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慢些走,等等灵魂

……谈内观疗法起效机制

山东省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张勤峰


“请慢些走,等等灵魂“,是古印第安语,而内观,也让我们人生脚步停下来,用五到七天时间,重新找回自己和周围人之间的美好。吉本伊信先生讲过:“内观起效的机制,就让后人研究吧”,本人结合亲自集中内观2次的体悟或来访者内观的感受以及文献资料,尝试把内观起效的机制做部分的阐述,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一、 内观起效机制—内观的设置。

        内观的设置不同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其氛围是庄重、肃穆的、有点类似宗教的神圣敬畏的气氛,宗教在人类漫长的进程中,也是具有相当的心理治疗功效的,这个氛围对于传统文化基因下的国人也是熟悉和接受的。这个氛围的建立,也靠其依附的形式,比如内观纪律:内观治疗的几天里是完全止语的、除了内观师面接的几分钟沟通,其他时间和任何人不讲话,也停止所有信息联络,比如手机书报,屏风的设置更加意味着阻断与外在的联络,思绪也好像被限制在屏风内,只看到自己以及重要他人关系的过往,有患者讲,“在屏风里,我感觉回到了妈妈子宫,温暖而安全”,内观师和患者的关系也像一个好的妈妈,亲切温暖以及生活的关照,更有对其充分的信任和接纳、高度的尊重。内观礼仪体现了这个尊重、内观原法是跪拜的仪式,这个在中国几乎失传的礼仪,仍然震撼和感动我们的心灵,不少内观者表述:“内观师如此敬重我,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内观下去呢”,这也是克服心理治疗阻抗不错的形式。

二、内观起效机制----非病理性愧疚感 (罪感)

        内观来源大乘佛教中的净土真宗,吉本伊信跟随老师,最开始通过“身调”的方法,从观察呼吸开始,体验无常无我的本质,逐渐意识到自身罪恶的修行方式,这是内观法的开始。这些方法里,有忏悔,梵语叫忏摩,有洗涤心灵之意,佛教里讲,有罪的日子不好过,忏悔可以作为我们疗愈心灵和恢复良知之心的方法,《华严经》:“以忏除一切诸业重障” , 《竟凌王集》:“前已忏其重恶,则三业俱明”;而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人也常会在神父面前的忏悔,达到某种心理平衡的效应。

        许多人是“有罪而不自知”,而内观这种自责式的思考方式则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罪”,比如一位来访者讲“对方给我那么多恩惠,我却忘记了;我给别人添了那么多麻烦,我却不知道”,内观让我们自然的产生“非病理性愧疚感”,这种愧疚感或者罪恶意识是有心理建设性意义的,首先打破了自我中心的意识,打破“我执”,开始宽容别人,并且克服了心理治疗或者改变的阻抗,佛说:人只有彻底否定自己,成长才成为可能。吉本在「内观四十年」曾说:「只要有觉罪恶感(尚未自觉到无常感),其精神生活的内容就有一大改变,年轻人都可以改造成坦率而诚实的人格。」,故在内观的设置里,要求“得到的恩惠、给对方的回报、给对方添的麻烦”分别占用的时间为2:2:6.。

        需要讨论的这个 “罪感”,在内观治疗中挺重要,但在当下文化中似乎性质有些贬义,但其实不然,它是一种良心的自觉。与“耻感”不同,耻是个体对外界评价的感受。

三、内观起效机制----爱的再发现

        在日本研修内观时,我请教榛木美惠子老师对内观做一个定义,她思考片刻讲:内观是一个内心缺少爱的人重新寻得爱的过程。爱的感受的缺失,是很多烦恼及心理疾患的根源。空虚、孤独、焦虑、抑郁、冲突、不安全感、敌意、怨恨等负性情绪情感,多来源于童年与重要他人关系的无条件被爱的缺失感,或基于分离焦虑形成的自我和他人的对立意识,其实这只是幼年信息提取和加工能力受限导致,我们记得了恨,形成创伤,却缺少理解和缺少爱的记忆。自我意识建立后的我们,再通过内观对被爱事实的重新体认,对过往的信息重新提取和加工,认知得以完善,能从不同角度看待关系和情感,于是安全感信赖感建立,逐步消除分离焦虑带来的对立意识。内观中大量被遗忘和忽略的被爱的事实被发现,内在就产生巨大震撼,被爱是因为我可爱,这种“成功的认同”越来越多,感受到个人的价值,于是自信增加,吉本先生讲过“要知道自己有没有自信,请查阅过往每天度过的日子”。人间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间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内观就是这一双眼睛。

四、内观起效机制----被爱感与添麻烦的愧疚感的碰撞,认知改变

        当被爱的事实大量被回忆起来,震惊于自己曾经及现在拥有这么多别人的在意和关爱,“我不是孤独的”,“人间是有爱的”,“人与人之间是可信任的”,于是内在充满温暖的幸福;而自己却付出回报很少,且给对方添了很多麻烦,即使如此,对方仍然在身边。这两类情感交织,激烈碰撞,自我中心的意识开始动摇,习惯的非理性认知开始改变。按照认知行为理论,中国内观疗法主委毛富强教授提出,内观疗法是以情感启动理性认知,进而带来感恩回报的行为,这些行为进一步加强建设性关系,又带来更深刻的理性认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五、内观起效机制—连带感

        佛语:“缘起,性空”。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独存性的事物,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事物,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内观则让我看到“缘起”之人际关系的本质,我们不是孤独的,有诸多的人在用行动和心爱着我们。而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内观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并非孤独的客观状态。

      Fromm 提出人类常秉有的“持有模式” 和“存在模式”,持有模式以主客观分离对立为前提,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模式;而存在模式与客观共存,整个世界合为一体。内观疗法主张打破持有模式,建立存在模式,改革旧有的自我,建立新自我,对全部生命给予肯定的过程。内观主张自我的重新构建,重视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的因素分析,倡导人性中的社会性,这种连带感是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六、内观起效机制—同理心和边界意识

      内观中,我们发现过去认为亲人与自己是一体的感觉原来是单向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于是把亲人和自己分开来,当做一个陌生人去观察。把别人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格去看、去回想他们所施与的爱情与关怀。换言之,内观法是要打破过去模糊不清、未分化的人我一体的感觉。内观愈深,则人际关系也愈明确而有分寸。内观疗法强调的也是同理心。当内观者在进行内观的过程始终无法摆脱自我中心的时候,内观师会指示他“对方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的心情如何?”、“你这样做,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因此,内观愈深,则内观者可以发现到过去太固执己见的自己,于是尽量从共鸣的立场去了解对方。“共鸣的了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此即同理心。内观疗法也是最适合培育“教养”精神的疗法,教养是有边界的、能孤身一人度过的能力,是独立的,界限分明的,善待自己,敬畏他人的,是能够摒弃只把自己作为基点,去追究他人的既有态度,树立把他人做为基点来诘问自身的态度。在内观中,设置了“生活费计算”的作业,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算出父母为我们付出令人震惊的金额,更是象征我们需要边界意识的建立。

七、内观起效机制—自愈模式

      精神分析师神田条治说:精神治疗和躯体治疗同样应在根本上依靠患者自身的治愈力,精神疗法本质上是处理各种关系的疗法,且这种关系的主干在于非语言意会的层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内观恰恰具有此特点,内观师把力量全部交予来访者,相信来访者本身会发掘本来就有的美丽的心灵及潜能。内观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感悟及认知改变,远比咨询师提示或者告知的更加深刻持久和有成就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慢些走,等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