拟现实等等,随着网络技术进一步应用,更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交流沟通方式会走上台面甚至走上主流。
基于声带的沟通会怎样?
个人以为,基于声带的交流会逐渐艺术化,专业化,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
是的,不用嘴说话成为新的“日常”。
理由基于如上所述:
沟通效率低,有时候说了半天就是一个 是或否的问题。(一个 bit 的问题)。
不能同时和多人多个时间段里进行交流(要会那是神仙)。
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受限于人的肌体条件,自然进化也没有为我们进行加成)。
所以,口头表达不能满足现代人生活、工作的需要,会成为一种艺术或休闲。
但是我的言下之意,并不是说人们就此会拥抱手机。
我想说,其实手机也只是一种媒介,未来也会消失或被取代。
另外沉迷手机带来的娱乐,并无助于交流。好比一个人话多,但都是自说自话一样,无助于交流一样,手机也是如此,尽管拥有更高的沟通效率,“刷刷刷”不能改变低效的时间,仅仅是浪费时间罢了。
在此,想为前面一篇文章加一个脚注《为“手机奴”画像——我们时代的新型自闭者》,当然这个话题还可以进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