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有研究表明,我国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可高达40%~80%,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对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合理的营养治疗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总死亡率,同时增加患者总生存期,因此,纠正肿瘤患者饮食误区,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误区一:患者食欲差,要多喝汤补充营养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汤粥类比较滋补,如果患者没有食欲,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家庭,会准备小米粥、大米粥,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鸡汤、鱼汤、排骨汤轮番上阵,然而,实际效果如何呢?
米粥类能量密度较低,同样100ml的米粥与奶粉,米粥的热量只能达到奶粉的1/2。而鸡汤、鱼汤、排骨汤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肉中溶解的少量嘌呤、肌酐、少量游离氨基酸、少量的钾、钠、钙、镁等,其营养价值不如肉中1/10。
误区二:吃得越多营养越好,肿瘤就长得更快
在肿瘤患者中有时存在这样一种声音,不能吃得太好,不然肿瘤细胞就会因为营养良好进展更快,所以患者经常是每餐吃半饱就不敢再吃了,希望能量不足,能够“饿死癌细胞”。
但目前并无研究表明,足量的营养支持会使肿瘤细胞进展加快,反而是营养不良会导致正常细胞功能障碍,降低身体抵抗力,清除肿瘤细胞能力降低,最后进入恶液质状态。
误区三:盲目依赖保健品
很多肿瘤患者确诊后,会为家庭带来难以言说的痛苦,情感上的恐惧状态使得他们抓住所有信息,试图增加患者被治愈的可能。
很多肿瘤患者在诊治过程中进食“海参”、“灵芝”、“冬虫夏草”或宣称含有其中活性成分的保健品制剂。然而,这些保健食品真的那么神奇吗?
目前对于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物质成分的药食材的研究是当下的热点,而其功效抗肿瘤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验证。但是,临床正规的抗肿瘤治疗指南中还未见明确应用方案。
很多患者及家属盲目相信其抗肿瘤的功效,在进食总量尚且不足的情况下,反而优先选择这些所谓的保健食品药品,起到了“拔苗助长”的作用,既增加了经济负担,又增加了营养不良的发生。
误区四:食欲不振就求助于营养针,以为营养针可以替代经口进食
当肿瘤患者因放化疗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时,很多患者及家属要求应用静脉营养制剂补充营养。
然而,静脉营养制剂有明确应用指征,在经口进食或者肠内营养制剂无法满足患者能量需要60%且持续5-7天时才能应用给予部分补充或全静脉营养。
长时间不通过胃肠道进食,容易导致胃肠道黏膜萎缩、脱落,引起胃肠道屏障作用被破坏,肠道菌群中的致病菌及其毒素可以穿透肠道黏膜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导致感染。
因此,不论从患者长远治疗还是经济花费方面考虑,胃肠道仍有消化吸收功能的患者,都不建议完全依赖肠外营养制剂补充营养。
误区五:不重视体重下降,没有监测体重的习惯
由于肿瘤细胞分解代谢速度高于正常细胞,因此,肿瘤患者的能量及营养素需求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但是由于患者本身疾病的进展,和放化疗、手术等干预措施,很多患者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不适,影响患者进食,出现体内瘦体组织分解,引起患者抵抗力下降,并发症增加,从而导致生存期缩短。
对于肿瘤患者而言,体重变化可以简单便捷的反映营养摄入情况,对营养治疗具体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以上五个误区,我们总结了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要点:
1、每周监测体重。每周监测体重的变化情况,可以及时评估患者有无营养风险,如果一个月内体重持续性下降,且下降幅度>5%,表明患者即存在营养风险,需要由医护人员或者营养医师给予专业的饮食指导。
2、肿瘤患者少量多餐,每日进食5-6次,选择易消化富营养的清淡饮食。如无消化道不适症状,肿瘤患者可选择普通饮食,均衡搭配,普通米面作为主食,同时保证每天1个鸡蛋,1袋牛奶,其余鱼虾瘦肉等动物性食品>3两,以蒸煮炖等烹饪方式为主。
3、每天摄入足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约1斤,其中绿叶蔬菜与菌藻类蔬菜比例2:1。水果每天摄入>4两。如无胸腹腔积液,每天饮水量1500-2000ml。
4、如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可在营养师指导下选择患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或奶粉、米粉、自制匀浆等,提高患者摄入食物的能量密度,维持体重平稳。
5、病情允许的条件下,每天可以进行30-40分钟的舒缓型运动,如散步,太极,快走等。运动时大脑分泌内啡肽,能够改善肿瘤患者的抑郁情绪,同时,运动还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加速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