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沉默的大多数》:沉默是一种生活态度

文/z小秘秘

很久之前读过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早知他文风犀利、大胆,总之就是很敢讲。完全不像他本书所言,本人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文中有一段话,解释了沉默的大多数:

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王小波当然是属于最后一种。在他生活的年代里,见识到了太多因话语而招致的后果。“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残害;人们对错误思想的盲目积极响应;以及某些自称聪明的知识分子、思想家对本国文化的自视甚高。在这般“话语”权力下,有的人不加思考,绝对崇拜,甚至还以传统美德“吃苦耐劳”要求别人也要绝对服从,吃得苦中苦。

王小波自然是厌恶这样的世道。他算得上是在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活得透彻和清醒的人了。

幸福的本源在于参差多态。

包括思想上和行为方式上的自由。人可以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被迫接受行为上的不自由、机械和重复,但思想上的自由绝对不能被剥夺。人一旦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就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变成人云亦云的蠢蛋。

当然,有些沉默的人是因为没有能力而选择了沉默。当生活充满重大压力和无望,连温饱都成了问题的时候,人就没有多余的力气去思考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几乎用尽了他们所有的力气。

这种时候,人就变得容易相信,而且还是不加思辨地去相信。虽然这种情形理应得到同情,但是,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这是一软弱的表现。

读完《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后,我们很容易就会认为书中的老人是在做无用功,费劲力气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这种搏斗属实不值得。而王小波恰恰是赞扬这一类人,明知道自己的限度在哪,仍旧毫无畏惧地去靠近极限,试图超越极限,这种人理所当然会常常失败。那些自称从未失败的人,所谓的胜利者,不过就是一群由始至终都待在安全可靠区域内的人,这类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投入过战斗。我们可以认为,作者是在影射某一类自说空话大话的人。

在现如今,我们是否仍然需要保持沉默?

当然,拥有更多的权力依然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不可否认,如今人们相较于以往拥有了更多的话语自由。我认为,我们依旧需要保持沉默,但应当是适当的沉默。

当然仍不希望是因为没有能力或懦弱而沉默,或者是因为社会仍然招人厌恶而失声。我们要清晰地看到,社会逐渐明朗,允许人们有更多的言语自由,但也要看到,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语无伦次、为所欲为。

面对一些正面的号召,我们应当能积极“发言”和响应,不当沉默的无动于衷者;面对一些明显的恶意势力,我们该保持适当的沉默,不煽风点火,盲目追随。

那么,又如何分辨孰是孰非呢?

这大概就是王小波所提到的思想的幸福了。人不能局限和沉溺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中,或者得到了一点知识就洋洋得意,然后丢弃掉思考和再思考的意愿和能力,久而久之,面对一个新现象,人们就无法判断好坏是非了,别人说好的我就认为也好,别人说坏的我也就认为是极坏。

这样,你倒不如当个沉默的笨蛋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沉默的大多数》:沉默是一种生活态度)