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记不住事,是因为忘性大吗?

咱们先来做个调查:以下哪种情况,经常会在你身上出现?\nA. “记性”不好,经常拿着手机找手机;\nB. 总是走神,很难集中注意力;\nC. 约好的会议,常常忘得一干二净……\n中枪的朋友,请举个手。\n对于这些问题,很多人会简单归结为“忘性大”,但真的是这样吗?\n其实这背后指向的,是这样一个问题:\n要关注的事情太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资源,重获对工作生活的掌控感?\n如果这个问题正困扰着你,强烈推荐阅读这本今年4月才出版的新书——\n《有序》\n作者:[美] 丹尼尔·列维汀 \n译者:曹晓会 \n出版:中信出版集团\n\n1. 首先明确一点:信息过载,不是互联网造成的。很多人说“信息大爆炸导致了信息过载”。这个锅,不该让互联网背。\n事实上,从人类进入农耕时代起,信息就已经过载了。两千年前,庄子就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信息过载可能是个新概念,但却不是个新问题。\n\n2. 面对海量信息,很多人会把注意力和记忆力混为一谈,“都是我记性太差”,但事实上:我们缺的不是记忆力,而是注意力。\n如果把大脑看作一台计算机,记忆力就是硬盘,决定了能存储信息的多少,空间很大;而注意力就是内存,是运行程序的地方,空间很小。所以信息过载的本质,不是记忆力太差,而是注意力不够。\n\n3. 关于注意力管理的书很多,但这本很特殊。以往的书,多是教人磨练意志、开发大脑潜力;这本书却指出:这些方法的立足点就错了——我们的注意力就那么多,信息却在大爆炸,不管怎么折腾,注意力都不够用。注意力不能增加,只能管理。要从信息洪流中解脱,根本方法不是回避信息,而是重组我们的大脑,更好地使用注意力资源。\n\n4. “跷跷板模型”\n注意力系统就像一个跷跷板。跷跷板的两端,是我们的两种状态:一种叫“专注”,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的状态;另一种叫“神游”,就是我们对着窗外发呆、对外界信息视而不见的状态。就像跷跷板的两端,这两个状态此消彼长。\n有两类东西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一类是不一样的东西,比如鲜艳的广告牌、突然响起的铃声;另一类是对我们重要的东西,比如毕业照、心动对象。当它们出现时,注意力就会被调动;否则,就很容易滑向神游状态。\n\n5. 注意力系统是怎么工作的呢?要遵循四个原则。咱们分别用四个问题解释。\n问题一:为啥我们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n答:稀缺原则。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大脑高度专注的时候,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发动机,会消耗大量养分;但在神游状态下,大脑基本不消耗太多能量。这是注意力系统最重要的原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而发呆却可以发很久。\n\n6. 问题二:为啥我们会出现“拿着手机找手机”的低级失误?\n答:协作原则。注意力系统的运作,不是大脑的某一区域负责,而是多个部位共同完成的。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时,全身都会被调动起来。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因为需要协作,所以可能出错。常见的错误,就是拿着手机找手机这种“骑驴找驴”的情况。本质上,是因为注意力和记忆力系统脱节了。\n\n7. 问题三:为啥很难控制自己的注意力?\n答:隐藏下线原则。注意力下线,滑向神游状态时,我们是察觉不到的;只有注意力再次上线,回过神儿来的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这也是注意力不可控的根源之一:它来得轰轰烈烈,却走得悄无声息。\n\n8. 问题四:为啥没法同时专注几件事?\n答:切换困难原则。高度专注时,大脑要消耗大量养分;切换关注的内容,将注意力从一件事挪向另一件时,也要消耗能量,而且消耗的能量,一点也不比执行任务时少。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没法同时关注很多事情。\n\n9. 明白了注意力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注意力资源呢?\n方法一:注意力外包\n给大脑减负,通过外部工具,把一部分需要消耗注意力的事情,转移到大脑之外。把自己的生日设为账号密码、老板雇佣秘书、明星请经纪人,本质上都是在将注意力外包。所有外包方法中,最有效的工具是——清单。把需要注意的事制成清单,逐个完成。\n制作清单里有大学问。如何正确制作一份清单,推荐阅读另一篇文章。>>>戳此阅读\n\n10. 方法二:策略性走神\n专注一段时间后,专门留一段时间用来走神。研究发现:有计划地休息,反而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有计划地休息越彻底越好,最好让大脑完全放空。在椅子上伸个懒腰是不够的,要走出办公室到另一个环境中去,最好周围一个同事都没有,任何和工作相关的东西都不在视线之内。\n\n11. 方法三:一次只做一件事\n因为切换任务要额外消耗大量能量,所以为了将有限的注意力物尽其用,最好的方法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不仅提高效率,还能减少注意力在切换任务时不必要的损耗。\n\n12. 方法四:训练知识素养\n过去我们认为:要解决更多问题,就要具备更多知识。但就又回到了信息过载、注意力稀缺的死胡同。互联网时代,知识素养的重要性远大于知识本身。\n所谓的知识素养,不是某一个确定的知识,而是寻找和判断知识的能力。你可以不掌握这个知识,但必须要掌握足够多的知识线索——知道这个知识从哪来、怎么用。而训练知识素养没有捷径,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广博的学习,建立丰富的知识体系。\n\n让我们对《有序》的作者丹尼尔·列维汀、译者曹晓会、出版方中信出版社,说一声感谢!\n最后,与你分享金句:\n信息过载的本质,不是记忆力太差,而是注意力不够。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信息,而是更好地使用注意力资源。\n

你可能感兴趣的:(总是记不住事,是因为忘性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