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基诺族特懋克节的文化变迁 丨 山水林上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不断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向边疆民族地区蔓延,包括节庆在内的各种少数民族文化日益受到冲击,少数民族节庆的原生性受到挑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族的传统节庆开始逐渐消亡,传统节庆文化已经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一些得以保留的传统节日也在文化内涵、形态和形式等方方面面发生了较大改变本文选取基诺族最重要的传统节庆——特懋克节为个案研究,通过对特懋克节的由来、文化内涵、活动内容、现代性变迁,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特想克节的文化变迁,特懋克节与城镇化进程的现代性融合,调适以及再生,找出了城镇化与节庆文化的表征、内在关系及城镇化与节庆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4) 关键词:特懋克;城镇化;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811(2014)03-0422-3 基金项目:2014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Y258。 作者简介:马伊(1986.09-),女,回族,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城镇化,也被称之为城市化,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广大西部地区,城镇化已然成为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少数民族人口流向城市从事非农工作,另一种是少数民族地区(尤指当地农村)发展为城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挑战。
一、城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的文化变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文化逐渐开始消亡。一些得以保留的传统节日也在文化内涵、形态和形式等方方面面发生了较大改变,由政府主导构建的节庆文化充斥着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节庆的文化变迁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识,民族共同体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的共同体,民族文化包括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改造自然、适应环境的结果,是少数民族人民在劳动中所形成、积起来的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建筑、医药等显性的民俗和规范、制约本民族人们的宗教礼仪、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等隐性内容的结合概括起来就是各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传说、节令、礼仪、习俗、文学、美术、雕刻、建筑、服饰、音乐、舞蹈、戏曲、宗教等等。对节庆的定义还要追溯到节日,即“节日是各民族依据传统的宗教祭祀、农事生产、历法等因素而形成的相对凝固的时间及地点、活动方式的社群活动日,它具有全民性、集体性、传统性。”传统节庆是传统节日及节日庆典仪式、活动的简称,是在文化发展中由社会集体记忆的既有的解决各种人类问题的文化途径的特定时间节点及表达方式。所谓节庆,是指围绕各类节日而形成的文化习俗及其他所开展的相关纪念、庆祝等活动的总称。因此可以说,节庆是云南少数民族最为重要的民俗文化事项之一,是各个民族依据传统节日,集民族宗教、艺术、服饰、饮食及文学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各民族节庆由于其不同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常分为纪念性节庆、农事性节庆、祭祀性节庆、交流性节庆等。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于文化变迁的定义和说法也各有不同。德国社会学家普查夫认为文化变迁可以理解为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制度的变化;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变迁是现存的社会秩序,包括它的组织、信仰和知识,以及工具和消费者的目的,或多或少发生改变的过程;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伍兹将文化变迁定义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所发生的任何变更,不论这种变更是内部发生的,或者是由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而产生的。”国内学者定义的侧重也各有差异,周建新、孙本文、石亦龙等许多学者对文化变迁作出了不同的定义。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即认为文化变迁是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就本文而言,节庆的文化变迁主要是指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民族宗教、艺术、服饰、饮食及文学等一体的文化活动中的变化,是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城镇化与文化变迁的内在关系 当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与节庆文化的重要联系在于:(1)节庆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包括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文化建设,节庆文化的建构与恢复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有助于提升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文化品位;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化的发展。(2)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节庆文化的变迁,也削弱了节庆文化的“原生性”。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城镇化使少数民族从农村迁移到城镇,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城镇化,使原生态的节庆文化遭到破坏,传统文化的凝聚力遭到了削弱。(3)节庆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调适和再生。文化本身就具有再生功能,文化调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城镇化与节庆文化的调适最终形成了现代性鲜明的少数民族节庆文化。
