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动想法,百分之二十源自于意识层面,其余的百分之八十都源自于潜意识。

#科普向#    by清筠

最近看了点书,了解了一些新的东西。

记忆最深刻的一段是——“人的行动想法,百分之二十源自于意识层面,其余的百分之八十都源自于潜意识。”

我对这方面也有一定兴趣,于是多了解了些。靠记忆整理了一下(也许纰漏百出),通俗的说法如下:

许多我们受到过的,自己都不记得的经历都储存在潜意识里,只有部分到达意识层面。但在人的行为思考中,潜意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潜意识平常无法被察觉,只出现在梦里(梦分三种:1.预知梦 2.释放梦 3.解析梦)和催眠状态。

潜意识有点儿像我们的保护神,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保护我们。有时候我们自然做出的动作都经过潜意识的斟酌,它正在小心翼翼地避免我们受到过往经受过的伤害。所以每个人的想法行为的定式都不一样,除去基因等生物学因素,个人经历决定了潜意识的判断取向。因此不要为自己的不一样而感到悲伤错愕,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经历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特且宝贵的。

由潜意识能够大程度地影响人的行为思考,我思考到一个问题:杀人犯杀人的原因被认定是没有良知与道德,而法律框架、道德约束、社会文明都是建立在意识层面上的,即只占杀人行为真正原因的百分之二十。剩下的百分之八十的潜意识的巨大影响,其实并不会被公众所关注(除少数心理学者会将此作为课题/兴趣项研究,借此也可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公众也不会愿意去关注杀人犯的个人经历。

以上,并不是想替杀人犯说话。只是印证了一个事实,时刻保护着我们,希望让我们开心愉悦的潜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我们摄入的知识、理念、思想等等,都在我们的意识层面里压制着我们,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合格完美”的社会性的人类。

这里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0-6岁的孩童需要被完成意识层面的导入,6-12岁的孩童需要被完成意识层面的深化。“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其实是正确的,只不过你无法强求一个不满六岁小孩儿知道他现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正处于没有自我约束的口欲期,行为的出发点是满足自己潜意识中的需求,于是想哭就哭,想闹就闹,不存在意识层面的压制,尽管这对成年人来说是非常自然的。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的睡眠质量相当好的原因。

而成人则会选择更加重视意识层面,即外界直接输入给自己的信息,于是对本我有了控制:“不能因为这种事情哭”、“不能够轻易生气”、“不要因情绪打扰到他人”云云。这里要强调一点,意识与潜意识是相辅相成的,意识不能完全控制潜意识,潜意识无法突破意识肆无忌惮,但两者缺一不可。意识的重要性不用多提,人类的自我约束与控制是大到社会秩序,小到家庭和谐的保证。潜意识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尽管潜意识的被压制是导致人们崩溃的根源。尤其是当潜意识与意识对立时,人会产生极大的焦虑感,因为想要的不被自己与他人允许,而恐惧的强行介入自己的生活。

一名抑郁/焦虑患者,他正因为潜意识被常年压制而感到痛苦万分,而你用意识层面的道理去约束他的情绪。这种做法是毫无用处,且伤害着患者的。人们需要重视情绪发泄的重要,适时地满足自己的潜意识,以调节自己紧绷的神经。

许多不幸的童年经历会埋在潜意识里,当患者成长过程中遇到类似的情形或刺激时再跳出来,造成心理不适或心理疾病。故小刺激不会对生活有影响的说法是要针对事件,且因人而异的。也许我们不能理解他人的崩溃,因为没有相同的经历,但我们可以给他们发泄的空间。人际交往不正是贵重在尽管不理解,却仍存在着的体谅中吗?

意识层面的不断填充加固,或多或少地也会影响生理,这点在对自我要求高的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人体是一套精密的仪器,很大程度上能够完成自我调节,作息规律同样。我们的大脑中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时,我们工作、娱乐、学习,机体处于紧张状态,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我们感到疲惫而睡觉、休息,机体处于放松状态。

本身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有先天的平衡轮替机制,但过大的压力、酒精、咖啡因、茶碱、兴奋剂(抗抑郁药物中普遍存在)等等都会破坏他们原有的弹性。而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问题就会导致生理上的问题,使得作息不规律。同时是相当一部分心理疾病患者身体上的变化,譬如焦虑症患者晚上睡不着,抑郁症患者早上起不来。

从生活作息上的调节方法就是固定时间睡觉起床,坚持一段时间,强制把生物钟扭过来。还有一种就是催眠训练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弹性。

服用安眠药、兴奋剂等虽然见效快,但同时会产生依赖,长时间机体丧失对应功能。

以上大概是我了解的一些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间可能会有一些错误,如果有发现请指出,我会修改并道谢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的行动想法,百分之二十源自于意识层面,其余的百分之八十都源自于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