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某媒体之邀请,特撰写了此篇节日送礼的文章,当然目标主要是针对消费者的。倘若换个角度,那些致力于节日礼品消费企业也可以从其中借鉴一些思路和营销启示来。
节日来临,礼尚往来已成为礼义之邦的国人节前之重头戏,然而,有多人却为送什么犯了愁。据邵珠富多年观察调研发现,送礼只要遵循“五可”原则,完全能达到让送者舒心、收者满意的目的。总结如下:
A、可送他(她)知道的。
送有知名度的,这是传统的礼品消费观念,今天看来仍有其存在价值。“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此时你送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收礼者天天看得到此广告,知得道此产品,就OK了。
前段时间我作为专家赴宏济堂阿胶厂为其核心产品东流水把脉,就表达了类似观点。毫无疑问,东流水牌阿胶品质过硬、曾获得巴拿马金奖,然而如声音不够大,节前不吆喝或者不会吆喝,消费者不知道、不了解,自然很难做出选择。故适度广告投放打打知名度很有必要。
营销启示:礼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有知名度,尤其是节前礼品消费,节前猛打广告提高知名度非常有必要。
B、可送他(她)想要的。
送礼给老年人,最好送与健康有关的,送对他(她)健康有力的产品;送礼给女人,与美丽有关的礼品更受欢迎。这是人性,非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在不同营销课上,邵珠富都讲到“营销就是做人性”的那句话,送礼只要抓住了“怕死的老年人,臭美的女人,不行的男人,又笨又长不高的孩子”这一人性弱点,你基本上就成功了。
营销启示:根据人性的特点,显身打造符合目标人群的礼品,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C、可送他(她)感觉美妙的。
食品安全是大事。前段时间,有做海参的朋友找我,说他那无杂质、没添加(指盐、糖、草木灰甚至水泥等添加)、不挺括、不丰满圆润的海参,外表看有点丑,怕卖不出去。当时我给命名为“小丑参”,并咨询知名海参专家王赛时教授,得知这种无任何添加的产品是千金难买的保健佳品。我建议他将“小丑参”故事整理成文字传播出去,并制成卡片置于盒内。没想到,前期经少量宣传、消费者试探性消费后,由于感觉口感等太美妙,现在销量大增,靠口碑每天也能卖出十几斤,天天都有回头客。
营销企业:礼品消费并非被误读的“只要包装好”就行,还要充分考虑收礼者的感受,包装毕竟只是“术”,而产品本身的感受才是“道”。
D、可送他(她)忘不掉的。
送“有故事”的礼品,可达到礼品不在故事仍在的目的,让收礼者时时想起。如上面提到的“小丑参”,通过故事和典故式传播,达到病毒式营销目的。类似例子像“东流水”与电视剧《大宅门》的故事等。为此,精明的商家应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将产品打造成有故事的产品,营销就轻松了。
营销启示:有故事的礼品,不仅利于传播,也有利于记忆,非常有利于联络感情,让收礼者记忆。而“消费者满意不如消费者记忆”正是邵珠富营销策划21条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之一。
E、可送他(她)有话“把”的。
类似的有眼下市场上正炒作着的玫瑰月饼、媒体曾报道过的“天价鸡”“无价猪”和“石磨磨出的面粉”、还有类似“98元一斤”的莱芜黑猪肉等,借人们对“98元一斤”“天价”“石磨”“玫瑰”等词的关注和联想,达到营销成功之目的。当然这个“词”须是正面的,像近日关于网络上阳澄湖大闸蟹价格的话题,可能会对阳澄湖大闸蟹作礼品送产生不利影响。
营销启示:巧妙地利用热点话题,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这符合营销中的借势营销的理论。
赠品套路
這星期就要過年了,接下來是情人節,很多很多禮物,會繼續陸續被送出來!前年曾寫到一個微妙的「送禮心理學」,來自美國研究,刊載在當期《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學者將此現象稱為「送禮者的矛盾」(presenter’s paradox)。
什麼叫「送禮者的矛盾」呢?
