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疗大赛道

杜莹,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再鼎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医药创新的时代弄潮儿,世界权威杂志2015年全球生物医学界12名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1994年,杜莹在美国辉瑞开始了职业生涯。2002年,杜莹归国回到上海,在张江创办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10年间创造了医药领域的多个本土第一。2014年,杜莹再次创业,在张江成立再鼎医药,致力于研发癌症、自体免疫及感染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物。2017年,再鼎全球研发总部落户张江。“我们走得早一步,年纪不算很大,爬到了山顶,人生不可能停在那儿。”杜莹正带领再鼎医药再一次攀登生物医药界的“珠穆朗玛峰”。

“一马平川”却“海纳百川”

海归们从这里起步

第一财经: 您和浦东是在哪一年结缘的?

杜莹: 2000年开始,我有回国意向的时候,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集团邀请我主持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我看了很多国内的企业,也签了一些企业的合作,但我觉得要想真正开发生物医药,就一定要有研发,也就是自主创新,所以我跟和记黄埔提出想要创办一家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当时考察了很多地方,最终选择张江。虽然那时的张江是一马平川,但能够在上面画出一个蓝图,而且从政府角度来讲,确实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

第一财经: 在和记黄埔医药的这十年当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杜莹: 我博士毕业以后进了辉瑞的中央研究院,在那里有幸和一批科学家们一起,参与了两个重磅药的研发和最后上市,这个过程给了我一些启发:一方面规模很重要,另一方面经验、人才和政策等各方面的组合也很重要。我觉得中国需要这样的企业,所以我就回到自己的本行再做一遍创新药。回国后,从美国辉瑞上万人的研发团队到一个人单打独斗,我发现跨界人才非常稀缺,能够吸引到也是非常困难。因此这一路走来,吸引人才一直都是很大的问题。那个时候国家创新药还在发展初期,所以我们当时做了很多中国的第一,我们与药监局共同开发了绿色通道,与跨国巨头们合作,还把自己研发的产品对外授权,并继续由我们推进下一步的研发。

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制药企业从原料药、低端制剂到高端制剂,从me too、me better、到me best,创新能力一步步进阶,从中国走向世界。一般而言,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除了海外并购、合作开发等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向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临床试验并获批上市,另一种则是licence out,对外授权,由国际公司引进国内创新药的海外权益。

十年培土 创新药生态链渐成

第一财经: 您什么时候感觉张江具备了药谷的生态了?

杜莹: 其实一开始我觉得非常孤独与彷徨。怎么样才能活下去?怎么能够得到投资人持续地支持?员工怎么样能够跟你一起走下去?这些都是让我一直纠结的现实。当时浦东包括张江非常关心我们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有外企的研发机构进驻,比如葛兰素史克,我们也一起共商人才计划。从我们创建和黄开始,就是要打造自己的人才,当时外界称我们和黄是“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研发人才,现在这些人才已经到各行各业发展。那个时候确实没有这个生态链,我觉得大概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前几年才真正聚合起来。

第一财经: 十年左右的时间,会感觉这个气候形成了?

杜莹: 气候形成了,就是这样的生态链。我非常感谢药物所的陈凯先院士和蒋华良院士等,他们给予了我很多鼓励、支持和合作,药物所的很多人才也给我们提供了新鲜血液。外企的进入、研发外包机构的参与、小的创新企业的诞生,对我们来讲都是非常正面积极的。过了十年以后才有真正药谷的概念,但其实创新药真正形成并被国际资本认可,也就是近四五年的事情。

再做“攀登者” 二次“挑战珠峰”

第一财经: 2014年您创立再鼎,应该算是二次创业了,为什么呢?

杜莹: 第一次创业很多想做到的事情都没有实现,就好像登珠穆朗玛峰,一开始登上的可能不是主峰,但是登了一次,也就给了自己信心。我看到了中国未来更加支持创新药的趋势,而且国际也预测中国会是第二大市场。同时人才方面在不断更新与升级,资本市场也很鼓励。这再次给了我一种信心,很多以前的同事就说你出来吧。这次创业我们就要上珠穆朗玛峰了,所以我们公司里最大的会议室就叫珠穆朗玛峰,201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时的代号也叫珠穆朗玛峰。

第一财经: 2014、2015年的时候,会不会感觉到创业有竞争了?

