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模仿他人

弥太郎《思考的要诀》今天读完,来继续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书的最后一章他写一个自己的观点:越全球化,越应保持自己的特质。

他说,“不模仿他人”的这项基本思考,也包含了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时尚品味等全部范畴。只要像自己,就能感受到活着的幸福,以及活着的实际感受。不模仿他人,虽然会困惑、失败、丢脸,但是偶尔也会有受到赞美的时候。

这里我一开始有点困惑, 比如,我明明是认为模仿在很多时候是非常有效的,就像有人提到的镜像神经元,我们看到有人能做到,也会模仿想自己尝试看能否做到。

但这里就又想到我们该怎么找到,发现自己的独特。被镜像,积极去尝试,是对的,因为弥太郎也说,想要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就是想要了解自己的独特,必须先不抱持莫名的偏见,用于进行各种尝试。

比如,如果有新事物,就试着尝试一次,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比否定自己未知的东西更可惜的事情了。

就是在见识,在经历,在尝试了各种可能性之后,发现自己的特质,珍视自己的独特。

我觉得敢于这样去从容经历,再勇于做自己,而不是模仿,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所以又想到那一句祈祷:给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接受我不能改变的,并给予我“分辨这两者的智慧”。

这些,让我不免又会想,那我们今天都在说的成长,它到底是什么,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

之前听到很多人会说提升,迭代认知。我听王烁在重新讲精品课,他也定位是认知课,他提到了博雅,通识教育。

我此时浅显的理解为,提升认知,以及我们成长的各种手段,比如写作是为了锻炼深入思考能力,英语也是成长路上,提升认知,见识世界的有效工具,这些无非都是为了增长我们“分辨这两者的智慧”。哪些是我们能改变的,哪些不能。

最终发现自己的独特,做自己。我忽然想到,如果能做到这些,这个人该有多热爱生活啊!写到这里,再次深深认同弥太郎说的,只要像自己,就能感受到活着的幸福,以及活着的实际感受。

武志红也说,活出真实的自己,想法不是你,只有体验才是自己的,要真实鲜活,要像自己。

我想起郑渊洁写他的母亲,他说自己是在母亲的独木桥教育中长大的。我也时常想起来他说的故事,他说1977年恢复高考,当他也准备参加高考时,母亲阻止他。母亲说,别人都考大学,你就不用考了,任何知识都是可以通过自学完成的。她还说,假设人生成就用10分衡量,如果你是大学学历,你取得了7分的成就,别人看你也就7分。如果你是小学学历,当你取得了7分成就时,别人看你就是10分。于是郑渊洁放弃高考,直接奋斗人生。他受母亲的影响,成为作家后,依然要走独木桥,一个人写一本期刊,并坚持很多年。

或许也可以理解,郑渊洁在认识了自己的独特后,很勇敢自信幸福的做自己。

这些还给我什么思考呢?

或许有了这些认识之后,我们就少很多随大流,少很多生怕错过什么时的慌张。新事物出现,去尝试就好了,但我们在尝试之前可能就会是从容的,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有对自己整体的掌控,知道做这些都是最终为了结合自己的独特,走自己的路。

感谢可以与你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模仿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