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故事Ⅱ交公粮

网络图

最初知道"交公粮"这个名词,我是在大人们口中听到的。有一年麦子收完后,我们生产队向公社粮站送公粮,一位大哥随同车队去抗麻袋,一顿饭吃了十几个白馍馍(馒头),还想吃,还能吃,但在大人们的劝阻下才没有再吃,说怕吃坏肚子。       在佩服大哥哥能吃的同时,让我把吃白馍馍与交公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说实在的,那是我尚年幼,对能吃到白馍馍还是十分羡慕的,逢年过节,家里蒸馍馍,散发出的那浓浓的麦芽香,都特别的诱人,大多情况下,都是急迫地等待馍馍的蒸熟,好一饱口福。不尽人意的是这种吃白馍馍的机会并不多,送公粮能尽情地吃白馍馍,这岂不是一项美差,以致后来,看到送公粮的马车队伍,看见他们洋溢的笑脸,就知道他们是吃馍馍去了。

网络图

在那个年代,农村生活十分艰苦,温饱确实是个问题,大部分家庭是粗粮杂粮为主,吃馍馍是一种奢侈享受,甚至叫浪费,一年到头吃不了几次,因此,在丰收的年份里,送公粮的队伍给吃上几次白馍馍,也有庆祝的意思,也不是让天天吃的。全公社二十多个村庄,一个粮站,各村队车拉人抗,交公粮得十几天甚至个把月,运输、装卸、验收、过称、结算等,有时粮食不干,还得现场倒腾翻哂十分辛苦。但农民心中是喜悦的,常常听到他们说自己队里打了多少粮,验收过称得了几等麦,受到粮站或其他邻村人的称赞等等,集体荣耀比个人吃不饱饭、穿不暖重要多了,农民的朴实善良、吃苦耐劳品质体现的淋漓尽致。

记得有一年我们队(当时大概二百来口人),交了夏粮小麦九万多斤,得到县委政府的表扬,还上了报,一位县领导调研时,发现队里发给每口人的各种口粮不足150斤,一年365天,平均到每天不足半斤,他十分感慨地说农民真的太辛苦了。当时粮食的分配流程是,先是交公粮,下来是留种子和饲料,最后才是分人口粮,农民有农民的底层逻辑思维,自安天命,不会向任何人伸手,他们靠自己劳动丰衣足食,盼的是风调雨顺,多打粮食。农民虽然种着粮食,却吃不饱也不会怨天尤人,我印象中父亲常常背着自家的麦子,到西山去兑换粗粮,为的也是能让家人吃饱,而不是吃好,农民这种先公后私,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尊重和传承。

网络图

交公粮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使命,也是作为一个农民对国家应的责任与义务。中国最早的交公粮,农民叫皇粮国税,可以追到先秦,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农业国,历朝历代都靠农民的纳粮纳税来维持运转国家这台机器,遇有饥荒灾年,减免粮税,农民都会感恩戴德,称赞"好父母官";其实,反过来想想,农民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这种官民关系,被很多贤明朝代合理运用,休养生息,鼓励发展农业,使国家得以快速健康发展,同理一个朝代,一旦官场腐败,民不聊生,这个朝代也就走到尽头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总结的十大历史经验中,有一条是人民至上,这也是党的初心使命体现,为人民谋幸福。从土地革命的分田地,耕者有其田,到社会后集体核算;从土地责任制实施,到2006年取消农业锐,农民再不用交公粮,直到现在种庄稼还给予农民津贴贴等,一系列高层设计的惠民政策,完全彻底地改写了历史,解放自由了农民,释放了强大的农村生力,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交公粮一词也被淹没到历史的长河之中,慢慢的消失,慢慢地被人们淡忘。

网络图

有人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不无道理。我记得实行农村土地责任制后,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连年翻番,吃白馍已成为常态。交公粮的热情也很高,不同的送公粮是以家庭为单位,一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村队干部就是组织组织,农民除了交公粮,还交余粮,种粮有了长余的收入,手中的零花钱也有了。我那时已在县城读高中,家中虽只有父亲一个劳力,很多学杂费都是用余粮款解决的,最初学校实行细粗粮比例制,我们这些农村户口的,没有城市供应,都需要家里向当地粮站交相同比例的粮食,才可以在学校买饭票吃饭,直到后来高考取得大中专院才转成国供,取消自己那份责任田,靠种田养活一家人,还供养学生,在那个时代也是一种奇迹。

交公粮不论作是一项工作任务,还是当作一种责任义务,对于农村的干部农民大多已快淡忘了,新一代的农民早已当历史故典了,他们已完全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大量的涌向城市,做着完全不是农民的工作,在为城市发展贡献有生力量的同时,也落漠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在高层设计乡村振兴,与底层思维发家治富的现实矛盾与交织中,农村振兴变的异常困难,但最终,得靠农民本身觉悟,担当起自己对家乡村庄建设的责任与义务,就象交公粮一样的,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行动,也将成就一场新的里程,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专业化,农村的美丽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村故事Ⅱ交公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