二、基诺族特懋克节的现代性变迁 基诺族①,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建国以来国家最后确认(1979年)的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特懋克”是由基诺语音译过来的,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基族把一年分为12个“过去”,它是基诺族村寨每年在春节前根据物候变化,而举行的一次祭祀活动。在过去,特懋克节通常为三到四天。1987至1988年逐步恢复,自恢复以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政府主导的特懋克节较之以往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特懋克节的由来、文化内涵、活动内容、现代性变迁(形式的现代化、内容的简化、仪式的变动、节庆时间的缩短、参与度的降低等)都已显现。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适应和再生功能减少了文化变迁过程中造成的文化冲突与社会冲突,与此同时,节庆的原生性逐渐衰弱甚至消亡。 (一)近年政府组织的特懋克节 基诺乡辖巴卡、洛特、新司土、迁玛、巴亚、司土、巴来7个村委会,共46个自然村。特懋克节曾经是这里一项重要的祭祀性节庆活动。按照基诺族的习惯,通常是父母寨先过,然后子寨方可过节。各个寨子过节的时间稍有不同,也便于各寨之间相互走访交流。每年的春耕前,山上的“节波”花开了,寨子的长老就开始组织安排过节。第一天,剽牛和祭鼓;第二天,祭铁匠;第三天,清理帐目。而特懋克节在1958年左右逐渐停滞,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被迫停止。1988年1月28日经过西双版纳州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将特懋克节的法定时间定为每年的2月6至8日。根据当地政府近几年组织的特懋克节活动方案主要为:1、前期准备工作阶段:编印宣传折页、宣传展板、制作完成邀请函、餐券、舞台搭建以及会场背景设置工作。2、节日期间工作阶段:以庆祝大会为主,开展民族服饰工艺品展示、基诺族民间个人才艺展演和体育竞技比拼系列活动。从活动进程来看,政府组织的特懋克节以宣传基诺乡知名度为出发点,以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为手段,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这与传统的节日相比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被放到了一个次要的位置。 (二)特懋克节的现代性变迁 过去,特懋克节是基诺人最隆重的节日。在节日的那天,人们迫切等待卓巴敲击供奉在他家里的神鼓,随着隆隆鼓声传遍整个寨子,人们便开始穿上节日的盛装,纷纷涌向预先选好的剽牛场。人们总是选好一头健壮的黄牛,等大家都来齐的时候,卓巴便开始念诵一直流传的剽牛词,剽牛即将开始。等卓巴念完剽牛词,长老们便开始指挥人们剽牛。一群成年的男子,每个人手握锋利的竹标,对他们来说能够牛是非常荣幸的。在指挥中,他们轮流飞射梭镖,黄牛在欢呼声中流出吉祥的血液。此时,他们便开始宰杀黄牛,剥皮分肉。分肉总是这样进行,人们先取出7份奉送给寨子里的七位长老:即卓巴、卓色、巴糯、色糯、可补、补糯、奶奴7位权威的老人,他们在祭祀、婚嫁、丧葬当中分担不通过的角色,总是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给长老们分送完后,寨子里的人就按各户凑钱的数目和人口分食。人们聚集在那里等待,计算好分量后拿着盆子和木桶,点到的家户一一领取。这天早上,很多家户还合伙宰鸡或杀猪。人们希望通过备办丰盛的酒席来表达节日的喜悦。中午,各家各户都要带上自己准备的酒肉到卓巴家祭祀大鼓,他们一直都坚信,基诺人是从大鼓里走出的民族。大鼓前面摆放铁匠使用的铁锤、铁钳以及鸡毛、生姜、芋头、鸡冠花、金盖花、小乳猪等物品。七位长老按顺序而坐,卓巴念诵祭词之后,握锤击鼓三声,人们便开始跳起大鼓舞,唱着传统的基诺族新年歌,这时对基诺人来说,新的一年正式开始。傍晚,七位长老便开始到寨子里向各家祝贺,所到一户便与他们交谈和吃年夜饭。待大家吃完年夜饭后人们又开始相约到卓巴家唱辞旧迎新歌。男女青年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到了第二天,人们将准备好的竹鼠送到铁匠家中,铁匠便和徒弟们带着人们到卓巴家打铁。每一年,在歌声和欢呼声中铁匠都要烧一块铁片敲打,这寓意着人们在新年将会得到更好的新刀新斧,顺利投入春耕播种且祈求丰收。人们也会准备好酒、肉,在祭词声中祭祀铁房和铁匠。然后,人们便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打秋千、打陀螺、丢包和踩高跷,或者寨子的人们走亲访友,备好酒菜招待来访的亲朋好友。第三天,一部分人便开始清理欠账,到债主家致谢。基诺人总是知道和理解这样的节日是怎样的一种活动,对他们来说意义深远:迎接新年、祭祀神鼓、祭祀铁匠、欢度节日。 1988年恢复特懋克节以来,政府每年组织举行过节但较之以往已出现了许多变化:1、形式的现代化与内容的简化。现代意义上的特懋克节已逐渐失去了当年的神秘和神圣。所有各项活动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例如在过去,制作大鼓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过程,在公鸡打鸣和天亮以前,由寨首和长老们,找到一棵神树,拿着宰杀的公鸡酒先祈祷神佑才开始绷鼓,而现在的大鼓按照传统的工艺直接制作出来;牛已经变成为简单的杀牛、分牛;打铁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也早已烟消云散,祭祀铁匠也逐步消失。过去的特懋克节非常隆重,整整三天,各个寨子里洋溢着浓浓的过节气氛。自恢复以来,内容不断简化。祭鼓和祭铁匠活动只能从流于形式的舞蹈里找到从前的影子,长老的权威和原始宗教信仰的神圣也逐渐被新的信仰(如94年来各寨子出现信仰基督教的情况)所分化。2、载体的变化。文化的传承总是与载体有关。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人口大量流动,许多基诺族中青年因为求学、经商、打工、劳务输出等原因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流向全国各地。中小学的教学已经没有专门基诺族语言教学,会说基诺语的小孩越来越少。3、仪式的变动。主要表现在原有传统的祭祀仪式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主要以政府组织的文艺表演为主和几个寨子里保留的不同仪式,如么卓寨的《迎送鼓》普米的《跳芦笙》、回鲁的《司土拉》等。4、参与度的降低。随着政府对节庆活动的干预,许多节庆活动逐渐过度依赖政府而出现民间民众参与的降低。节庆活动的设计、策划、组织、运作以及人、财、物力资源大都由当地政府承担,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将任务分摊给各个部门、企业和个人,民间和民间组织参与不足。民俗仪式的变迁是民族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标识。
