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传习录》薛侃录25

  阳明书院:读原文,悟原理,知行合一

  共读一本书《传习录》

  薛侃录 【25】

【原文】

正之①问曰:“戒惧是己所不知时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②时工夫,此说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此个工夫。今若又分戒惧为己所不知,即工夫便支离,亦有间断。既戒惧,即是知。己若不知,是谁戒惧?如此见解,便要流入断灭禅定。”

曰:“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则独知之地,更无无念时邪?”

曰:“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注释]

①正之:黄弘纲(1492~1561),字正之,号洛村,江西人,官至刑部主事,王阳明的学生。②独知:这是朱熹对“慎独”中“独”的解释,他认为只要别人不知而自己知道的地方,就是独。(后有详解)③见君子而后厌然:意为见到君子后掩饰自己的恶行。语出《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④断灭禅:佛教中因为谬解空性而生的一种错误见解,认为事物灭后就彻底消失,无有后有,进而否认因果。持这种见解而修禅定,往往形成断灭禅、枯木禅,这是因见解不明而产生的一种禅病。

[译文]黄弘纲(字正之)问:“戒惧是自己不知道时下的功夫,慎独是自己独处时所下的功夫,可以这么解释吧?”

先生说:“其实是一个工夫。没事时固然是独知,有事时也是独知。人要是不懂得在独知处用功,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弄虚作假,岂不成了《诗经》上说的‘见到君子后掩饰自己的罪行’。这独知的地方便是诚意萌芽的地方。在这个关键的地方不论是善念还是恶念,那是没有真假可言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此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的界限,在此处立心正了,就是正本清源,就是诚心正意。古人的许多诚心修身功夫,其精神命脉全都在这里了,那真是看不见也摸不着,须臾不离,无始无终,只是这一个功夫。你今天如果立心要把‘戒惧’划分到自己不知道时的功夫,这慎独的功夫就被弄得支离破碎,中间就有阻隔了。既然戒惧就是自己知道知的功夫,自己如果不知道,那又是谁在戒惧呢?那样的见解就要沦落为佛家的禅定断灭之中去了。”

[解读]戒惧和慎独。这两个观念,都出自《中庸》,《中庸》一开篇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读书笔记:

正义:戒慎乎其所不睹,君子慎其独也。其是自己,不是他人。

先解释一下“戒惧”。

“戒惧”,戒慎恐惧,就是敬畏心。戒惧什么?“戒慎不睹”,恐怕有我没见过的,还有自己所看不到,“恐惧不闻”,恐怕有我没听过的,还有自己听不到的。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那些独不知。所以君子常怀戒慎恐惧之敬畏心:小心谨慎,可能我搞错了,可能我已经偏离了正道,可能我已有偏私,却还独不知。如“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古代皇帝肯于纳谏即是知自己有所不知,肯于接纳谏言。如最近给初中学生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威王采纳建议,奖赏谏言,全国安定,最后周边的邻国都来朝拜。再如唐太宗人人都应时刻敬畏警醒,这样才能谦虚,才能学习,才能纠错,复于正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易乾》)正是说的这个“戒慎“之念。

所以当自己独不知时,则易成为:独夫,因为习的不好,成为独好,独乐,独占,独尝,独裁。所以要时习中要戒慎恐惧。这就引到慎独。

    再说说“慎独”。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慎独”,绝不是仅仅自己独居时候也得谨慎。

    “故君子必慎己独”,以独为尊,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慎这个独,叫这个独来当家,上面那些毛病就都没有了。

    所谓天命即性,“在身曰心,在心曰意,在己曰独”,人人皆有独,独一无二。最尊的即己独,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是独觉者,觉行圆满。 “以独为尊”,即是尊我的“性”,良知良能,本自具有。此是我独知处,用力处,觉悟处。就是阳明先生说的有事无事,都是独知。无论人前人后,此独知处是意之诚萌发之地。

独,自尊自贵,独立不倚,《易•复》:“‘六四’《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独,独一无二,没有两个。在己曰独,每个人皆有“独”,此独乃是最尊贵的,天爵自尊吾自贵。

独与性的区别何在?性,同一类所共有;独,自己所独有。慎独,不是慎性。慎己之独,独可知也。

      独,可好、可坏,独门、独行其道、独步当时;但弄不好,即成为独夫、独裁、独学寡闻,故必慎独。

慎独,慎己所独知与所独不知的事,好、坏必自知,别人不一定知,故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无一不取于人”。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隐”,是暗处,“微”,是细微小事。“独”,是人所不知而我独知之地。“见”,同“现”。就是细微之事,迹虽未行而心机已动,谁也不知道,但我自己知道,天下之事再也没有比这更清楚明显的了。《大学》中说,“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则何益哉”,人要表里如一,去伪存真。

独即是起念动念萌发处,此处一是百是,一非百非,阳明先生所说的真伪、王霸之别。

慎独的意义在于哪,不仅仅是人前人后一个样的道德要求,而更在于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就是把自己的恶念恶行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让自己有那些坏习惯。

曾国藩在临终之时,曾经留下一篇遗嘱,以教导自己的后辈,其中一共列了四条,第一条就提到了“慎独”,我们看下原文: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在这里,曾国藩先生将“慎独”定位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其重视程度之高,发人深省。曾国藩是从“人无一内愧之事”的角度来看待“慎独”的。

我们再来看阳明先生对“慎独”的解释,他首先认为,人无论是密室独处,还是处于闹市通衢,你心中的“知”都是你自己的“独知”,并不是说你处于热闹的境地,就可以有别人来代替你去“知”,如果只在共知处努力,那就成了伪。。点破这一层,才能显现出个体的“知”的独立性和可贵性,换用一种诗性的语言来描述,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孤独而高贵的,因为每一个心灵都主宰着一个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的坐止起息,而每一个人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

不过语言说得再精巧华美,也不如让人反躬自省到自己内心上来得切实,如果我们肯静下细思,会领悟到阳明先生这里所表达的意思,社会的礼俗,外在的规章制度,充其量可以限制约束人的外在行为,但是你内心真正的意念,只有你自己知道,人在面对自己心中的念头时,真的是掩无可掩,逃无可逃,避无可必,而“慎独”所“慎”的正是这个自己独知独见的心中意念。

阳明先生在这一段师生对话中,把慎独说透了,慎独之处,就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的分界线,此处慎独之处,正是良知萌发,是自己的命根,是非分明。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诚是本。诚,言成,言可兑也。知行合一,表里如一,性情合一,即致良知。

                          (——鼎元读书心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慎独——《传习录》薛侃录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