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焦虑、抑郁、愤怒,无聊似乎更难对付一些!

无聊,相比其他情绪,比如焦虑、抑郁、愤怒,受到的关注要少得多。在有关情绪的著作中,也难得将无聊作为一种情绪类型具体介绍,相关的情绪理论也没有将无聊单独列出来。无聊,不被重视,可能是因为,与那些具有高度唤醒性的情绪状态(比如焦虑、抑郁、愤怒)不同,无聊显得比较「沉默」和不显眼。

然而,无聊的有害性可能并不比其他负面情绪少。


 1.

关于「无聊」,迄今为止,学界仍没有一致的定义;达成一致的是对无聊表现的认定。

比如说,主观感受到持续时间延长,即「感觉时间静止」;在行为或心理上逃离无聊情境的倾向性,为此有些人会做白日梦;以及缓慢、单调的讲话……

从这些表现可以看出,无聊由特定的情绪成分(不愉快)、认知成分(时间知觉的改变)、生理成分(唤醒水平的改变)、表达成分(面部、声音和姿势表达)和动机成分(改变行为或离开情境的动机)所组成。

由此可见,和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一样,无聊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具体的负面情绪。

作为负面的情绪体验,无聊往往与问题行为相联。有研究表明,一方面,具有无聊倾向的人不够活跃,动机缺乏,行为拖沓,难得有冲动性行为;另一方面,因急于摆脱无聊,他们又往往会沉浸在一些具有破坏性或感官刺激的活动中,比如赌博、暴饮暴食、酒精或药物滥用、电视或网络成瘾等功能不良行为。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无聊和睡眠障碍、心境障碍、学校中的偏离行为及犯罪相联系。


 2.

为方便理解,可以从时间的角度切入,划分无聊。

第一种无聊(becoming bored by…)最为常见,是「由某种具体的东西所引发」的,具有高强度和紧迫性。

比如说,在车站等车,当事人在当前的时间内,清晰地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做事的意图受到阻碍,处于不安宁和空虚的状态。

第二种无聊(being bored with…)的体验强度稍低,但显得更深沉,主观成分占优势,更像是自我折磨。

比如说,有一大堆工作没有完成却不得不去参加一个晚会,虽然整个晚会是令人愉快的,但还是会产生无聊感。这种无聊不是由任何客观事物引起的,当事人关注的不是现在和未来,而是回溯过去,懊悔把时间浪费掉了,体验到空虚,从而阻碍了当前继续做事的意图。

第三种无聊(It boring for one)属「深度无聊」,无具体刺激或注意焦点,现在、过去和未来混在一起。

这种无聊揭示出人类的本质,「犹如寂然无声的雾弥漫在此在的深渊中,把万物、人以及与之共在的某人本身共同移入一种奇特的冷漠状态中。」由于自我无法融入任何事情,拒绝所有活动,因而会体验到深切的绝望感。

看得出,这三种无聊每种都有三个属性:度时(passing the time)、退缩不前(being held back)和空虚(being left empty)

就我个人来说,最常体验到的就是「深度无聊」。

此外,也有人把无聊情绪区分为情境型和特质型。

情境型无聊也称「响应性无聊」或「激动性无聊」,是个体在特定时刻、特定情景中短暂的体验,具有一定强度水平,贫乏单调的外部刺激或认知技能低下会导致内在兴趣缺乏,从而引发这种「状态无聊」(state boredom)

当个体无所事事或从事一些无意义的工作时就会感到无聊。无聊情绪的早期研究,主要就是针对那些被迫从事单调工作的人(比如在工厂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发现这种情境型无聊近似于精神疲劳和睡眠状态。

特质型无聊(trait boredom)也称「慢性无聊」或「冷漠性无聊」,属于一种心境,具有个体差异的、稳定的无聊倾向。

Farmer研究发现,几乎每个人身处重复、单调或受迫环境时都会体验到无聊,但有些人更易频繁地产生无聊感,并把具有无聊倾向性的个体描述为「……体验不同程度的抑郁、绝望、孤独和注意涣散的个体。」

研究显示,处在无聊中的人,即便是完成普通的任务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主观幸福感无法得到满足。


 3.

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会体验到这要人命的无聊呢?

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无聊体验的核心要素是缺乏存在目标或意义。Frank提出,现代的社会环境容易使人产生无意义感,出现「存在的真空」,当持续处于这种真空状态下,个体往往「感觉没有值得活下去的意义了,他们被自我内心的空虚所折磨」。

Frank进一步指出,「存在的真空显然就是一种无聊状态」,这种状态和其他负性情绪(比如烦躁不安) 相关,都能导致适应不良行为,比如愤怒、攻击或自杀。

那么为什么在某一个瞬间出现了「存在的真空」?

我发现,事实上,那一瞬间是有目标的,只是想到目标该如何实现,人就没了主意,目标也就成了「无生气的渴望」,整个人也「变得如死一般的衰弱无力」。


 4.

那么,无聊了,怎么应对?讲清楚这个,是关键。

无聊应对(boredom coping)是指「个体重建知觉,参加活动来减少无聊和增加内部愉快的体验」。因此,无聊应对是一个积极的心理过程,能帮助个体减少不良的行为和不想要的结果。

目前的研究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无聊应对策略。

一是,做不同的事情。比如说,在上班和学习时感到无聊了,可以找人聊天。这里比较尴尬的是,人们在做这类事情的时候,经常会产生内疚的感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此外,做这类事情虽能暂时消减无聊感,但以后却又更容易经历无聊。

有研究显示,只有在采用「锻炼身体」这种策略时,人们才不至于有这类不好的感觉。

就我个人而言,在我感到无聊时,我通常会去做更无聊的事情——睡觉。为什么睡觉管用呢?我分析,无聊了,就像大脑出现卡顿,睡觉就像是给大脑断电,凉上一小会儿,多半就能好。

好的是,那时候,我多半是浑浑噩噩的,睡得着。

二是,计划未来。人们可以对要完成的活动设定特定的目标来应对无聊;清晰的目标可以改变人们对时间的知觉。通过对康复中心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病人经常感到无聊是因为他们面临的任务是重复的、无内部价值的、缺乏清晰的目标。如果能对日常的活动进行规划,他们就能摆脱无聊。

所以,在我睡醒了,我还是要将目标进行拆解、重新设定的,找到实现目标的一个个「抓手」。一般来说,一旦找到了「抓手」,心里就不慌了,也就难得无聊了,能有闲心去体验美了。

对我来说,无聊的最大危害是看什么都是丑丑的。

三是,冥想。从注意的角度看,无聊是由于个体不能集中注意力。「冥想」就是把个体的注意力转向内部机制,让个体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注意状态。


 5.

可能有人会觉得,「无聊」和「有趣」是相对的,那么在无聊的时候,干点有趣的事情,中和一下不就好了?事实上,这是行不通的,因为无聊的时候,什么都是无趣的,就像没有胃口的人,吃什么都如同嚼蜡。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前面的应对策略,可能用几次就不灵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比焦虑、抑郁、愤怒,无聊似乎更难对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