三、城镇化背景下基诺族特懋克节面临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文化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形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有重要的关系,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基诺族特懋克节出现了特点鲜明的现代性变迁。就其面临的问题和深层次的原因归纳如下: (一)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外因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首先是使基诺乡形成了与过去农村完全不同的生计方式。过去的基诺族人民主要依靠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即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男耕女织是许多少数民族生计方式的共性,城镇化把大量的农村人口赶到城镇,他们外出务工或者自己开始经商,转变为现代性的生计方式。其次,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发生变化,除主要的经济生产活动外,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例如乡镇KTV的兴起,少数民族健身操的流行改变了过去以唱民歌、打猎捞鱼、打跳篝火的方式。再次,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从过去神圣崇拜和以寨首长老为权威的集体价值观,转变成为开始追求个人经济发展、自我实现以及个人幸福的价值观念。此外,他们的社会结构、组织形态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城镇,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聚居地,对乡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人们开始受到都市文化的冲击,逐渐背离本民族的传统及其价值观念,节庆文化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 (二)文化内涵的逐渐消逝和文化自觉意识的降低——内因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曾提到过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对文化的来历,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有清楚的认识。文化自觉意识的降低是基诺族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自觉从本质上就是要求突出文化的“民族意识”或“主体意识”。特懋克节作为一种典型的节庆文化,是能够发挥保护和传承基诺族传统文化、适应文化变迁的重要力量。 特懋克节的文化内涵已逐渐消逝,对节日由来的传说知道的人越来越少,节日的功能和意义已不如从前,伴随而来的特懋克节活动流行形式,充斥旅游开发与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前的特懋克节,是每个基诺人的节日。而如今人们主要是参加以政府主导的节日主题活动,卓巴再也没有往日的权威,他们都安安静静呆在自家中,仅有的一些名气让他们偶尔显得多余。基诺族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已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消逝。基诺人文化自居意识的降低表现在人们逐渐开始遗忘节日的内涵,节日的意义较之以往以发生变化;基诺族信奉的神灵和大鼓都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神圣,长老们在日常生活中已显得不再重要等。 政府主导组织的特懋克节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基诺族文化的综合凝聚力和竞争力,提升了基诺乡的知名度,打造了民族节庆文化品牌,促进了节庆旅游和改善了当地的旅游投资环境。但也存在许多缺陷,比如流于形式、过度的旅游开发和经济利益的追求,操作过程及活动方案缺乏创新,政府投入力度不够等等,难以发挥特懋克节的积极作用。节庆文化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文化变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要发扬基诺族传统文化,适应城镇化的进程必须充分发挥节庆文化的作用。基诺乡必须从城镇化的规律和各种优势资源出发,深化对基诺族地区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构建与基诺族地区城镇化相适应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
注释: ①基诺,意为“跟在舅舅后面的人”,因此也被称作“舅舅的后代”,过去汉释音译又常常称他们为“攸乐”族。目前普遍认为,基诺族主要有阿哈、阿希和乌优三个支系。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基诺族人口共25000人,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乡,包括周边的勐旺乡和勐养乡一带,其他一部分散居在周边其他乡镇。
参考文献 [1]张文礼,王瑞平.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及其调适[J].长江论坛2008,6. [2]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3]马佳宏,黎天业.传统节庆文化: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肖剑忠.节庆的文化功能与现实隐忧[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5. [5]陈沛照,刘涛.论人类学文化变迁的内涵[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6]杨顺川.全球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6,7. [7]张锡盛.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基诺族——景洪基诺山基诺族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镇化进程中基诺族特懋克节的文化变迁 丨 山水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