某某人生日了,你要幫她買生日禮物!這個朋友太重要,於是你心中設定要買一個幾乎是名牌的潮流包包,大概要5000元,好吧,走來走去、跑來跑去,最後還是找不到心中的這個預算5000元的包包?
好吧,那,就買一個較小的零錢包好了!價錢「才」3000元,買下之後,自覺「不夠」,應該再買第兩個禮物,來彌補第一個禮物的不足,比方說,再送一個3000元的胸針好了!
3000元的胸針,加上3000元的零錢包,總和的價錢,應該已經超過原本一個5000元的潮流包,不是嗎?
你是這樣覺得的,興高采烈的拿著兩個禮物來見這位朋友,沒想到這位朋友好像有點失望,為什麼?
這批學者所研究出來的「送禮者的矛盾」,就是在說,送禮者總是喜歡將自己禮物的「價值」給「相加」,但,收禮者呢?
學者發現,收禮者所感受到的禮物價值,並非「相加」,而是「平均」!
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你以為送一個零錢包和一支胸針,總共6000元的價值?但,收禮的人,卻只會看到「兩個3000元的價值」,而不是「一個6000元的價值」,也就是說,當你將一個大禮物拆成兩個小禮物,受禮者的觀感不是兩個總和,而是回歸到……一個小禮物。
更慘的是,如果你是先送一個超大的禮物,再「錦上添花」補一個小的?那簡直是畫蛇添足了,因為,對方只會感覺到你的禮物變「差」了!真是有苦說不出。
我是覺得,禮輕情意重,禮只要送到心坎裡比什麼價值都重要,但,這樣的「送禮者的矛盾」,花錢買禮物的朋友們千萬要注意,畢竟,你買禮物,也是希望對方看到價值,不是嗎?
有趣的是,「送禮者的矛盾」還應用在人生其他方面,學者還做了其他很多相關的實驗,比方說,他們對於亂丟垃圾來罰錢,第一種懲罰是罰750美元(2萬多台幣,很重),第二種懲罰是罰750美元再加上兩小時的社區服務,感覺上,社區服務還算輕鬆!學者問了兩組受訪者,結果發現,大家認為後面的這個「750罰款加2小時社區服務」罰得較「輕」,而前面那個只有「750罰款」的較「重」。
不過,我覺得,這個研究最令我震撼的不只是「送禮」或「罰款」的技巧而已──
全世界的東西都有「價值」,禮物有價,「人」也有價;你有價,我也有價。
在上班族的世界裡,一個人被其他人所認定的價值,會影響了面試、發獎金、或升遷的過程中,而,依這個禮物的實驗來看,也應該最常被「扭曲」在這些過程中!
你的價值,因為其他人的介入,這麼多人一起「被比價」,莫名其妙出現了「送禮者的矛盾」都不知情!你怎麼知道為何你這次敗了這個面試?或是,你怎麼知道這次的獎金、這次的升遷,是「公平」的?
實驗者目前尚未能夠好好的說明「送禮者的矛盾」到底原因為何,但我們已經知道它的存在,應該好好的「對抗」它!
想像,如果你自己是一個禮物,明明價值很高,卻因為「送禮者的矛盾」而降低,「你」要怎麼再讓對方感受到你真正的價值?
答案:一定是好好的「宣傳」一下自己的價值,不要手軟,要好好的宣傳,讓對方(收禮者)可以知道你的價值,不要誤解你的價值!
說你這個包包是1萬元還不夠!還要告訴對方,這個包包是哪裡製造?哪裡買到?內容是什麼?就是要確定收禮者真的有聽到,不會被其他的禮物給混亂了。
換句話說,面試結束,要再和對方確認一下你的強項,不是說大話,而是再將已經說過的、呈現在履歷表上面的再說一次,好好的說清楚。同樣的,要發獎金或升遷的時候,要告訴主管再一次你的貢獻,不要覺得不好意思。
禮物的價值,可以被「平均」掉,沒關係,明年還有一個?但是,你就只有一個、也只有少數的機會,你的價值,不要隨便被「平均」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