杜莹: 当时倒没有想那么多是不是有竞争。当然做创新药,也要看外部是不是在同时研发同一个靶点,这个过程中的竞争应该是非常激烈的。但是我觉得一个好的企业家,好的科学家应该专注在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只要你做到精致,外部竞争最终都会被超越或者被淘汰。很多人说,你已经可以华丽转身了,为什么要再从零到一?你已经超过了一,为什么不往上走?我觉得是一种情怀,十多年以前想做到的事情,我想再重新做一遍。两年前有幸跟郎平在一起聊天,郎平最近有一个访谈,我感触很深,她说第一次登山,你可以鼓励大家说登到山顶是你的终点,那第二次登山,拿什么来鼓励大家?这一次创业对我来讲,更多的是享受过程,目标明确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

第一财经: 从时间上看,201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今年9月在香港上市,这样的节奏您如何评价?

杜莹: 在资本市场,不论国内国际都算是非常快的。但我觉得这个快本身也要感谢第一次创业的收获与中国的大环境,因为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市场,各级政府包括监管机构都在努力思考怎么样才能更快造福于患者。另外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也产生了强大的市场需求,这些需求造成的快与我们团队的追求创新极致,都是有关的。

开启创新药本土模式

第一财经: 如果说您的创业是攀登珠峰追求一种高度的话,那再鼎做的医药产品应该是追求一种广度,能够覆盖更多人群。再鼎的创新药体现在哪里?

杜莹: 我们现在已经上市的有两款。第一款产品是针对卵巢癌患者,在全球临床的效果可以看出来,它是非常广谱的,为卵巢癌患者解决了很多之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它不光是中国新,而且是全球新,覆盖面很广,另外,这个产品是唯一一个在中国病人的卵巢癌上完成了三期临床的,我们针对中国病人的特性改变了它的起始剂量,不仅在疗效上达到了我们最初的目标,还降低了因剂量不适合中国人体质而造成的一些安全隐患。第二款是治疗脑胶质瘤的药物,这个病五年来全球都没有一个好的疗法,而我们这款有针对性、副作用小,今年5月我们获得了医药管理局的批准,这是继五年前这个领域获批新药之后,唯一一款针对脑胶质瘤患者的全球新产品。

第一财经: 公司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值得期待?

杜莹: 我们的行业就是为患者提供最好的疗法,我们现在有两款药已经在医药管理局的快速通道中审评,一个是对于胃间质瘤,另外一个是对于抗感染。同时,我们针对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与胃癌等癌症,大概有16款药物在国际多中心临床,包括与合作伙伴联合做的药物,以及我们自己从张江实验室创出来的两个药物,即便在疫情情况下,我们在纽约和悉尼都有很多临床中心。

第一财经: 您觉得张江药谷什么时候在创新药研发与生产上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杜莹: 20年前我回到中国的时候,每次在学术会议上讲起来中国创新药,大家都非常质疑,中国这方面没有过先例。但到现在我们确实看到有这样的先例,我们自己的企业也在做这样的事情,随着我们现在对药理、化学、生物越来越了解,包括借用人工智能等手段,中国在这个方面后来居上,我倒是更有信心了。

第一财经: 与国外相比,您觉得我们自身的优势在哪儿?

杜莹: 首先,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其次,这些年来我国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人才。比如我们这一批80年代出去到海外求学的,不管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还是有一个报效祖国的情怀,同时我们也使很多国际人才认可我们这种理念。这20年来,国内也培养了很多自己的人才。人才库是无限的,没有边境的,为患者提供最好的疗法是不分国界的。我们要调动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20多年以前,日本变为第二大国际市场时,日本能出来很多武田这样的企业,现在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所以这也是再鼎的下一个目标。

第一财经: 如何来概括您这20年在浦东的创业创新?

杜莹: 可以这样说,张江有今天,再鼎医药有今天,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有今天,都与中国大的发展息息相关。可是,不追求创新,不追求患者的需求,也做出不国际化的创新企业。另外,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不注重海纳百川,没有二三十年来对人才的吸引,也是看不到今天这样的一个浦东。

“没有二三十年以来对人才的吸引,看不到今天这样的一个浦东”。访谈当中,杜莹博士不止一次提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过程中,科研人才无疑是最关键的要素。打造上海“科创之心”,浦东的底气,在于求贤若渴,筑巢引凤。近年来,浦东出台了“人才35条”等一系列具有首创性、突破性的人才政策,包括率先设立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率先试点自贸区永久居留推荐直通车制度、率先承接国内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和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审批权、率先放宽外国毕业生直接就业限制、率先探索建设自贸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举措……逐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有海纳百川,才能引来百家争鸣,唤得百花齐放。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物医疗大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