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流解读《芙蓉女儿诔》(9)

《芙蓉女儿诔》的文本已经解读完了,尽量不穿凿附会、不过度解读,若有不足不当之处,大神们尽可拍砖。


贾宝玉祭奠完之后刚要离去,却听山石之后有人说,且请留步,一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小丫鬟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

晴雯的魂是谁?正是林黛玉。

不得不承认作者写作手法之精妙,平白至极的一句话便无限深意,贾宝玉刚刚诵读完《芙蓉女儿诔》,林黛玉便从芙蓉花中走出,并被称作晴雯的魂,细思细想,妙不可言。

晴有黛影,而黛为晴魂。二人截然不同,却又高度统一。

黛玉款款而出,便有了那段最动人的对话。二人对“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一番斟酌,最后定稿为名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一听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这一段精妙至极,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一呼一吸皆是,看似不经意的一语,便是对千古风流的祭奠。

林黛玉表示,改得很好,以后别改了。然后引开话题说起了迎春出嫁一事,这正是《红楼梦》最常用的笔法,眼看要切入主题,即刻轻巧巧地掉转船头,顾左右而言他。

三两句话后两人便道别了,黛玉说,我也家去歇息了,明儿再见罢。说着,便自取路去了。

又是漫不经心的几句,但是熟悉红楼梦的读者应知道,这是林黛玉最后一次登场,是宝黛最后一次同框,黛玉这一转身,便是永诀。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回到这一句来,“茜纱窗”出自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贾母带着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来到黛玉的潇湘馆时说,这窗纱旧了,不翠了,就不好看了。而且还说,潇湘馆里都是苍苍翠竹,用碧绿的窗纱反而不配,当用银红色的“软烟罗”。这里必须要夸贾母一句,审美在线,一直很高级。

银红色的"软烟罗"也叫"霞影纱",从此,潇湘馆中的"碧纱窗"就变成了"茜纱窗"。

“红绡帐里”过于俗套,又有色情的意味,是对晴雯的亵渎,改为“茜纱窗下”便意味大变,从“红绡”到“茜纱”,从“帐里”到“窗下”,这才是真正的风流,不得不说,林黛玉是懂宝玉的。

所以贾宝玉才说,宁可弃全篇,也不能丢掉“茜纱”之句。不难想像这就是宝黛的最终结局,薄命的黛玉魂归之后,宝玉空对着茜纱窗叹息无缘。虽然作为普通读者我们都希望看到一个更像结局的结局,但是这一身反骨、直指朝堂、“毁谤”君亲的书,怎么可能有结局?


感谢程高的狗尾续貂,他们将红楼梦的世界直接扭转,哀而不伤,兰桂齐芳,让这样一本“野路子”的书的格调(这里的“格调”偏向于“政治正确”,链接:谈谈格调)瞬间高了,从而成为文人学者手中的爱物。但此红楼已非彼红楼,真相早已随尘烟远去,我仿佛听见一个声音说,无需猜度,无需探究,无需懂得。

他孤标傲世踽踽独行,他留下这样一部巨著却没有留下姓名,他不希求任何人的共情与理解。这样的灵魂,我无法攀附,唯一能做的是静静地欣赏《红楼梦》的美,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全人类之无尽藏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流解读《芙蓉女儿诔》(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